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黃埔文沖向輝明董事長表示,中船黃埔文沖船舶訂單充足,軍民需求兩旺,2024年要完成200億年度任務目標。中船黃埔文沖和凱力船艇的合作,能夠協助中船黃埔文沖解決未來幾年場地和產能不足等問題,中船黃埔文沖對廣東凱力船艇多年來船配產品質量、生產進度、生產制造水平等整體實力非常認可,廣東凱力能一步步腳踏實地發展起來,對其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點贊。希望中船黃埔文沖和廣東凱力精誠合作,攜手并進,互利共贏。
凱力船艇致力于豪華游船、新能源電動游船、公務船、大型船舶鋼構、橋梁工程等的制作與建造,先后通過了中國船級社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環境體系認證,得到了CCS、LR、ABS、NK、DNV、BV、RINA等國內外知名船級社認證,是中船集團華南地區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先后為廣州文沖船廠、黃埔造船廠、廣船國際、中船龍穴造船廠、中遠船務、友聯船廠等大型國有船廠,順利建造了3.2萬噸貨輪至30萬噸超大型油輪等各系列萬噸巨輪的上建分段和艙蓋。2023年廣東凱力順利交付給廣船國際6艘16000箱集裝箱艙口蓋。
]]>
380客位新能源純電動力游覽船“廣游19”是一艘真正實現無污染、零排放的珠江游純電游覽船,是中國第一批由交通部海事局正式批復,并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的5艘純電池動力游船之一,“廣游19”具有全通透玻璃、360度珠江日景夜景觀賞功能,超低噪音、超高舒適度的特點,是獲得中國船級社綠色船舶-3認證的入級船舶,是符合國家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的一艘純電游船。
該船總長42.50米,型寬13.50米,型深3.20米,該船為載客380人的豪華游覽船,采用雙體船型,主船體片體為圓舭型線,封閉式連接橋,主船體片體、連接橋為橫骨架式,設兩層上建,上層建筑為縱橫混合架式。是采用鋰電池動力、電機驅動全回轉舵槳的360度全景通透型純電游覽船。
該船是凱力船艇推出的又一經典之作,具有中國船級社綠色船舶-3認證標志,是廣州公交集團客輪公司目前客位數最大的一艘入級中國CCS船級社的綠色純電的綜合型游覽船。
]]>廣州市港務局內港分局楊永堅局長,廣州市旅游局資源開發處李鵬處長,廣州海港商旅有限公司蒲瑞奎董事長、莫國彪總經理,廣州塔旅游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高剛軍副總經理,廣州城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朱劍全總經理,凱力集團鐘永強董事長、徐國慶高級顧問、吳廷光常務副總,以及珠江游各公司的領導專家,以及中國船級社廣州分社、設計院、中船712所、監理公司等領導專家共60多人出席了本次的交接儀式。
該船總長36.00米,型寬8.00米,型深3.00米,吃水1.90米,載客160人,以“闊闊真公主”號木帆船為原型進行仿造,這艘160客位電動液壓純電帆船具有廣東凱力船艇創新研發的電動液壓升降帆桿系統,系統主要由電動液壓設備、3套帆桿和自動收縮帆布等組成,采用清潔、低噪、環保的純電力驅動,具有觀光游覽、接待、商務、慶典等綜合功能。船體設二層甲板,由純電池動力+全回轉對轉舵槳雙電機推進。
不容忽視的船舶污染
廣州市政協委員、高級工程師鐘永強對于船舶制造有著異于常人的感情。“我的父親早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學院造船專業,在廣州文沖造船廠工作。可以說,從小我就對這個行業耳濡目染,覺得造船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行業。”
我國是世界航運造船大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有千余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也正因為如此,鐘永強一家人中有好幾個人從事造船相關行業,鐘永強從事造船業,一干就是幾十年。
但近年來,鐘永強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造船業,對今后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們都喜歡在珠江上乘船觀光,但卻經常要聞著船上冒出的煙氣,因為噪音很大,又要大聲喊話般跟朋友聊天,這一點都不符合現代發展的需求。”鐘永強意識到傳統船舶對于水質、空氣所帶來的污染,尤其是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更讓他覺得有責任也有義務讓珠江的水更清、天更藍。
事實上,有關船舶污染也一直備受關注。
