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參展的郵輪智能艙室由中船旗下上海濱港郵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R&M內裝公司共同打造,針對客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未來發展需求,堅持“郵輪,讓生活更精彩”的發展理念,立足本土化制造,深耕客船特色供應鏈。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客船領域對于智能化酒店的需求日益迫切,智能艙室是其中十分典型的應用場景之一。中船郵輪智能艙室在R&M內裝公司本地化生產的高品質艙室基礎上,基于燈光設計和智能化設備應用,通過場景和燈光設計,提升了小空間的多層次空間感,打造舒適的小空間乘客體驗;全方位建立健康管理、輔助睡眠、環境感知、影音娛樂四大智能艙室生態系統,整體提升游客的艙室服務體驗。
考慮到船舶結構和航行的特點對于智能化技術應用的限制,該系統在全有線技術、局域網環境下,經過對智能電視和軟件系統的深度開發,實現了對艙室的語音控制,并升級打造語音智能管家服務,憑借智能化手段將郵輪服務更便捷地推送給游客。
值得關注的是,郵輪客艙監控系統還可以對艙室內智能設備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對艙室能耗進行監控,為船東提供綠色發展的能力支撐。
未來中船郵輪將繼續用心挖掘船東需求,持續致力于開發艙室智能系統,將二次消費延伸至艙室發揮長尾效應,讓先進的智能控制生態系統既能為乘客提供全新郵輪生活體驗,也可為船東創造新的盈利模式,向郵輪本土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至上追求貢獻新力量。
]]>“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是經工信部認定,工業設計創新力強、特色鮮明、管理規范、業績突出、發展水平領先、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工業設計機構,代表我國工業設計最強創新能力和最高先進水平,是國家對企業工業設計中心的最高認可。中船郵輪此次榮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稱號,是國家對其在郵輪領域工業設計創新能力和行業示范帶動作用的高度認可。
植根厚土,以設計研制為郵輪體系構建之本
郵輪設計常常被譽為“高精尖”和“巨系統”工程。“高精尖”,意味著諸多涉及安全返港、重量重心控制、減振降噪等關鍵核心技術的亟需研究、破解和攻克;“巨系統”,則體現在郵輪的上千萬個零部件,且要從郵輪的工業屬性、藝術屬性、人因工程等全方位思考和介入。不僅如此,郵輪設計還具有高度定制化的特性,涉及船東、船級社、設計建造等多方單位,是郵輪產業生態體系的重要一環。
中船郵輪作為中國船舶集團發展郵輪產業的總體責任單位,以及統籌推進郵輪運營、設計建造和供應鏈建設,整合國內外資源構建郵輪生態體系的業務平臺,自2018年調整組建以來,始終將研發設計作為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與創新源泉,圍繞組織架構創新、模式創新和研發創新,積極開展工程總包能力建設。同時,建立和完善研發創新體制,圍繞首制船詳細設計和自主船型開發形成了兩股科技力量。
堅韌不拔,向工業設計最高水平進發
中船郵輪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兩條腿走路”,全力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目前,中船郵輪工業設計中設計人員占公司員工總數的75%,其完整覆蓋郵輪研發設計七大專業領域,包含詳細設計中心、船型開發中心和藝術設計中心。
詳細設計中心建設是基于與芬坎蒂尼集團合資成立的中船芬坎蒂尼(JVPC),先后引進意大利專家20余人,組建形成中意一體近80人的設計團隊,主要承擔國產首艘大型郵輪的詳細設計工作;船型開發中心匯聚船舶裝備領域骨干技術人才,承擔工信部大型郵輪創新工程項目,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萬、8萬、5萬總噸船型的研發設計,形成了大中小船型譜系;藝術設計中心則融合東西方文化特色,培育本土郵輪運營品牌“愛達郵輪”,全資收購世界一流郵輪內裝公司德國R&M集團,與德國PSD船舶設計公司、清華美院、中船九院等國內外設計院所合作開展郵輪涂裝、內裝等藝術與美學設計,糅合西方美學傳播東方文化精粹。
中船郵輪在寶山新業坊和浦東森蘭設有兩處研發基地,建設了CAVE仿真與輔助設計實驗室、智能艙室實驗室,并與中國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合作,在國家太湖實驗室內建設郵輪舒適性實驗室;在軟硬件設施上,搭建了大型郵輪設計管理平臺,支持國內38家單位科技創新,支撐國產郵輪的研發設計和科研管理工作。
落地生花,大型郵輪設計能力基本形成
2023年6月6日,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順利出塢,全面開啟交付前的碼頭系泊試驗、出海試航等各項工作。在7月17日至24日、9月7日至9月12日期間開展了兩次航行試驗,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并于11月4日舉行命名交付儀式,這標志著中國成功摘取最后一顆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我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目前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郵輪的國家。
“愛達·魔都號”誕生的背后,印刻了中船郵輪大型郵輪詳細設計團隊辛勞付出,印證了中船郵輪研發設計團隊基本具備工程開發能力。
