作為全球首艘PACK換電船的首次定型試驗,三點水新能源高度重視、周密部署。為確保試驗萬無一失,三點水新能源統籌協調中國船級社蕪湖分社、蕪湖海事局、港區海事處、安徽航工建設、振泰船務等多方單位,針對試驗方案中的動力系統測試、換電流程驗證、應急場景響應等關鍵環節,開展了多輪模擬推演與實操演練;同時提前制定 3 套以上備選方案,從流程銜接、技術保障、應急處置等維度構建 “三重防護網”,為試驗順利推進筑牢堅實基礎。
本次定型試驗歷時 1.5 小時,項目團隊成功攻克多項行業 “卡脖子” 難題,核心技術亮點凸顯:
“‘河豚蔚藍 01’從設計藍圖到實船定型,是跨行業協同創新的典型范例。” 項目負責人在試驗現場表示,在研發過程中,各方單位形成 “技術互補、資源共享” 的合作格局:三點水新能源注入汽車領域成熟的電驅、儲能技術經驗,實現 “車規技術船用化” 轉化;蕪湖造船廠發揮百年造船工藝優勢,確保船舶結構與動力系統的精準適配;在中國船級社總部指導下,武漢規范研究所,武漢審圖中心,武漢分社產品處,江蘇、蕪湖、秦皇島、福州、重慶分社等單位全程參與,為船型研發、建造、試驗提供全鏈路專業規范指導,加速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
據悉,試驗成功后,項目團隊將立即啟動 “河豚蔚藍 01” 在合裕線的首航籌備工作,通過實際航線運營驗證船舶技術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同步推進換電技術的迭代優化;2026 年起,將逐步拓展至長江干線、京杭大運河等全國主要內河航線,推動 “船、車、儲一體化” 能源共享模式在貨運、旅游、港作等更多產業場景落地,助力內河航運邁入 “零碳時代”。
]]>
作為國內多式聯運物流領域的領軍企業,南京鵬飛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始終以 “運力升級 + 智慧水運生態構建” 為核心戰略。此次訂購的2艘120米級甲醇動力集散兩用船,是其推動運輸裝備低碳化的關鍵舉措。
該船型采用優化主尺度設計:船長119.98米、型寬21.8米、型深8.5米,配備80立方米專用甲醇儲存艙,既能滿足大宗散貨運輸需求,又可靈活適配集裝箱等多式聯運場景,預計投入運營后,相較傳統柴油動力船可減少碳排放超30%,污染物排放指標全面優于現行內河船舶環保標準。
上海海事大學則基于船舶甲醇動力系統的科研攻關與教學實踐經驗,聯合三點水新能源為安徽智醇船舶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定制開發1艘24TEU電推集裝箱船。
該船船長49米、型寬10米、型深3.7米,搭載甲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將成為國內高校首個甲醇動力船舶科研教學平臺。其建成后不僅能支撐船舶新能源動力系統的機理研究與技術驗證,還將為行業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沉浸式實踐載體,加速科研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
作為三點水新能源首次承接的甲醇動力船舶創新項目,上述合作的達成,不僅標志著企業在新能源船舶技術領域實現突破性布局,更為內河及沿海航運的綠色轉型注入強勁新動能。
據了解,目前三點水新能源已構建起全棧式技術研發能力,涵蓋純電、LNG、甲醇、液流電池等多元動力系統及船用智能控制技術。此次訂單落地,是企業技術實力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通過甲醇燃料的高效利用,為航運企業提供了 “零碳轉型” 的可復制解決方案。
未來,隨著這批船舶的研發與交付,三點水新能源將進一步推動綠色航運技術標準化,助力內河及沿海物流運輸邁入 “低碳高效” 新階段。
]]>該船是三點水新能源批量建造的110m LNG 動力多用途船下水首船,總長109.98米、型寬19.20米、型深8.00米,搭載LNG單一燃料動力,相比傳統燃油船能大幅降低碳排放。采用圓艉、垂直艏、內旋雙尾鰭線型設計,搭配雙機雙槳雙舵配置與單甲板全鋼質結構,貨艙區采用長大開口設計且艏艉設有升高甲板,貨艙區為雙底雙舷結構、首尾為單底設計,可兼顧散貨與集裝箱運輸需求。未來,該船將常年航行于長江航線,覆蓋內河 A、B、C 級航區,憑借優異的設計與性能,成為長江綠色高效航運的新標桿。