據NRDC(自然資源保護協會)2020年7月發布的《引領綠色航運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中國大型港口城市和地區,航運排放是當地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尤其是SOx(硫氧化物)和NOx(氮氧化物)。船舶排放的廢氣不僅影響到沿海地區,也影響到遠離海洋幾百公里以外的內陸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基于燃燒每單位燃料的污染排放量做比較,一些內河船舶的污染物排放量遠超現在允許合法運營的最老舊的卡車 (國三卡車)。尤其是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城市,航運已成為當地空氣污染的元兇之一。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繼續應對PM2.5污染之際,臭氧污染的問題也日益嚴重。臭氧已經成為很多大城市夏天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而船舶的NOx排放會導致臭氧產生。
“有必要對航運的排放進行更嚴格的控制,尤其是氮氧化物排放,因為氮氧化物是臭氧的前體物,也會導致PM2.5的生成。”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彭傳圣此前曾表示。
“零排放一定是未來航運發展的大方向。”鐘永強說。
多家船企布局新能源
從10多年前起,鐘永強以及他領導的凱力船艇便開始布局新能源船舶。也正是鐘永強的提前布局,讓他在2020年依然可以“逆勢上揚”。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影響,國際航運市場震蕩下行,全球新船訂單量大幅減少。
讓鐘永強頗為自豪的是,凱力船艇在疫情期間還獲得了新訂單:2020年4月10日,凱力為廣州城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造的“珠江公主號”純電動游船正式開工;2020年9月17日,“380客位新能源純電動力客船”在凱力順利開工建造,該船是凱力為廣州公交集團客輪公司建造的第二艘采用先進環保鋰電池推進動力系統船舶,真正實現了零排放。
在此之前的2020年春節期間,凱力還成功與廣州之星游輪公司簽訂“300客位新能源觀光游覽船建造采購項目”合同。
在鐘永強看來,這與凱力提早謀劃新能源船發展方向密不可分。
據介紹,近年造船業的訂單下滑主要來自傳統三大主流船型,即油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而凱力提早選擇了新賽道——新能源船。
早在2014年,凱力就設計建造了華南地區首艘LNG加注船;借旅游業發展的東風,凱力把目光集中在了新能源旅游觀光船的建造上。
“相比傳統的觀光船,新能源船噪音小、無廢氣排放,行駛更加平穩。”鐘永強說。
目前,中國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正式批復首批5艘新能源純電動客船,凱力中標了3艘,已在建造。
“一場疫情,給凱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危中有機,同時也更堅定了我們發展新能源船的方向。”鐘永強說。
近年來,隨著《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新能源的觸角已延伸至船舶領域:全國主要城市河湖景區正積極推動船舶油改電工作,長江渡輪、珠江客輪等力推純電動示范船項目,大噸位商用船也在探索發展油電混合技術路線。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瞄向新能源船舶產業。
2019年,世界首艘千噸級新能源電動船,從廣州出發,開啟珠江綠色水運高質量發展之旅。它的出現,填補了世界同噸位內河雙電驅動散貨船的空白。
2020年6月23日,國內大型新能源全電動商旅游船在武漢正式商業運行。
研究估計,2050年,全球航運減排技術的市場將會達到每年150億美元。
專家們表示,我國可以從進一步向零排放航運過渡中獲益:這將幫助中國達到改善空氣質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與此同時,還將幫助中國保持在全球造船行業的領先地位。
大規模應用尚需多方合力
但鐘永強同時也坦言,新能源船舶的廣泛應用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其中最顯著的是這類技術較高的投資成本以及需要建立岸上充電設施及燃料補給基礎設施網絡。”鐘永強表示。
同時,隨著未來電動船舶的發展,在電動船的總體性、安全性、經濟性、續航性、產業鏈完整性等方面將產生一系列新的標準需求。“我們需要制定符合國內電動船發展的標準。”鐘永強說。
《報告》也指出,為應對這些挑戰,我國可以考慮對某些類別的船舶實行零排放目標,并為其提供資助,使其能夠采用低排放解決方案。
“比如在人口密集地區附近運營并為固定航線服務的船舶,在內陸港口城市的渡船和內河郵輪,是實施零排放要求的主要目標,因為它們的健康效益較高,而且燃料/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容易。這些船舶可以作為零排放技術的試驗臺。”專家表示。
彭傳圣也建議,“可以從對國內船舶實施更嚴格的控制開始,進一步收緊新船的排放要求,對舊船實施排放限制,同時提供激勵和資金支持,以促進低排放技術的采用。”
《報告》建議,除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外,還要強化運用市場機制推動產業跨領域合作,鼓勵多種技術并行發展。