五年時間內,中船郵輪研發設計團隊與外高橋造船研發設計團隊通過不懈努力,與船級社等多方單位攜手合作,逐漸完成了設計建造標準的本土化轉化,發布了777項工藝、設計標準和143份作業標準書。特別是推出了8萬總噸和15萬總噸郵輪的概念設計,基本形成自主研發創新體系。
目前,中船郵輪牽頭承擔了工信部大型郵輪研發專項及高技術遠洋客船研發共計17個課題項目。已擁有專利54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軟著31項、商標109項。設計的8萬總噸、15萬總噸郵輪均獲得獲船級社AIP認可證書,愛達·魔都號及15萬總噸船型分別榮獲了2022年、2023年上海“設計100+”優秀設計成果獎,入圍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復評環節,并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企業技術中心、上海科技小巨人、設計創新中心等稱號的認定。
]]>當前,海洋旅游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隨著海洋休閑度假時代的到來,郵輪產業異軍突起、方興未艾。
楊國兵表示,郵輪產業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集群。
回首過去十年,中國郵輪產業經歷快速發展,市場前景廣闊。
更令人期待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現已聚集了全球55%的人口規模和36%的經濟總量,預計到2035年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郵輪乘客規模將超過1400萬人次。
“屆時將拉動包含新建100艘豪華郵輪在內的萬億元規模的投資,中國每年郵輪產業經濟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150萬個。”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楊國兵表示,當前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在研發設計、自主建造、郵輪運營等多方面還存在著的“成長空間”。
他以旗下的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為例,其建造之難,在于它在融合了船舶、酒店、娛樂、信息、通訊、自動化等系統的同時,還要確保舒適和安全。
“郵輪被稱為‘巨復雜系統’,除了上述原因,更與其高度定制化以及人因工程需求高度相關,其中最能體現定制化的就是郵輪內裝。郵輪內裝貫穿于概念設計、總裝建造、產品運營的全部過程。”楊國兵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愛達·魔都號計劃于2023年底交付,其后將以上海為母港開啟首航季,執航日本及東南亞航線,還將適時推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長航線,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多高質量的郵輪體驗及廣闊的文旅視野。
5G郵輪、全新藝術歌舞劇、開心麻花海上喜劇專場、海上免稅店……在國產郵輪的業態運營上,愛達·魔都號也進行了多元化的布局,為消費者帶來不同的體驗。
《關于加快郵輪游艇裝備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郵輪游艇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建成,國產大型郵輪建成交付,中型郵輪加快推進,小型郵輪實現批量建造,游艇產品系列多樣規模化生產,旅游客船提檔升級特色化發展。
在國產郵輪競逐全球藍海的實踐中,楊國兵強調要加快形成郵輪船型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和郵輪關鍵配套本土化步伐。
特別是在船型研發上,他建議通過攻關掌握設計能力,占據核心設備選型的主導地位,推動國產設備上船應用。
“從世界郵輪史來看,郵輪運營公司實際上是很少的,主要集中在美國。同時郵輪設計建造公司其實也很少,主要集中在歐洲。”楊國兵直言,基于此,郵輪是一個“以少對少”的行業,要發展起來,一定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
作為深耕船舶建造領域的“郵輪人”,楊國兵表示,國產郵輪發展還需攜手業內合作共贏,一起做強產業鏈。
以此次活動舉辦地寧波為例,楊國兵表示,從郵輪運營方面來說,寧波作為國際港口城市,發展郵輪經濟條件得天獨厚,基本具備建設訪問港和始發港的條件,眾多碼頭在水深條件、碼頭岸線長度、進港航道條件方面良好,能夠建設現代化郵輪碼頭、停泊設施,且具備潛在的擴展條件,“我們期待與寧波相關港口企業打造開發郵輪母港及訪問港,共同打造長三角郵輪經濟圈。”
來源:中國新聞網
]]>企查查APP顯示,“愛達魔都號”“愛達魔都號郵輪”已申請注冊多個商標,申請人均為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商標分類包含啤酒飲料、教育娛樂、餐飲住宿等,商標申請進度多為已注冊。
來源:企查查財經
]]>中國旅游車船協會郵輪游船游艇分會會長、中船郵輪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兵,中國旅游車船協會秘書長兼三游分會秘書長宋磊,城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三峽旅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殷俊出席會議并講話。中船郵輪和城發集團分別介紹了產業布局與戰略愿景,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雙方就深化合作進行深入交流,共謀產業協同,共繪美好藍圖。