據了解,2024年2月,三點水成立湖北公司深耕長江中上游 “兩湖一江川渝” 核心市場,與蕪湖總部構建起橫貫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矩陣。2025年1月18日,三點水新能源舉行批量110型LNG動力多用途船集中簽約合作儀式;短短數月時間里,項目團隊通過高效協作穩步推進各環節工作,這一重要節點的達成,標志著該型綠色智能船舶的建造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后續投入長江航運市場、推動行業綠色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悉,此次建造的120型LNG動力多用途標準船在性能和尺寸上頗具亮點。船舶總長119.98m,型寬 21.80m,型深8.50m,設計吃水5.70m,載重噸約14000噸,可裝載735TEU集裝箱,總噸位約8700 噸,航區涵蓋內河A、B區域。這樣的參數配置,使其在內河航運中具備較強的貨物運輸能力和適應性。
該船型采用先進的LNG動力系統,相比傳統燃油船舶,可大幅降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顆粒物的排放,有效減少對水域及大氣環境的污染,充分體現了綠色航運的理念。同時,船舶在設計上融合了智能化控制系統,優化了航行效率與能源利用率,展現出三點水新能源在船舶技術創新上的卓越成果。
值得關注的是,自今年年初三點水新能源華中區域總部揭牌并實現 “開門紅” 后,其現場集中簽約的萬噸級LNG動力多用途標準船已進入密集建造階段,其中兩艘船舶即將完成下水。此次湖北云慧航科技有限公司再度選擇與三點水新能源達成合作,不僅彰顯了市場對該標準化船型的高度認可,更印證了三點水新能源在船舶建造領域的顯著優勢與強大競爭力。
]]>此次合作以技術互補與場景深度融合為核心,三方將共同構建 “全電船舶 + 智能換電 + 綠色冷鏈” 一體化解決方案,形成覆蓋冷鏈水運物流研發、制造、運營的全鏈路優勢。這一方案不僅為海南自貿港低碳物流新基建提供核心支撐,更將推動 “技術研發 – 裝備制造 – 場景應用” 的閉環落地。
作為項目核心載體,”蔬馬赫生鮮快線” 深度對接海南省 “向海圖強” 戰略,聚焦海洋經濟發展與熱帶農產品供應鏈升級需求。根據規劃,項目將在 3 年內投運 16 艘純電冷鏈運輸船舶,形成年運輸 300 萬噸生鮮貨物的能力,為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三方協作中,各方優勢凸顯:
據了解,該項目以徐聞港至海口新海港航線為試點,已被納入海南省重大項目發展規劃,成為瓊州海峽綠色物流升級的標志性工程。通過零碳船舶與智能充換電網絡的深度協同,項目將實現全鏈條零碳排放,既為海南自貿港 “雙碳” 目標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板,也為全國內河及沿海綠色航運轉型樹立示范標桿。
值得關注的是,項目的輻射效應將不止于國內。未來,三方計劃以海南為基地,逐步拓展至北部灣及東南亞地區,構建連接瓊州海峽與東南亞的零碳物流走廊。這一布局不僅將提升海南自貿港的國際物流樞紐地位,更將為東南亞綠色航運市場提供技術輸出與標準參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零碳物流品牌。
]]>三點水新能源聚焦內河智能新能源船舶全產業鏈革新,以整船智能集成、秒級換電技術、船岸云一體化數字基建三大核心技術樹立行業標桿。2025 年 4 月,公司研制的PACK 換電內河智能船舶在蕪湖下水,標志著技術成果從研發正式邁向規模化應用,獲得獎項評審專家的一致認可。
據專家介紹,三點水新能源“技術 + 模式”雙輪驅動的做法為全球內河綠色航運提供“中國方案”,助力全球航運向“安全、零碳、智能、高效”轉型。此次殊榮不僅是對三點水新能源技術實力的權威認可,更彰顯了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綠色能源領域的創新擔當。未來在全球航運低碳化變革中,我國有望占領技術與標準雙重高地。
]]>此次合作不僅是將中國先進的綠色船舶技術推向歐洲市場,也是積極整合吸收海外市場資源與先進經驗的重要舉措。
