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 – 龍de船人 http://www.xinludianqi.net 船舶、海工、航運信息服務平臺 Thu, 23 May 2024 10:57:4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https://pic.imarine.cn/wp-content/uploads/2024/05/20240522095628237-150x150.png 哈爾濱工程大學 – 龍de船人 http://www.xinludianqi.net 32 32 校企聯合!哈爾濱工程大學與鎧韌氣體開展合作 http://www.xinludianqi.net/141906.html Thu, 23 May 2024 10:57:47 +0000 http://www.xinludianqi.net/?p=141906 5月16日,鎧韌氣體母公司華滋能源首席技術官趙曄博士與鎧韌氣體副總經理李翔一行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與船舶工程學院康莊副院長等領導就專利轉讓合同簽署、加強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議題進行座談交流。

首先,由康院長和趙博士分別代表哈工程和鎧韌氣體簽署專利轉讓合同,通過本次哈工程轉讓的專利進行成果轉化,鎧韌氣體將豐富該公司的產品線,增強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隨后,康院長和李翔分別介紹了船舶工程學院和鎧韌氣體的發展歷程、優勢方向和未來發展目標等情況。趙博士表示,華滋能源、鎧韌氣體在清潔能源裝備關鍵技術方面有很大的研發需求,雙方在智能化、高水平CFD分析等領域、以及工業化軟件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

通過座談交流,與會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將利用此次哈工程專利轉讓的契機,通過校企共建、聯合研發等方式,結合雙方優勢,全方位加強哈工程和鎧韌氣體科技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
宋迎東同志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 http://www.xinludianqi.net/135579.html Sun, 24 Mar 2024 08:26:50 +0000 http://www.xinludianqi.net/?p=135579 3月24日上午,哈爾濱工程大學召開干部教師大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江平同志,黑龍江省政府黨組成員、副省長王合生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謝柏出席會議。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長傅建奇同志主持會議并宣讀任免決定。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決定:宋迎東同志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免去姚郁同志的校長、黨委副書記、常委、委員職務。

宋迎東,1969年3月出生,研究生,工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人物履歷:

1987年9月——1997年3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碩士、博士
1997年4月——1998年8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南京理工大學兵器科學與技術流動站博士后
1998年9月——2002年6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
2002年7月——2024年3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破格晉升)
2003年6月——2024年3月 聘為博士生導師
2017年1月——2024年3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委
2017年——2024年3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楊士莪院士千古! http://www.xinludianqi.net/135210.html Wed, 20 Mar 2024 07:39:54 +0000 http://www.xinludianqi.net/?p=135210 據哈爾濱工程大學官方微信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楊士莪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3月19日22時58分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3歲。

楊士莪院士,河南南陽人,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1950年,他響應黨中央號召,從清華大學肄業參軍。1952年12月,作為第一批教員,奉調參與新中國首個綜合性高等軍事工程技術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籌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至1987年,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士莪院士扎根水聲學科教育近70年,創建了中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工程專業,潛心培育了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干和青年教師隊伍,打造了水聲工程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最重要的培養基地,推動中國水聲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常規到精專發展,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的新格局。

楊士莪院士長期致力于水聲信道與聲納系統環境、水聲目標探測與定位、水聲發射與接收技術等領域研究,開創了我國深海水聲定位方法和技術,成功研制一系列國際先進的水聲系統,實現國家海洋裝備技術的重大原始創新。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我國首次南海大型深海水聲考察,在規劃、指導、促進我國水聲事業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為海洋強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楊士莪院士兩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曾入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獲“終身奉獻海洋”獎章,獲評“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楊士莪院士為我國水聲科技和教育事業奮斗一生。楊士莪院士的逝世是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水聲工程領域的重大損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楊士莪院士!

  • 許黨報國——做國家水聲科學領域的“領航員”
楊士莪在大學時期

“我出生在1931年,那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楊士莪的童年正逢戰亂,他跟隨家人輾轉河南、天津、北京、重慶等地,童年的經歷和家庭的熏陶,讓他堅定了科學救國的決心。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正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讀書的楊士莪感受到國家的需要,毅然選擇肄業報名參軍,來到大連第一海軍學校任教,帶著滿腔熱血投身于人民海軍建設事業。

1952年,中國第一所綜合性高等軍事技術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開始籌建,楊士莪又奉調來到哈爾濱,扎根在這片黑土地上。

在哈軍工時期的楊士莪

新中國成立初期,水聲學科在國內屬于空白。1956年,楊士莪接到通知,學校要派他去蘇聯學習國家急需的水聲學,楊士莪從教授天文改行研究水聲專業,一頭扎進了這個陌生領域。