楊國兵指出,中船郵輪與城發集團在游輪旅游產業上使命相同、技術相通、管理相融,均致力于提升內河游輪旅游產品品質、構建游輪旅游生態體系、打造世界級游輪旅游精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船郵輪將依托專業技術優勢,期待雙方在游輪研發設計、游輪運營、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開啟游輪旅游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殷俊指出,城發集團旗下三峽旅游集團正在聚焦游輪旅游產業,以“國際視野、世界標準、中國特色”,迭代游輪旅游場景,蝶變游輪服務體系,從兩壩一峽到長江三峽,致力成為三峽旅游產業主導者;從行業引領到走向全國,立志成為中國游輪旅游產業領航者。希望雙方按照“資源共享、資本共融、產業共興、項目共建、業務共拓、人才共育”的原則,探索可行路徑,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為打造世界級旅游、世界級宜昌貢獻更大力量。
]]>
2022年,中船郵輪連續榮獲上海硬核科技企業、科技小巨人、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GOI)、“上海設計100+”優秀設計成果獎等榮譽,此次在設計創新領域斬獲又一重要獎項,在科技實力、研發創新、賦能產業等全方面均獲得支持和認可。
中船郵輪作為中國船舶集團發展郵輪產業的總體責任單位,以及統籌推進郵輪運營、設計建造和供應鏈建設,整合國內外資源構建郵輪生態體系的業務平臺,自2018年調整組建以來,始終將研發設計作為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與創新源泉,圍繞組織架構創新、模式創新和研發創新,積極開展工程總包能力建設。同時,建立和完善研發創新體制,圍繞首制船詳細設計和自主船型開發形成了完整的研發設計力量。承擔“2+4”艘國產大型郵輪的詳細設計工作,同時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5萬、8萬總噸船型研發設計,形成了大中小船型譜系,填補了國內郵輪設計能力的空白。
未來,中船郵輪將持續通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型研發、核心系統集成設計,帶動船舶本土配套的產業升級,實現大型郵輪核心系統的國產化,鞏固我國郵輪國產化的技術基礎,按計劃推進“自主創新,體系發展”的產業化發展道路,以設計創新賦能和驅動中國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摘取造船業皇冠上“最后一顆明珠”的“中國夢”,為上海建設“世界設計之都”貢獻智慧和力量,為建設科技強國、制造強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提供重要戰略支撐!
此次銀團支持將誕生國內首筆大型郵輪船舶融資,歷史性地填補國內金融業在郵輪領域的空白,繼而成為中國郵輪業產融結合、銀企合作的開創性范例,充分彰顯了本土金融機構對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和支持態度。
2017年5月1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的見證下,中國船舶集團、嘉年華集團和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2+4艘13.55萬總噸郵輪新造船意向書》。
為實現“2+4”郵輪工程總體布局,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船郵輪與嘉年華(英國)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中船嘉年華,作為推動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本土郵輪運營能力的核心龍頭。
中船嘉年華自誕生之初,便已建立了扎根國內市場、培育本土郵輪產業的目標決心,以期為未來國產大型郵輪的全面啟航打造自主運營能力,塑造中國郵輪自主品牌、推廣郵輪文化、經營中資郵輪船隊。
2018年11月,中船嘉年華郵輪有限公司、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于首屆上海進口博覽會正式簽署13.55萬總噸國產大型郵輪一號船、二號船建造合同,合同總金額約人民幣110億元。
由中船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協調,包括工、農、中、建、交、中信、招商、浦發、光大、民生、滬農商行、盛京在內的十余家國內知名銀行機構積極參與,擬籌組國內首筆郵輪融資長期銀團支持。
此次銀團支持將為中船嘉年華按計劃推進國產大型郵輪建造項目、本土郵輪船隊穩步擴張的可觀前景提供有力保障,進而為拉動國內船舶工業郵輪訂單持續增長、形成上下游產業鏈良性循環、最終實現本土郵輪生態體系優質建設、創造長期經濟效益奠定基礎。
大力推動中資郵輪品牌建設,加速郵輪產業鏈的延伸及正向循環,帶動相關裝備制造、港務、船供、專業服務、人力資源等配套產業發展,形成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就業密集、產品密集的龐大郵輪產業集群,離不開金融資源的鼎力支持。
自2020年初以來,全球郵輪產業遭遇新冠疫情打擊,陷入百年不遇的全行業停擺,初生的本土郵輪業發展面臨重大困局。中船財務及十余家銀行機構,在危難之際,秉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宗旨,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幫扶中資郵輪企業妥善應對新冠疫情沖擊,促進我國郵輪產業危中尋機、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次百億銀團支持不僅對中資郵輪企業攻堅克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也是支持本土郵輪產業發展政策落地的發軔先聲!