基于對歐洲市場的深刻洞察,蕪湖造船廠將充分發揮旗下三點水新能源科技公司在新能源動力系統(電動、氫能)、智能船舶技術領域的核心優勢,與歐洲航運企業展開深度合作。雙方聚焦以下重點領域:
綠色動力研發: 聯合開發適用于歐洲內河場景的新能源驅動系統及節能減排解決方案。
船型優化創新: 針對特定航道和運營需求,進行高效、環保的船型優化設計。
本土化與示范: 探索示范項目的落地運營,并推動本地化制造與配套供應鏈建設,吸收歐洲在運營管理、環保標準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這標志著中國高端綠色船舶技術系統性地進入歐洲市場,也是通過“技術+市場+資源”的整合,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綠色航運合作生態的重要里程碑。
蕪湖造船廠此次戰略合作,是主動融入全球綠色航運產業鏈、拓展高端“海洋朋友圈”的關鍵一步。通過強強聯合與優勢互補,直接支持歐洲內河船隊的綠色化、現代化升級進程,加速清潔能源在傳統內河運輸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也為全球航運業的低碳轉型貢獻了“中國方案”與“合作智慧”。在整合海外先進理念與市場資源的同時,蕪湖造船廠正攜手國際伙伴,共同繪制中歐綠色航運可持續發展的新藍圖。
]]>6 月 5 日,安徽瑞灣智驅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在南陵縣完成注冊,標志著全球首個船用矢量磁阻電機產業化項目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該公司由蕪湖造船廠有限公司(百年造船國企)、杭州硅灣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矢量磁阻電機技術持有方)與南陵縣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國資平臺)共同注資成立,整合 “船舶制造場景 + 尖端電機技術 + 產業資本” 三大核心資源,聚焦船用矢量磁阻電機的研發、生產與系統集成,目標成為全球綠色智能船舶動力領域的領軍企業。
作為硅灣核心技術的首次船舶場景應用,瑞灣智驅將落地其全球領先的矢量磁阻電機技術—— 該技術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強環境適應性等優勢,突破了傳統船用電機能耗高、體積大的技術瓶頸,為內河及近海船舶的電動化改造提供了顛覆性解決方案。
重構綠色船舶動力格局
1.填補全球船用矢量電機產業化空白
瑞灣智驅的成立,首次將矢量磁阻電機技術推向船舶應用場景,打破歐美在高端船用電機領域的技術壟斷。相較于傳統永磁電機,矢量磁阻電機無需稀土材料,兼具低成本、高可靠性優勢,為船舶動力系統的 “去稀土化” 和國產化替代提供了可行路徑,對保障我國航運產業鏈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2.打造綠色智能船舶 “安徽樣板”
依托蕪湖造船廠在內河船舶制造領域的百年經驗,以及三點水新能源科技的綠色智能水運場景資源,瑞灣智驅將構建起 “技術研發–場景驗證–批量生產–產業配套–運維服務” 全鏈條能力,推動蕪湖打造全國首個船用矢量磁阻電機產業集聚區。助力安徽省打造千億級綠色智能船舶未來產業集群。構建起集技術研發、智能制造與產業鏈配套于一體的電機電控產業集群,共同推動整個電機產業向更加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轉型升級。
3.引領船舶動力 “低碳革命”
項目落地恰逢全球航運業 “脫碳” 關鍵期(國際海事組織 IMO 要求 2050 年航運碳排放較 2008 年減少 70%),瑞灣智驅的矢量磁阻電機技術可使船舶能耗降低 20%-30%,大力推動航運業向 “零碳動力” 轉型。作為全球首個船用矢量磁阻電機產業化項目,其經驗將為東南亞、歐洲等地區的船舶電動化提供 “中國方案”,提升我國在全球綠色航運領域的話語權。
]]>作為區域新能源船舶產業的重要力量,在安徽省市政府及皖江船檢局的支持下,三點水新能源累計承接20余億元綠色智能船舶訂單。調研中,蕪湖造船廠副總經理、三點水新能源董事長鄭天保向皖江船檢局一行詳細介紹了該公司在內河新能源船舶研發設計、智能制造等全產業鏈布局情況,以及在 “雙碳” 戰略機遇下,該公司在技術研發、產能提升等方面面臨的發展挑戰。