1957年在蘇聯學習期間,楊士莪發現有兩個關鍵技術實驗室對他這樣的外國人是緊緊關閉的。“真正尖端的東西,你想從國外學,想從國外買,是做不到的。只能自己干,這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骨氣。”刻骨銘心的感受讓楊士莪立志在水聲科學領域攻關:一定要讓中國的“耳朵”聽懂大海的聲音。

楊士莪用日、德、英、俄4種文字書寫的筆記

“水聲科學是涉及面非常廣的專業領域,如果只是辦聲納專業,難以獲得更好的發展。不立這個標桿,不向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就永遠達不到更高水平。”1960年,楊士莪回國后,立即著手拓寬專業領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理工結合、為國家戰略服務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業,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他還編著了國際上最早集中論述水下噪聲機理的著作《水下噪聲學》,出版了國內最早的聲學理論著作《聲學原理》,講授并指導編寫了《水聲傳播原理》《統計傳播》《水聲學》等一系列課程和教材。

楊士莪(左)鄧三瑞(中)戴遺山(右)

做人做事做學問,他的這一育人理念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水聲專業的學生。如今,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水聲專業已成長為我國著名的水聲科研基地和水聲人才培養基地。1981年,該學科點獲得國家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第一批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93年,國家級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在此建立……從這里走出去的人才,為我國水聲領域的科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 勇攀高峰——引領中國水聲走向深海

“國家受欺負,是因為你不行,得自己想辦法站起來,把國家發展起來。”幾十年的科研經歷讓楊士莪更加堅定了建設科技強國、海洋強國的信念。他經常對學生說:“要成為真正站立起來的人。”

楊士莪院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1970年至1980年,楊士莪作為水聲測量系統的負責人,領導完成洲際導彈“落點水聲測量系統”的研制工作,為國家海洋工程技術相關領域發展提供了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21世紀,“蛟龍號”、“科學號”所用的國產高精度超短基線定位系統,追根溯源都可上溯到這一項目的研制。

1994年指導南海考察(左四)

1994年4月,懸掛著五星紅旗、承載近百名科研人員的兩艘水聲科學考察船駛入中國南海。作為考察隊隊長和首席科學家的楊士莪十分激動,這是中國首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水聲科學綜合考察,也是第一次由我國科學家獨立指揮和實施的大型深海水聲考察,堪稱中國水聲界從淺海邁向深海的第一步。

楊士莪院士參加海試

船行進至深海,赤道附近的太陽幾乎垂直高懸于頭頂,甲板溫度接近70攝氏度。當時,年過花甲的楊士莪和所有隊員一起忍受著高溫酷熱進行科研。長期工作,淡水告罄,他們便把船上的壓艙水燒開了喝。“有時候科研跟打仗似的,該咬牙的時候就得咬牙。”他說。

幾十年來,楊士莪總是走在中國水聲科教的前列,作為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為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定位系統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中國水動力噪聲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主持設計建造中國首個針對聲學研究的“重力式低噪聲水洞”;在制定我國水聲發展規劃、確定水聲學科研究方向、指導和促進我國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項目中,他發揮了核心作用。

“夕陽雖落蒼山后,猶映晚霞滿天紅,人雖然退休了,但為國家作貢獻的腳步不能停。”90多歲的楊士莪仍然身體力行參加相關科研項目的海試。

  • 潛心育人——培養國家急需尖端人才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是楊士莪院士對黨和國家最深情的表白。

2021年,作為“光榮在黨50年”的老黨員,楊士莪院士在哈工程召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心潮澎湃地唱起紅歌《唱支山歌給黨聽》,他猶如一面許黨報國“行走的旗幟”,全場師生為他身上體現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家精神動容。

80年代中期,楊士莪在實驗室指導碩士研究生

“我很幸運,年輕時遇到許多好老師。我深知良師對于做學問的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學子。”楊士莪常常說起青年時期受到的良好教育。他的一生也致力于水聲專業的人才培養。

楊士莪院士“一站到底”為學生授課

楊士莪院士保持著終身學習的勤奮狀態,對知識、科學的追求和對于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是他一生前進的不竭動力。70歲時,他學會打字,就自己打論文;85歲時,他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就自己驗證新的算法。他始終葆有思想的活躍和啟發創造性思維,讓他的年輕學生們常常感到望塵莫及。

年過90的楊士莪仍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每年堅持為本碩博學生授課,依舊寫滿好幾個黑板的工整板書,講最前沿最急需的知識,對教學、對學生從不敷衍應付。學生們都說,請楊院士審閱修改論文,一兩天就能得到反饋,意見和建議也都寫得清清楚楚。