為確保相關各方在行動上能很好地協調,報告建議交通運輸部門可與行業發展監督部門、環境保護部門、港口城市和省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業界緊密合作,制訂策略,推動新能源船舶的發展。
來源:人民政協網
“珠水百年”船長43.5m,型寬13.5m,型深3.2m,船舶設計航速10kn,配置電池容量超過2800kWh。整個船舶動力推進系統由賽思億集成和生產,采用賽思億S-Renewable新能源電力推進系統,其核心產品直流組網變頻電控設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可保障整個動力系統安全性、穩定性,系統可滿足船舶從0速到滿速8秒完成的高機動性特點。
賽思億作為國產新型船舶動力系統集成商和核心設備制造商,為“珠水百年”提供全套電池動力系統的集成,并且完成關鍵直流組網變頻電控設備的制造和供貨。
本次下水的“珠水百年”新能源300客位觀光游覽船,是一艘真正實現無污染、零排放的純電游輪,是中國第一批由交通部海事局正式批復、并通過中國CCS船級社認證的5艘純電池動力游船之一,符合國家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的一艘純電游輪。
300客位新能源觀光游覽船“珠水百年”,是繼下水的“珠江公主”號游輪之后,凱力船艇為廣州珠江夜游傾力打造的第二艘純電游船重磅產品,第三艘純電船380客位新能源觀光游覽船也在建造當中。
]]>
“趣玩水視界”是一艘目前在世界海上旅游裝備處于領先的50客位全鋁合金半潛觀光船,由廣東凱力船艇為國家5A級景區海南蜈支洲島打造。
“趣玩水視界”是集海上娛樂、海底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新型觀光游覽船,以全回轉舵槳推進,采取了專門的減震降噪措施。游客可以通過船底全透明窗戶近距離觀賞海底生物。該船適用于世界上大部分海島旅游場景,投入運營后將為客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不容忽視的船舶污染
廣州市政協委員、高級工程師鐘永強對于船舶制造有著異于常人的感情。“我的父親早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學院造船專業,在廣州文沖造船廠工作。可以說,從小我就對這個行業耳濡目染,覺得造船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行業。”
我國是世界航運造船大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有千余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也正因為如此,鐘永強一家人中有好幾個人從事造船相關行業,鐘永強從事造船業,一干就是幾十年。
但近年來,鐘永強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造船業,對今后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們都喜歡在珠江上乘船觀光,但卻經常要聞著船上冒出的煙氣,因為噪音很大,又要大聲喊話般跟朋友聊天,這一點都不符合現代發展的需求。”鐘永強意識到傳統船舶對于水質、空氣所帶來的污染,尤其是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更讓他覺得有責任也有義務讓珠江的水更清、天更藍。
事實上,有關船舶污染也一直備受關注。
據NRDC(自然資源保護協會)2020年7月發布的《引領綠色航運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中國大型港口城市和地區,航運排放是當地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尤其是SOx(硫氧化物)和NOx(氮氧化物)。船舶排放的廢氣不僅影響到沿海地區,也影響到遠離海洋幾百公里以外的內陸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基于燃燒每單位燃料的污染排放量做比較,一些內河船舶的污染物排放量遠超現在允許合法運營的最老舊的卡車 (國三卡車)。尤其是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城市,航運已成為當地空氣污染的元兇之一。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繼續應對PM2.5污染之際,臭氧污染的問題也日益嚴重。臭氧已經成為很多大城市夏天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而船舶的NOx排放會導致臭氧產生。
“有必要對航運的排放進行更嚴格的控制,尤其是氮氧化物排放,因為氮氧化物是臭氧的前體物,也會導致PM2.5的生成。”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彭傳圣此前曾表示。
“零排放一定是未來航運發展的大方向。”鐘永強說。
多家船企布局新能源
