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市重大交通工程之一,全自動化的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脫胎于傳統煤炭、礦石裝卸碼頭,是我國首個系統化舊碼頭集裝箱改造項目。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的規劃建設始終堅持科技、環保、低碳理念,不僅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成功樣板,也是落實長江大保護的生動實踐。羅涇集裝箱港區的開港運營,將進一步鞏固上海港的樞紐港地位、優化集疏運結構,從而更好支撐國家“雙循環”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
羅涇港區碼頭曾是上海港煤炭和礦石運輸服務的主要作業區。由于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煤炭碼頭、礦石碼頭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停產。與此同時,上海港集裝箱泊位能力不足的短板也逐年顯現。
為增加岸線資源、拓展碼頭作業能力,羅涇港區碼頭開始了自身的“改頭換面”之旅。2022年9月,上海港羅涇港區規劃修訂方案獲批,將百聯油碼頭與現有煤炭碼頭一并調整為集裝箱碼頭。項目于2022年12月底開工建設,2023年12月28日,一期工程建成交付后,碼頭開展調試運行,生產環節晝夜最高調試生產量超過4000標準箱。本次正式開港的一期工程建成1個10萬噸級泊位和4個1萬噸級泊位,設計年吞吐量260萬TEU(標準箱)。
值得關注的是,羅涇改造項目將“綠色”始終貫穿施工和運營。綠色施工上,項目巧妙地利用廢舊材料建造嶄新碼頭,在施工過程中舊結構資源利用率達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將工程建設產生的環境風險降到最低。此外,一期工程平面呈反“F”形深入長江,分前、后、內三檔布置:前檔設1個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后、內檔分別設2個1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把碼頭岸線資源運用到極致。
綠色運營上,羅涇集裝箱碼頭運營所需的岸橋、軌道吊、AIV以及叉車、巡檢車等設備及車輛均為純電力驅動,輔以AIV智能充換電機、應用變頻調速及勢能回收、光伏發電等綠色節能技術,實現作業過程“零碳排”。同時,碼頭全泊位配置岸基供電,并與有關船公司簽訂岸基供電協議,明確船舶靠港期間使用岸電驅動,有效減少了船舶靠岸期間的碳排放、廢氣排放和噪音污染。
近年來,智慧港口建設已經成為上海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走進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橋吊、軌道吊矗立碼頭,自動化無人集卡運載著集裝箱在碼頭各處移動,幾乎看不到任何操作人員出現,這是國內當前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
自動化單小車集裝箱裝卸橋、自動化軌道式集裝箱龍門起重機(ARMG)、智能水平運輸車(AIV)是碼頭現場作業的頂梁柱。目前,港區共有14臺自動化單小車集裝箱裝卸橋、31臺ARMG和90臺AIV。其中,AIV有別于洋山四期自動導引車(AGV)以磁力循跡引導進行作業的方式,它無需安裝磁釘,僅依靠自車感知識別系統與算法等進行識別、導航,即可實現不同角度下多方位精準感知,做到全場無循跡的自動引導,自動駕駛級別達到L4。同時,AIV支持混合交通,具備精細化箱區蟹型換道繞行、多車路口交匯博弈通行、霧天作業等智駕能力,運營效率顯著提高。
羅涇港區的“智慧大腦”是首次國產化轉型應用的智能營運管控(NEO-TOS)系統。該系統基于國產數據庫、國產操作系統和服務器的基礎設施,依托自動控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實現岸橋、軌道吊及AIV的智能化運轉。比如,根據現場生產指令及AIV電量,能自動安排AIV執行換電程序,換電車輛接電指令至換電完成約8至10分鐘,無需人工干預。
未來,上海將加快推進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二期工程,小洋山北側開發等重大港口建設項目,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線,以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為導向,打開上海港高質量發展和未來箱量增長新空間,順應建設好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藍圖,打造新一代智慧綠色港口,為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航運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剛剛過去的一年,試水全自動化碼頭、完善航運高端服務產業鏈、加強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一系列邁向“深藍”的新舉措吸引了世界目光。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等戰略的實施,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展現“新作為”,需進一步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互聯互通”,保障對航運港口投資項目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大力支持中國航運企業開設“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線,鼓勵開辟北極航線以及從事“一帶一路”區域新航線的探索;大力支持我國商船隊特別是集裝箱船隊的發展壯大,支持中國企業對國際集裝箱船隊的兼并收購活動,使之進入世界第一梯隊;大力支持“一帶一路”沿線重點港口開發項目,鼓勵企業采取集群式“走出去”,共同打造“中國制造”+“中國服務”+“中國航運”的國家名片。
加大商業模式創新與制度創新的支持力度
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制度創新乃大勢所趨。在新的趨勢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需結合提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要求,進一步轉型升級,使航運中心成為創新驅動的引領者。
———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我國航運企業延伸產業鏈業務與開發航運電商業務。促進航運企業向全球物流經營人轉變,做大做強與航運緊
密相關的上下游業務,如物流業務、港口碼頭經營等,統籌配置碼頭、航運、物流、金融資源,在遠洋的基礎上向支線運輸、內陸運輸、多式聯運等綜合物流方向延伸。
———構筑“一帶一路”公共服務綜合平臺。以政府為主導,加快形成由政府、企業、融資機構、咨詢機構、相關服務機構以及境外機構共同參與的信息共享機制,重點建設上海航運中心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網站和搭建海外港口投資信息發布平臺。
———堅持制度創新,深化自由貿易港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利用自貿港對貿易便利化、管理高效化的保障,大力推動上海與絲路沿線區域的貿易發展和運輸一體化業務;借助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優勢,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港航合作和港口聯盟合作。
———密切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發展機遇和市場潛力,支持我國企業不斷完善國際網絡布局,培育以上海及周邊為海鐵聯運銜接點的中歐、中亞國際班列業務。
重點開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潛在市場
面對新時代、新機遇,要依托世界級集裝箱主樞紐港和亞太區域航空樞紐的地位,以“增強航運服務保障能力”和“提升航運中心集聚輻射效應”為主線,著力將上海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戰略支點。
具體而言,以提升“一帶一路”建設服務能力為重點,繼續推進航運服務業的擴大開放,優化航運服務的發展環境,吸引國際知名航運組織和功能性機構在滬集聚;大力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影響力,同時幫助沿線國家提升其在國際上的航運話語權;大力支持在上海發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航運金融服務,積極推動國內外大型銀行在上海設立航運金融部以及國際結算、資金運作等功能性機構;大力支持在上海發展郵輪產業,支持發展與之相關的配套產業,重點開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潛在市場。
按照國家部署,上海將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與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國際航運中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要牢記歷史使命,“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落實好國家賦予上海的戰略任務,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加快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來源:文匯報??作者:許立榮??(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