外場試驗、學術會議、顧問咨詢……楊士莪的日程表經常排得滿滿的,但他從未因活動忙而錯過上課,只要回到哈爾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耽誤的課補上。講課時他的語速平緩、聲如洪鐘,而且從不坐著,出了名的“一站到底”。

楊士莪院士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希望我們的后浪,在國家的支持下,為中國海洋事業、水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在楊士莪的感召下,一代代水聲人艱苦創業,把水聲事業推上更高臺階,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水聲科研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作為中國首批博導,楊士莪參與培養了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干和年輕教師隊伍,建立了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首個水聲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首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從教70余載,中國水聲領域的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受他指導,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受教學生達數千人,多數已經成長為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科研及學術骨干,為中國水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22年9月,楊士莪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
我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今日首航 http://www.xinludianqi.net/108216.html Fri, 30 Jun 2023 02:48:49 +0000 http://www.xinludianqi.net/?p=108216 6月30日,我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海豚1”在煙臺蓬萊港交付并首航,將從蓬萊駛往青島,沿途開展船舶設備性能指標驗證、自主航行及作業、數字孿生系統虛實交互等一系列船舶智能化水平和能力的實驗。

該船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聯合校內多個涉船海學院自主研發,解決了船舶總體、動力、電力、推進、導航、操控、船岸等一體化系統的可靠性設計。船體全長25米,排水量1000噸,歷時3年建造完成。

據了解,該船裝備了我國第一套船舶數字孿生系統,并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國內首次突破了激光雷達、視頻圖像、固態雷達和聲號等多源信息融合和協同探測技術,實現了海洋環境和小目標智能感知,為船舶自主航行提供了保障;首次建立了船舶數字建模、模型迭代進化、虛實實時交互、在線離線共生、船岸鏡像等船舶數字孿生技術體系,構建了船舶數字孿生系統,實現了船舶自主航行和遠程操控等智能功能;解決了船舶總體、動力、電力、推進、導航、操控、船岸等一體化系統的可靠性設計,實現船舶經濟、安全、可靠運行。

“海豚1”的研制成功,將有力推進我國船舶領域數字孿生技術的實際應用和前沿探索。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哈工程新增2個本科專業,1個為全國首設! http://www.xinludianqi.net/73782.html Mon, 28 Feb 2022 01:11:00 +0000 http://new.imarine.cn/73782.html 近日,教育部下發《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哈工程智慧海洋技術和智能制造工程2個本科專業獲批,計劃2022年開始招生哈工程成為
全國首家設立智慧海洋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


智慧海洋技術專業介紹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持續深入,為滿足寬基礎、重交叉、智能特色突出的未來船海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培養的需求,結合未來船海領域發展趨勢,學校在未來技術學院設置智慧海洋技術新工科專業。

該專業面向海洋強國戰略,針對我國海洋工程領域對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迫切需求,圍繞海洋智能感知、海洋大數據和海洋智能系統等,
在海洋科學、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等方向深度交叉融合,培養引領智慧海洋科技發展的領軍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介紹

為滿足船舶海洋、航空航天、通信電子、建筑工程、核電技術等行業的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學校在機電工程學院設置智能制造工程本科專業。

該專業依托學校在船舶高端裝備制造、水下機器人、船海制造智能化等領域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經驗,加強機械、信息、控制、計算機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與融合,突破船海“設計-建造-管理-運維”一體化、智能化,
形成以船海為特色的智能化裝備、智能化產線、智能化車間和智能化工廠的理論體系,構建特色的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建設“三海一核”領域智能制造工程的人才培養基地。

]]>
哈工程兩項成果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 http://www.xinludianqi.net/65864.html Tue, 22 Jun 2021 02:35:00 +0000 http://new.imarine.cn/65864.html 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日前發布“2020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哈工程科研團隊主持的兩項成果獲獎:

  • 航天與建筑工程學院張建華副教授牽頭完成的《海上風電結構耦合動力災變分析方法及安全防護技術》獲一等獎;
  • 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姚崇副教授牽頭完成的《船舶發動機智能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二等獎。

《海上風電結構耦合動力災變分析方法及安全防護技術》項目針對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的國家重大需求,研發了復雜海洋環境荷載聯合作用下的試驗裝備、實現了多場作用下海上風電結構響應的高精度計算、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減震、抗冰和防撞技術、開發了“數據分析-風險評估-實時監控”安全預警平臺,攻克了海上風電結構多場耦合一體化設計方法,極端工況安全防護、評價與預警等關鍵技術難題。