從10多年前起,鐘永強以及他領導的凱力船艇便開始布局新能源船舶。也正是鐘永強的提前布局,讓他在2020年依然可以“逆勢上揚”。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影響,國際航運市場震蕩下行,全球新船訂單量大幅減少。
讓鐘永強頗為自豪的是,凱力船艇在疫情期間還獲得了新訂單:2020年4月10日,凱力為廣州城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造的“珠江公主號”純電動游船正式開工;2020年9月17日,“380客位新能源純電動力客船”在凱力順利開工建造,該船是凱力為廣州公交集團客輪公司建造的第二艘采用先進環保鋰電池推進動力系統船舶,真正實現了零排放。
在此之前的2020年春節期間,凱力還成功與廣州之星游輪公司簽訂“300客位新能源觀光游覽船建造采購項目”合同。
在鐘永強看來,這與凱力提早謀劃新能源船發展方向密不可分。
據介紹,近年造船業的訂單下滑主要來自傳統三大主流船型,即油船、散貨船和集裝箱船。而凱力提早選擇了新賽道——新能源船。
早在2014年,凱力就設計建造了華南地區首艘LNG加注船;借旅游業發展的東風,凱力把目光集中在了新能源旅游觀光船的建造上。
“相比傳統的觀光船,新能源船噪音小、無廢氣排放,行駛更加平穩。”鐘永強說。
目前,中國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正式批復首批5艘新能源純電動客船,凱力中標了3艘,已在建造。
“一場疫情,給凱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危中有機,同時也更堅定了我們發展新能源船的方向。”鐘永強說。
近年來,隨著《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新能源的觸角已延伸至船舶領域:全國主要城市河湖景區正積極推動船舶油改電工作,長江渡輪、珠江客輪等力推純電動示范船項目,大噸位商用船也在探索發展油電混合技術路線。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瞄向新能源船舶產業。
2019年,世界首艘千噸級新能源電動船,從廣州出發,開啟珠江綠色水運高質量發展之旅。它的出現,填補了世界同噸位內河雙電驅動散貨船的空白。
2020年6月23日,國內大型新能源全電動商旅游船在武漢正式商業運行。
研究估計,2050年,全球航運減排技術的市場將會達到每年150億美元。
專家們表示,我國可以從進一步向零排放航運過渡中獲益:這將幫助中國達到改善空氣質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與此同時,還將幫助中國保持在全球造船行業的領先地位。
大規模應用尚需多方合力
但鐘永強同時也坦言,新能源船舶的廣泛應用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其中最顯著的是這類技術較高的投資成本以及需要建立岸上充電設施及燃料補給基礎設施網絡。”鐘永強表示。
同時,隨著未來電動船舶的發展,在電動船的總體性、安全性、經濟性、續航性、產業鏈完整性等方面將產生一系列新的標準需求。“我們需要制定符合國內電動船發展的標準。”鐘永強說。
《報告》也指出,為應對這些挑戰,我國可以考慮對某些類別的船舶實行零排放目標,并為其提供資助,使其能夠采用低排放解決方案。
“比如在人口密集地區附近運營并為固定航線服務的船舶,在內陸港口城市的渡船和內河郵輪,是實施零排放要求的主要目標,因為它們的健康效益較高,而且燃料/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容易。這些船舶可以作為零排放技術的試驗臺。”專家表示。
彭傳圣也建議,“可以從對國內船舶實施更嚴格的控制開始,進一步收緊新船的排放要求,對舊船實施排放限制,同時提供激勵和資金支持,以促進低排放技術的采用。”
《報告》建議,除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外,還要強化運用市場機制推動產業跨領域合作,鼓勵多種技術并行發展。
為確保相關各方在行動上能很好地協調,報告建議交通運輸部門可與行業發展監督部門、環境保護部門、港口城市和省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業界緊密合作,制訂策略,推動新能源船舶的發展。
來源:人民政協網
]]>賽思億在本次驗收過程中再次完成了設備電池運行條件下的短路試驗,當外部開關實際造成直流側短路時,賽思億的直流組網變頻電控設備再次驗證了其故障選擇性,僅有故障回路在1毫秒內被快速切除,其余回路全部保持正常運行。
短路試驗
廣州之星游輪有限公司新珠江游分公司、廣東凱力船艇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級社江蘇分社、中國船級社產品審圖中心、中國船級社武漢審圖中心以及多家終端用戶共同見證了該試驗的順利完成。
“廣州之星 300 客位新能源游船”為廣州公交集團打造的重量級珠江夜游船,也是廣州市首批電池動力船舶。該船船長43.5m,型寬13.5m,型深3.2m,船舶設計航速10kn,船舶采用零排放、無噪音的磷酸鐵鋰電池動力系統作為主電源,配置電池容量超過2800kWh。整個電力推進系統由賽思億集成生產,其產品S-Renewable 直流組網變頻電控設備可保障整個動力系統安全性、穩定性,系統可滿足船舶從0速到滿速8秒完成的機動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