國家五部委于2022年8月出臺的《關于加快郵輪游艇裝備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號召財政金融機構幫助本土郵輪產業盡快擺脫困局、重新激活動能。
《意見》中明確指出:“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郵輪游艇發展的精準支持。”
《“凝心聚力,百億銀團”支持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充分響應了五部委關于加大郵輪產業財政金融支持的政策形勢,有效支撐了國產大型郵輪項目建造和中國船舶集團郵輪工程的順利推進。
]]>
這是繼今年7月首次上榜上海硬核科技TOP100,時隔兩個月中船郵輪獲得的又一殊榮,也是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大型郵輪項目首次參與“上海設計100+”評比并一舉中的,展現了我國郵輪產業生態體系的美好愿景。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張為出席并為獲獎單位頒發紀念獎杯。
此次獲獎的15萬總噸級大型郵輪項目定位為大眾型郵輪,也是中國郵輪產業發展的儲備船型,目前已完成全部概念設計,并獲得了意大利船級社原則性(AIP)認可。
該郵輪總長329.4米,型寬38.4米,最大可搭載6550人,乘客空間比、陽臺房比例、乘客公共區域面積、航速、載重量等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同類主流船型的先進水平,滿足最新的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2020破艙穩性要求,提高了郵輪在意外破損進水時的生存概率。
環保方面。滿足國際海事組織(IMO)最新的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第三階段,以及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污染氣體排放要求。
人機工學方面。貫徹公共設施無障礙設計理念,順應了社會老齡化的新趨勢,國內首次編制《客船無障礙設計要求》標準,并滿足國際勞工組織公約2006,提升船員的工作環境。
美學設計方面。創新采用直立船首+小球鼻艏組合的船型,既引領了郵輪外觀造型的復古風,又能減小航行阻力、降低油耗,經濟環保。
實用性方面。公共區域及客艙的規劃特別考慮了中國郵輪乘客的特色需求,比如增大免稅店和自助餐廳面積,增加連通房、家庭房比例等,打造中國特色本土郵輪。
GOI是由行業龍頭企業或細分領域領軍企業發起建立,遵循開放式全球創新趨勢,吸引集聚創新力量,實現協同創新的新型載體。
郵輪內裝產業開放創新中心將由中船郵輪所屬中船外高橋郵輪供應鏈(上海)有限公司運營,以聚焦郵輪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郵輪戰略為原則,以實現空間賦能、實體孵化、生態賦能三大功能為目標,推進產業成型發展。中心將依托強大的專家團隊和技術資源,為入孵企業提供產品定位、技術研發、檢驗檢測、 市場開拓等相關輔導服務,同時引導陸用企業進入船舶內裝領域,構建規模化多層次產業布局形態,逐步形成具有國際國內引領效應的郵輪內裝產業標桿示范。
據介紹,中船郵輪是統籌推進郵輪產業發展的總體責任單位,承擔著我國首艘大型郵輪的研發設計、配合建造、供應鏈建設以及船隊運營任務,是我國郵輪產業的領軍企業。
在國家和上海市支持下,中船郵輪與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全面合作,形成了150余人的中意一體設計團隊,承擔了兩艘國產大型郵輪的設計工作。同時,持續加強郵輪運營和供應鏈建設布局,先期購買兩艘在營郵輪,自主開展信息化核心能力建設,與嘉年華集團合作打造中資郵輪船隊。與上海市浦東新區和寶山區共謀供應鏈本土化道路,在郵輪內裝、郵輪船供、數字影音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計劃在2030年,將本土化率提高至80%,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目前,中船郵輪全產業累計投資超200億元,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已進入全面內裝階段,計劃于2023年交付運營,2號船設計建造準備工作按計劃進行,計劃8月份開工,并將于2025年交付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