調研期間,雙方就新能源船舶設計規范、技術研發、智能制造等核心議題開展深度研討。王其端局長立足行業高度,圍繞檢驗標準體系構建、全流程優化等方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實操性的專業建議。同時,雙方就建立常態化 “政企協同” 工作機制達成初步共識,計劃在政府項目聯合申報、重點課題共同研發、科研資源共建共享等領域深化合作,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政策引導與企業市場創新的雙重優勢。此外,雙方還就當前綠色船舶市場面臨的技術壁壘、人才短缺等共性問題深入探討,通過經驗分享與頭腦風暴,探索破局新思路,為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凝聚智慧合力。
未來,皖江船檢局與三點水新能源將以此次交流成果為起點,加快推動合作事項落地實施,在技術創新、標準完善、產業協同等方面持續發力,共同繪制安徽綠色船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
]]>該船型船長88.9米、船寬13.2米、吃水3.4米,采用集散兩用設計,載重達3000噸,可裝載132個標準集裝箱或同等重量散貨,相較同級別散貨船運輸效率提升30%,充分滿足內河水運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
此次下水的合裕線3000T多功能PACK換電標準船型,是蕪湖造船廠與三點水新能源科技歷時兩年精心籌備、17個月匠心打造的創新成果。
三點水新能源科技自成立以來,始終以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經驗為藍本,深度賦能內河船舶產業升級。立足推動內河航運提質增效、綠色智能發展,以及助力國家“雙碳” 目標實現,企業提出內河大宗品運輸 “船車儲” 一體化系統性解決方案。通過移植綠色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與生態,打造 “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 新模式,成功破解傳統船舶 “離散型” 制造難題,精準錨定產業轉型方向,獲得政府、行業、資本等多方高度認可。
該船型的順利下水,將內河船舶產業綠色智能化轉型愿景轉化為現實載體,不僅重振市場對標準化船型的信心,更凝聚起政府、船東、船廠和資本等各方合力,推動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據了解,PACK換電模式作為該船型的核心技術,創新性采用“車船儲”共享標準化電池包。這種電池包既能為船舶提供動力,靠港時又可吊裝上岸,靈活應用于港口重卡、AGV、叉車及工業儲能等場景,構建起以港口為中心、能源設施多場景共用、成本共擔的全新生態。該模式不僅大幅提升電池資產使用效率,更顯著降低船東一次性投資成本。
相較于傳統充電與集裝箱換電模式,PACK 換電優勢顯著:
作為汽車換電技術的延伸,船舶PACK 換電技術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有望成為引領全球內河水運換電發展的 “中國方案”。
除PACK換電技術外,合裕線3000T標準船型還集成多項行業首創技術:首次搭載車規級電機,效率突破97%,實現重量、成本與能耗的全面優化;創新采用標準化艙室與定制家居設計,大幅提升船員居住舒適性;引入汽車智慧座艙理念,構建整船多域電子電器架構與船機OS系統,配備360° 環視避碰、視覺增強功能,并預埋自動靠離泊硬件,為船舶智能化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PACK 換電模式的試運營推進,其效率與安全性將得到充分驗證。業內預測,隨著換電網絡的完善,未來5000噸級以內內河船舶將廣泛采用PACK換電模式,為我國建設交通強國、船舶強國注入強勁動力。此次全球首制船型的下水,不僅是中國船舶制造業的重大突破,更將為全球內河航運綠色智能化轉型提供全新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