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10日,新進下水進行首航之旅的挪威籍汽車滾裝船“禮諾極光”輪,在上海南港碼頭順利完成了LNG燃料1800立方米的裝載任務,這是國內首次針對滾裝船在碼頭進行的“船對船”實施LNG清潔能源加注服務。
“禮諾極光”輪于8月8日駛離建造母港江蘇南通,開啟其首航之旅。作為全球最大、最環保的汽車滾裝船,擁有16層甲板共約9100車位,配備1臺低速雙燃料主機和3臺雙燃料發電機,可使用LNG和常規燃料,還有挪威DNV船級社“氨燃料就緒”和“甲醇燃料就緒”入級符號,是目前汽車運輸船領域中首型可使用碳中和燃料的船舶。
8月9日凌晨3時,“禮諾極光”輪順利靠泊;隨后的13時46分,LNG加注船“海港未來”輪搭靠“禮諾極光”輪開始實施燃料補給作業;至8月10日10時30分,“禮諾極光”輪安全離泊。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海港未來”LNG加注船首次駛離洋山水域,為停靠南港碼頭的國際航行船舶加注能源。而“禮諾極光”輪此次成功加注則標志著上海港已成功擁有滾裝船舶在港加注LNG清潔能源服務經驗及能力。
LNG加注服務能力的提升不僅于此。就在“海港未來”LNG加注船駛離洋山水域之前,“淮河能源啟航”號于8月7日11時在洋山港液化天然氣碼頭順利完成裝載LNG燃料6000立方米,這標志著洋山港已具備兩艘LNG燃料加注船舶補給能力,即洋山港LNG燃料加注迎來“雙船階段”。
據介紹,“淮河能源啟航”號是國內首艘投運的江海直達型1.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燃料加注船舶。隨著“淮河能源啟航”號的加入,洋山港綠色能源加注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進一步鞏固上海集裝箱樞紐港的國際領先地位,以港口服務能級提升賦能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據了解,與傳統船用燃油相比,LNG作為船舶動力燃料,可實現硫氧化物零排放、氮氧化物減排90%、二氧化碳減排25%,每年可降低燃料成本30%左右,兼具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適合國際遠洋大型船舶。上海港為過境雙燃料船提供加注供應保障服務,有利于為大型國際遠洋船舶節約經濟成本,更好履行節能降碳社會責任。
此次加注作業恰逢江淮氣旋活動的最盛時期,大風和強對流天氣對兩船航行靠泊和加注作業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并且由于加注時間長,跨夜作業也帶來了更大的難度。為保障本次加注作業順利完成,吳淞海事局第一時間聯合相關企業、船方代表召開風險研判協調會,建立專項的夜間安全管理保障方案與應急預案,形成了針對性的水上安全監管服務體系,通過“VTS遠程監管+海巡大隊現場檢查”的監管服務模式,對周邊水域實施現場管控,保證錨地LNG水上加注“前、中、后”全過程安全高效。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洋山港海事局工作人員介紹,自2022年3月成功服務保障“海港未來”輪順利實施“中國首單”LNG船-船同步加注以來,為了進一步支持上海港提升綠色服務能級,洋山港海事局不斷創新服務舉措和安全保障措施,致力于擴大加注作業水域,綜合考慮風浪、海流、開放環境等實際情況,評估在錨地進行保稅LNG加注的可行性,圍繞兼容性匹配、錨地作業風險評估,制定針對性安全保障措施和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針對錨地加注流程中關鍵風險點,建立安全操作管理細則,于2023年4月保障“海港未來”輪實現保稅LNG中國首次錨地加注。
加注地點得到有效拓展的基礎之上,洋山港海事局協助開展“海港未來”輪夜間進出港航行和靠離受注船專項安全評估,突破白天靠離泊限制,穩步推進夜間靠離泊,拓展作業時間窗口,組織業內專家進行專項安全評估,從設備拆卸、船舶特性、水文氣象、人員壓力及通航環境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保障方案,于2023年7月實現LNG加注船中國首次夜間離泊航行。
據悉,為保障載運LNG的“海港未來”輪在交通繁忙的洋山港附近水域安全航行,每一次LNG加注作業,洋山港海事局都會通過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將“海港未來”輪船頭1海里、船尾0.5海里,左右兩側各150米劃設為“移動安全區”,航行期間其他船舶不得進入該區域。在加注船靠泊后,在兩船周圍劃定“安全作業警戒區”,通過遠程監控和海事巡邏艇現場警戒防止過往船舶駛入;同時,組織協調消拖兩用拖輪等應急力量現場值守,預防船舶失控、人員受傷等意外情況的發生。
今年4月,上海港完成我國首次國際航行集裝箱船舶綠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接下來,洋山港海事局將持續協同上港集團推動LNG燃料加注作業在上海港穩步推廣,推動甲醇燃料加注作業在上海港穩步實施,持續提升上海港國際樞紐港配套服務能級,為上海港建設清潔能源加注中心貢獻力量,為提升上海港全球競爭力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提升持續作出新貢獻。
來源:浦東發布
]]>同時,上海港還將在今年開展全國首單船用甲醇燃料加注作業等。緊抓航運綠色轉型風口,在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各職能部門通過推出新業態監管模式,吸引更多新型能源船舶將上海港作為首選燃料加注港口。
