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大連海事大學與大連博鰩聯合研發的相關產品已在大船產業新造船項目上得到應用,成功實現船舶自動航行功能,并顯著降低了項目成本,為三方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此次簽約標志著三方以 “技術共研、人才共育、標準共定” 為核心的創新聯合體正式成立。各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推動相關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
]]>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單紅軍對浙江海事局一直以來給予學校事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并簡要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在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交通、服務海事、服務行業等方面開展的重點工作。
他表示,學校與浙江海事局始終保持著緊密聯系并打下了堅實的合作基礎,希望雙方以此次協議簽署為契機,以“合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的方式,推動雙方合作更深化、更聚焦、更務實,實現雙向賦能、共同發展,為開創海事現代化發展新格局,奮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貢獻更大力量。
浙江海事局黨組書記、局長邱銘對單紅軍一行表示熱烈歡迎,并感謝大連海事大學在科研攻關、海事履職、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他簡要介紹了浙江海事局近年來聚焦安全與服務地方發展,在水上交通組織、維護轄區水上交通安全和高效暢通等方面的創新舉措。他表示,希望下一步在海事新形勢下統籌安全與發展,提高海事監管和隊伍能力等方面與學校深化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服務海事事業高質量發展。隨后,雙方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
下一步,雙方將圍繞科研課題攻關、海事監管履職提質賦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履約和戰略研究、海事人才培養、黨建文化共建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可持續船用燃料聯合研發中心”由大連海事大學聯合遼寧海事局、中國船舶燃料有限責任公司、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應有限公司、遼寧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中能建氫能源有限公司、大連西中島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旨在服務于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和履行相關國際公約義務,產出一批具有行業應用前景的前沿技術。
研發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船舶脫碳國際公約與法規、低碳船用燃料規模化生產技術、低碳船用燃料應用與安全、全球航運燃料產供鏈大數據、中國可持續船用燃料標準認證與發展對策等。
儀式上,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應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秦嶺表示,中國船燃、中石化中海燃供作為鏈接船舶燃料生產商和航運公司的重要紐帶,正積極布局可持續船用燃料加注能力建設,力爭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型船舶燃料服務商。研發中心的成立,為匯聚行業部門、高校以及頭部企業等各方專業力量提供了重要契機,在行業內樹立了“政校企互動、產學研結合”的典范。
儀式后,舉行可持續燃料發展戰略學術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燦院士作題為《綠色氫能及綠色醇基燃料:海運航運新質生產力發展之路》的報告。與會專家圍繞當前船用可持續燃料發展現狀和未來,綠色氫能、綠色醇基燃料的科研基礎與應用潛力,未來市場需求與研究平臺的建設發展經驗等內容進行了交流。
]]>據了解,“新紅專”輪傳承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艘實習船——“紅專”輪之名,船長69.83米,寬10.9米,排水1480噸,最高航速可達18節。“新紅專”輪核心系統由我國100%自主設計與制造,為國家船舶智能設備與系統研發提供了海上綜合試驗平臺,助推了我國海洋強國事業建設。
]]>該項目旨在針對遼寧地區海上液貨傳輸作業中存在的效率低、作業成本高等問題,開展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開展適應船舶多曲率表面的真空吸附、大跨度柔性管線主動補償、傳輸快速接頭吊裝運動補償、長距離-多類液體-多管線-同步輸送的安全保障、外來微生物入侵檢測和滅殺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核心部件研發,開發系統樣機并進行試驗驗證,實現多介質、多管線液貨同步安全高效傳輸設備的國產化和產業化。項目目標是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尺寸無泊位智能液體傳輸系統樣機,并形成成套設計方案,適用于船對岸、岸對船、船對船等多種作業場景。
為推動項目的實施,大連中遠海運重工與大連迪施船機聯合大連海事大學,通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借助大連海事大學的科技資源優勢,建立了科研協同創新及成果共享機制,強化了有組織的科研和學科交叉融合。這一合作模式將支持引領行業的轉型發展與產業技術升級,為未來的海上液貨傳輸作業提供更高效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簽約儀式由安通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維與大連海事大學黨委書記許民強代表雙方進行。作為踐行引領集裝箱航運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安通控股始終秉持“開放、創新、融合、俱進”的企業精神,不斷探索行業發展的新路徑。大連海事大學作為海事教育的領軍學府,擁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此次合作不僅是雙方長期友好關系的深化,也是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積極響應。
安通控股與大連海事大學的戰略合作,是響應國家號召,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實際行動,致力于打造一個集產學研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未來,雙方將攜手探索航運科技前沿,共同推動我國航運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目標貢獻力量。
大連海事大學(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源于1909年設立的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位于遼寧省大連市,是交通運輸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交通運輸部、教育部、遼寧省人民政府、大連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公辦本科高校, 是國家“211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
]]>本次會議的議題是選舉產生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2025-2027年度主席,以及政策與規劃分委會負責人、學術分委會負責人、財務分委會負責人和聯絡分委會負責人,以及各分委會委員。經選舉,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單紅軍當選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2025-2027年度主席,同時兼任政策與規劃分委會負責人。
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成立于1999年,成員涵蓋39個國家的74所知名海事院校及相關單位。聯合會致力于培養全球海事專業人才、為成員院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建立與國際海事組織和海事產業等單位的合作,是目前影響力最廣、參與院校最多的海事教育學術組織。
據公開資料,單紅軍,男,1968年11月生,山東曹縣人,1991年7月于大連海運學院獲學士學位,先后在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交通運輸管理學院、法學院工作;1998年3月于大連海事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5月于美國杜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7年5月于美國杜蘭大學獲博士學位。2013年9月任大連海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7年6月,任交通運輸部國際合作司(港澳臺辦公室)副司長(副主任);2021年2月,任交通運輸部國際合作司(港澳臺辦公室)副司長(副主任)、一級巡視員;2023年6月,任大連海事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會議期間,中國船燃與大連海事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雙方將以此次簽約為契機,強化校企科研合作,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共同為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建設走深走實做出貢獻。
]]>據了解,“蠡湖未來”號海上交通船由大連海事大學與海大清能船舶(大連)有限公司聯合研發設計,并由海大清能船舶(大連)有限公司提供全套氫動力總成并承建。
該船于2023年9月開工,船體為全鋁合金結構,總長20.5米,型寬5.2米,額定乘員20人。它配備了2套110kw級氫燃料電池作為主要動力源,最大可實現200海里的續航里程。該船主要圖紙通過了中國船級社(CCS)武漢審圖中心審核和批準,并將由CCS大連分社執行建造檢驗,擬取得 CCS“燃料電池-動力1”“沿海海船”等附加標志。該船搭載了自主研發的無氫機艙等先進技術,其研發、設計與建造得到了無錫蠡湖增壓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資金支持以及海事大學的技術支持。
]]>該輪總長約130米,型寬21.2米,結構吃水8米,由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完成,是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態二氧化碳運輸船。通過應用轉子風帆及氣泡減阻兩種創新技術,滿足最先進的能效設計指數(EEDI Phase III)要求,是順應全球科技革命、綠色發展大勢的前沿產物,將為消減陸地二氧化碳排放作出積極示范。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