本項目成果已經成功應用于中船重工大連莊河海上風電場、江蘇鹽城大豐海上風電場群等多個海上風電場工程建設,有效地提高了風機利用小時數,提升了發電量,降低了項目建造成本,其綜合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船舶發動機智能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突破了船舶發動機實時建模、自適應控制、熱冗余和執行部件設計等一系列控制關鍵技術,成功研發了船舶發動機智能控制系統,技術水平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該項目成果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制定了系列相關國家與行業標準。成果得到滬東重機、中國船柴、陜柴重工、河柴重工、濰柴、玉柴和廣西西江集團等國內主要船舶發動機廠及航運企業廣泛應用,部分技術還得到國際著名公司賀爾碧格、易特馳公司的認可和應用,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向技術輸出的逆轉。

通過成果轉化實現了自主產品批量應用,解決了船舶發動機“卡脖子”問題。采用該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船舶發動機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實現了良好的控制性能,節能減排效果顯著,能夠滿足國內外最新法規要求,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殷敬偉任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http://www.xinludianqi.net/65662.html Wed, 16 Jun 2021 09:04:00 +0000 http://new.imarine.cn/65662.html 經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決定,殷敬偉同志任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任職時間自2021年5月25日起計算。



殷敬偉,男,漢族,1980年2月生,黑龍江尚志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導。200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6年6月哈爾濱工程大學畢業留校任教。曾先后擔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團委書記兼學生工作部副部長,“2011計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正處級),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哈爾濱工程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
哈爾濱工程大學17個專業獲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http://www.xinludianqi.net/61446.html Fri, 05 Mar 2021 01:47:00 +0000 http://new.imarine.cn/61446.html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公布2020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 哈爾濱工程大學飛行器動力工程、工程力學、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件工程、工業設計、材料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社會學等9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土木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信息安全、金融學、化學工程與工藝、英語、法學、思想政治教育等8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截止目前,該學校已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




]]>
哈爾濱工程大學和海工聯盟創新中心加入DNG GL開放仿真平臺(OSP)項目 http://www.xinludianqi.net/39655.html Tue, 25 Sep 2018 06:43:00 +0000 http://new.imarine.cn/39655.html





9月20日,哈爾濱工程大學(HEU)和海工聯盟(CODIA)創新中心簽署了作為合作伙伴加入開放仿真平臺(OSP)國際聯合工業項目(JIP)。DNV GL代表該JIP項目四家發起單位在上海與之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

模擬仿真技術在當前船舶及海工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被廣泛地采用。 但是,由于建立各類仿真模型的成本還是相當大而重復交叉使用受到諸多限制,因此模擬仿真的潛力并沒有被完全開發利用起來。基于汽車工業已開發的標準,我們致力于在海事行業也建立類似標準,從而可以重復使用仿真模型并進行多方協作的系統級模擬仿真。

DNV GL, Rolls Royce Marine, SINTEF Ocean and NTNU 作為四家發起單位,在2018年初同意一起合作以開發一種開放仿真平臺技術,進而從數字孿生技術中釋放更多的可能性及潛力。同時,旨在引導全球海事行業各方的廣泛參與從而提供一種能涵蓋設計、審核、集成、調試以及營運復雜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解決方案, 而面向全球海事行業發布邀請參與并據此啟動了國際聯合工業項目(JIP)。

數字孿生是在數字化世界里,對一艘真實船舶或海工裝置包括了各類系統、融合了所有相關信息的數字化再現。利用數字孿生將使得進行設計優化、營運、生產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使用成為了可能。

開放仿真平臺項目是一個旨在建立關于數字化模型及系統仿真的海事行業標準的聯合工業項目,從而將允許行業各方可以重復使用模型并更安全、更經濟高效地建立現有及未來資產的數字孿生模型。該聯合工業項目的成果將包括多方協作分享仿真模型的基礎共性技術、以及一個用于建立產品、系統以及整船或海工裝置的數字孿生模型的開放性行業平臺。

船舶設計方、設備系統制造商、船廠、船東、船舶運營方、船級社、研究機構及大學都是可考慮的合適合作伙伴并將從聯合一起更快地研發創新中獲益。該聯合工業項目除了4家發起單位外,從海事界已經吸引了18位全球合作伙伴加入。隨著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海工聯盟的加入,我們將能把中國作為全球最領先的海事國家之一,帶進這個全球研發倡議中。并從該聯合工業項目以及隨后的項目成果中受益以進一步支持中國國內行業的發展。

]]>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