上海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LNG加注服務港口
2022年3月,我國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服務在洋山港順利完成。這標志著上海港成為全國首個、全球第三個擁有“船到船”同步加注保稅LNG服務能力的港口。
在當天的通氣會上,上海海事局透露,從2022年完成我國首次液化天然氣“船到船”同步加注作業以來,截至2023年年底已累計完成LNG加注71艘次,上海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LNG加注服務港口。
應用清潔燃料是降低船舶溫室氣體排放最重要的措施。目前,普遍認為具有應用前景的船舶清潔燃料包括LNG、甲醇、生物柴油、氫和氨燃料,其中,LNG是現階段和短期內應用最廣泛、技術最成熟的清潔燃料。據公開資料顯示,當前全球已有500多艘LNG船舶,LNG燃料加注需求持續擴大。
目前上海港的LNG加注限于在臨港新片區范圍內,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只有擴大上海港LNG燃料加注范圍,上海港才能繼續保持優勢。“外高橋水域開展LNG燃料的加注,將真正實現上海港的LNG燃料加注全港化,從而保持上海港的LNG燃料加注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上海海事局危管防污處副處長楊智慧介紹說。
楊智慧進一步表示,外高橋水域的新燃料LNG加注將與洋山水域服務類型有所不同。“外高橋港的海通碼頭是全國最大的汽車出口碼頭,眾多滾裝船停靠該碼頭,跟洋山港集中在集裝箱船有所不同,外高橋港的LNG燃料加注將以滾裝船作為試點。”
此外,外高橋水域停靠船舶主要是近洋航線,“近洋航線船舶對LNG燃料加注有更多的需求,上海港實現LNG燃料加注全港化,對于外高橋水域這些船舶來說將帶來更大的便利。”楊智慧說。
上海港開展全國首單船用甲醇燃料加注作業
隨著綠色甲醇燃料技術路線的推廣和逐步商業化加速,全球范圍內的甲醇燃料船舶訂單已超過200艘,綠色甲醇的燃料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據悉,為滿足甲醇燃料補給需求,洋山港申港石油碼頭已于2023年下半年啟動甲醇儲罐改造,目前擁有甲醇存儲資質的儲罐共28萬立方米,可滿足現階段上海港甲醇燃料補給需求。同時,上海海事局于今年2月正式印發《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業安全管理辦法》,填補了國內船用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業管理制度空白,為上海港建設成為國際航行船舶清潔燃料加注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基礎。
就在今年3月13日,在洋山港海事局遠程監控和現場執法人員的守護下,國內首艘投運的甲醇燃料加注船“海港致遠”輪在洋山港申港石油碼頭順利完成甲醇燃料補給測試。此次“海港致遠”輪順利靠泊完成燃料補給測試,標志著洋山港已具備甲醇燃料補給能力,在港內即可實現甲醇燃料補液,進一步降低了燃料加注公司的運行成本。
當天的通氣會上透露,今年4月,國內首單大型雙燃料集裝箱船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業將在洋山港水域開展。
“相較于其他國家開展船用甲醇燃料加注作業是在船廠,或在沒有裝卸貨環境下停靠碼頭操作,我們這次在加注甲醇燃料的同時還將進行集裝箱裝卸貨作業,所以加注難度更大,技術含量也更高。”楊智慧表示。
海事部門表示,成功完成國內首次加注作業,標志著上海港擁有了綠色甲醇燃料水上加注能力,進一步鞏固上海港在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作用,有力地推動綠色港口發展,也是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建設綠色低碳國際航運中心和清潔能源加注中心,提升上海港對國際航運船舶綜合服務能級的具體舉措。
來源:浦東發布
]]>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2年,上海港一季度生產實現開門紅;7月份集裝箱吞吐量實現V型反彈,以430.3萬標準箱創同期新高;9月8日和11日晝夜集裝箱吞吐量連續突破16萬和17萬標準箱大關,創下17.0173萬標準箱的晝夜集裝箱吞吐量新紀錄,并接連刷新單工班集裝箱吞吐量、單船集裝箱作業量、單碼頭晝夜集裝箱吞吐量等多項紀錄……克服疫情、高溫、寒潮等巨大挑戰,上海港保障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穩定運轉,努力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貨運物流暢通。
上海港集裝箱箱量屢攀新高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突破、新業態涌現和新區域持續開拓,打出升級陸改水、優化海鐵聯運、水水中轉、ICT前置等穩鏈助企、保供保暢業務組合拳,開辟重要生產生活物資港口綠色通道。
在繁忙的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巨型橋吊甚是壯觀,各色集裝箱、AGV(無人自動導引車)往返穿梭,卻幾乎看不到一個人。2022年,這座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綜合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始終維持著高效穩定的運轉,離不開其“智慧大腦”——上港集團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管控系統(ITOS系統)。就在最近,“大腦”再一次迭代升級,全新上線的“箱區集卡安全智能識別系統”,采用人工智能(AI)算法對集卡狀態進行實時識別,使人工干預率降低95%以上,以創新技術助力智慧港口發展。
數據顯示,系統上線以來,使得進提箱作業效率平均提升10%以上。全面投入使用后,預計相當于為洋山四期新增5.78臺陸側軌道吊的作業能力,顯著提升集卡周轉效率,增強港口服務能級。
2022年大上海保衛戰期間,一批開創先河的智慧碼頭試點項目在洋山四期落地開花,包括超遠程智慧指揮控制中心、數字孿生系統、基于VR技術的智能化港口設備培訓系統、自動化碼頭智慧海關監管等等。創新技術的加持使得集裝箱吞吐量保持同比增長,有效檢驗了自動化碼頭設備、系統、技術的先進性和穩定性,成為了全球物流鏈供應鏈穩定運轉的一顆“定心丸”。
積極踐行“雙碳”目標,推動航運和物流能源轉,2022年上海港集中力量實現清潔燃料LNG加注服務常態化運營。3月,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業務“中國首單”落地洋山港,年內完成了全球最大LNG燃料集裝箱船加注,上海港LNG加注服務能級實現了從15000TEU到23000TEU集裝箱船型的躍升,可以為現有主流國際集裝箱船舶進行LNG“船到船”同步加注。
此外,上海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加注服務也成功落地,上港能源公司獲頒上海首批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加注地方牌照“001”號,并在2022年提前完成50萬噸保稅船用燃油加注的年度目標。上港集團還與中國物流集團、中遠海運集團等九家單位參與發起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圍繞大宗商品數據管理、區塊鏈倉單服務、市場信息發布三大領域,為全國范圍內大宗商品倉單提供集中登記、查詢服務。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上海港機重工新打造的集裝箱清洗系統智能高效且安全環保。基于現場應用工況,該項目配置了集卡引導系統、集裝箱平面運輸系統、洗滌劑涂布系統、清洗系統、廢水處理利用系統、清潔度檢測系統等六個功能模塊,通過中央控制系統進行智能化處理,實現箱車分離、清洗、辨識、數據共享等智能處理,洗箱節拍實現100秒/只,比傳統手工清洗快15-20倍,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配合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該項目實現了集裝箱自動化清洗,結合集裝箱灌裝轉運城市生活垃圾,形成了一套系統性城市生活垃圾轉運解決方案。該技術已獲發明專利授權。
全年箱量增長的背后,內貿箱成為了箱量增長的全新動力。宜東分公司作為上海港專業內貿碼頭,12月25日首次突破全年430萬TEU(國際標準箱單位。通常用來表示船舶裝載集裝箱的能力)歷史大關,創該碼頭開港以來歷史新高。同時,上海港2020年內貿吞吐量總和突破600萬TEU,同比增長約15%,也刷新了上海港內貿集裝箱吞吐量歷史紀錄。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海港受益于國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疫情初期外貿受阻,上港集團深挖內貿潛力,拓展內貿集裝箱業務,使全年內貿箱量始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無論以7月390.3萬TEU、10月420萬TEU兩度刷新上海港月度集裝箱吞吐量歷史新高,還是全年4350萬TEU攀上新峰,主要得益于,中國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中措施有力。
同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從今年3-4月以后,海運貿易貨物數量穩步增長,上海港上半年跌幅收窄。進入三季度以后,我國貨物量漲幅不斷加快,海內外市場貨物需求量進一步增大,進出口箱量持續保持增長勢頭。從第三季度開始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止跌回穩,達到約2.4%的增幅。
此外,上港集團推出多項有效舉措促進箱量增長,累加效應集聚放大。
在上海港洋山港區,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區之一,15年來累計有1.97億個集裝箱在這里吞吐中轉。
其中,洋山一二期碼頭集裝箱吞吐量已突破一億標準箱大關,2019年,1980.8萬TEU在洋山港區完成裝卸,首超外高橋港區。從開港之初323.6萬標準箱,到2019年1980.8萬TEU,吞吐量快速增長的背后,是被譽為浦東“四大速度”之一的“洋山新速度”。
即便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當下,“洋山新速度”依舊強勁。
在2020年12月10日開港15周年之際,洋山港區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TEU。作為港區最年輕的碼頭——洋山四期在今年也迎來了3周歲。
“洋山新速度”帶來的創新和闖勁,更是在這個“神奇”碼頭得到了充分詮釋:2020年洋山四期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萬TEU,已基本實現了該碼頭建設時的初期目標。
開港3年來,洋山四期碼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年吞吐箱能力由200萬標準箱躍升至500萬標準箱,生產箱區從24個擴容至54個,冷藏箱堆存能力由2808標準箱提升至4260標準箱。
來源:
界面新聞
新型散貨特種吊具具有安全、環保、效率高等優勢,有效解決了港口散貨裝卸問題。該散貨特種吊具動力系統完全匹配多用途門機主機動力系統,無須進行其他改造,真正實現“上電即作業”;采用單搖臂式結構,單臺門機可獨立完成提箱、傾倒作業;獨特的振動卸料輔助系統為散貨黏連集裝箱提供了解決方案,確保卸料干凈;輔助調平系統可自動調平箱體;配置壓門機構防止散貨流出,且在作業過程中,吊具傾轉集裝箱,壓門機構便自動抬升,完成散貨卸載;在額定載荷40噸的工況下,整臺散貨特種吊具自重不超過10噸,輕便的結構降低了能耗,簡潔化的設計也使后續的維護保養工作更為便捷。
《預測報告》顯示,中國港口占據了全球前20大集裝箱港口的一半,前十大集裝箱港口有七個來自中國。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謝剛稱,2017年全球前20大集裝箱港口格局總體與2016年基本一致,部分港口排名發生變化。“寧波-舟山港超過深圳港,位列全球第3位,深圳港退居第4位;廣州港將超過釜山港,位列全球第6位,釜山港退居第7位。國外港口排名也發生了變化,洛杉磯港將超過漢堡港,位居全球第17位,漢堡港退居第18位。”
根據模型測算結果,預計2017年中國10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將總體保持上升態勢,特別是寧波-舟山港,在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年增速普遍為個位數的情況下,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上述報告分析,寧波-舟山港的逆勢增長得益于政策助力,一是浙江省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和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此外受益于對接“一帶一路”,與國內外眾多港口加強了聯系。
與2016年相比,部分港口增速有不同程度的放緩,如深圳港和青島港,今年同比增幅預測分別為1.6%-2.4%以及2.2%-3.3%。
根據統計預測,今年中國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均實現增長。其中,環渤海地區港口實現小幅增長;長三角地區港口集裝箱運輸需求增長加快,寧波-舟山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將相對顯著,增幅為14.5%-15%;珠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出現差異化增長,其中,廣州港增速較快約為4.4%-5.5%,深圳港增速相對較慢。
近年來,中國對環渤海地區沿海區域出臺一系列發展戰略規劃,比如2011年初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2011年國家發改委印發《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14年12月天津自貿區獲批,今年4月又設立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預計環渤海地區港口集裝箱運輸需求整體小幅增長。
但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兩大央企航運巨頭重組后,將業務總部撤出天津和大連轉向了上海和廣州,對環渤海地區的航運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天津港的增速今年預計為2.8%-3.4%,大連港的增速預計為1.1%-2.2%。
謝剛稱,從中長期來看,預計中國主要港口集裝箱運輸將從中高速增長逐步發展為增速趨于放緩。
來源:界面新聞
]]> 6月9日,上海港吳淞口水域一貨輪船員不慎落江,所幸海事部門及時施救,該落水人員被成功救起。
中午11點30分左右,吳淞海事局巡邏艇在吳淞口水域執行公務時,執法人員通過望遠鏡發現遠處一男子赤身依靠救生圈在江面漂浮并向周圍船舶呼救,此時一旦水文氣象情況發生變化,該男子生命安全將受到威脅。發現這一險情后,海事巡邏艇立即駛往事發水域,并使用專業救生設備將呼救男子救助上船,該男子除受到驚嚇外,身體狀況良好,無生命危險。經海事執法人員了解,該落水男子為一貨輪船員,在甲板工作時不慎落水,而之所以赤身是其主動脫掉外衣以便采取自救行動,截止發稿前該男子已被海事巡邏艇送至其所屬貨船。
目前,芒種已過,氣溫將逐漸升高,海事部門提醒廣大船員在甲板工作時切勿因天氣炎熱而放棄穿戴救生衣、安全帽等勞防裝具,一旦發生以外,后果將不堪設想。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