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勞氏與山東海洋集團將依托各自優勢,共同探索并開展船舶與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同提升船舶與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安全與技術研發能力,推動有利于海洋環境保護的技術發展,從而實現雙方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勞氏船級社全球首席執行官Nick Brown表示,作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船級社,勞氏見證了中國航運業的發展與振興。當今,中國在全球航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此次與山東海洋集團的合作是雙方在海洋經濟與航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堅定舉措,雙方將攜手探索綠色與數字化航運的新機遇,共同面對航運業未來的挑戰。
山東海洋集團董事長姜國棟表示,多年來山東海洋集團與勞氏船級社在船舶技術審核和認證、船舶安全評估和監督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在遠洋運輸綠色低碳發展、船舶節能改造、船舶新能源應用等方面的合作,也希望勞氏船級社能夠將包括船舶認證、技術服務、能源、咨詢等在內的更多業務板塊放在山東,共同推進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轉型,傳承友好,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大使呂健,中國船舶集團董事長溫剛、副總經理盛紀綱,卡塔爾能源事務國務大臣、卡塔爾能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薩阿德·謝里達·阿爾卡比,卡塔爾能源天然氣首席執行官卡利德·阿爾-塞尼,卡塔爾能源商務和業務發展執行副總裁賈西姆·阿爾馬拉祖齊等領導和嘉賓出席簽約儀式。
該型船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建造,訂單總價值近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4億元),單船造價約3.33億美元。該系列訂單中的8艘預計將于2028年和2029年交付,另外10艘預計將于2030年和2031年交付。
據了解,27.1萬立方米QC-Max型LNG運輸船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LNG運輸船設計,總長344米,型寬53.6米,型深27.2米,設計吃水12米,采用雙燃料低速機推進系統和NO96 Super+圍護系統,其尺寸略小于卡塔爾能源Q-Max船(345米x53.8米x12米),可以正常停靠卡塔爾LNG碼頭。
該型船采用采用5艙方案,尺度緊湊,艙容較常規17.4萬立方米大型LNG運輸船運載能力提升57%;采用多目標優化的雙艉鰭線型,具有優異的快速性。搭載最新一代貨物圍護系統,蒸發率更低,噸海里貨物運輸能耗比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降低9.9%;液艙采用增強型絕緣模塊,配置實時晃蕩監測系統、船體配置應力監測和防碰撞系統,多重保障,具備航空級別的安全可靠性;配備強大的再液化系統和軸發反向助推系統,操控靈活;碳排放強度(CII)比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低23%,可以靈活匹配不同航線的各種運營區間;其多元化優化吃水和配載設計,可以通達全球各大洲70多個岸站,覆蓋各大主流航線,具有卓越的船岸兼容性。
同日(4月29日),卡塔爾能源宣布與三家國際船東就18艘QC-Max型LNG運輸船的其中9艘簽訂長期定期租船協議,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輪船、山東海洋集團所屬山東海洋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以及中遠海能旗下中國液化天然氣運輸(控股)有限公司(CLNG)的簽約量分別為4艘、3艘、2艘。
這是招商輪船、山東海洋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與卡塔爾能源繼今年3月31日簽訂6艘常規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項目長期定期租船協議后的再次合作。
目前,滬東中華正在為卡塔爾能源建造“百船計劃”第一階段訂購的12艘常規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預計將于2024年第三季度開始交付。今年年初,卡塔爾能源宣布將“百船計劃”即將交付的首艘LNG運輸船命名為“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號,以紀念埃克森美孚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ex Tillerson也是美國第69任國務卿。該船目前正在滬東中華建造,預計將于2024年9月投入使用。
上個月,卡塔爾能源宣布已簽署基于“百船計劃”的總計104艘常規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的定期租船合同,這是行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造船和租賃計劃。
據了解,卡塔爾能源QC-Max型LNG運輸船將主要服務于卡塔爾能源北方氣田擴容項目相關的長期交易,包括與中國客戶的交易。2023年6月20日,中國石油與卡塔爾能源簽署北方氣田擴容項目合作文件。根據雙方協議,卡塔爾能源將在未來27年內持續向中國石油供應400萬噸/年的LNG資源,并向中國石油轉讓北方氣田擴容項目1.25%的股份。
卡塔爾作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北方氣田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氣田。卡塔爾能源正在大幅增加北方氣田的液化天然氣產量,擴容項目第一階段(2025年)將把年產能從7700萬噸提高到1.1億噸,第二階段(2027年)將提高至1.26億噸,項目規模最高可達400億美元。
]]>該項目船舶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LNG運輸船,總長344米、型寬53.6米、型深27.2米,艙容27.1萬立方米,采用GTT NO96 Super+型圍護系統。船舶可停靠全球主要貿易航線七十多個LNG碼頭,具有卓越的船岸兼容性。船舶配備雙燃料推進系統,應用多項最新的節能技術,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綜合經濟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山東海洋集團相繼為卡塔爾能源提供了3座海洋石油鉆井服務,簽署了6艘17.4萬立方米大型LNG運輸船項目,本次再次合作超大LNG運輸船長期租船項目,標志著山東海洋集團進一步獲得了國際能源公司的充分認可。當前,山東海洋集團正在著力培育和發展能源運輸領域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運輸體系,推動傳統能源運輸與清潔能源運輸多能互補、深度融合,走穩走實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藍鯤02”作為首創具備DP動力定位能力的海上光伏打樁創新型裝備,設計總長65米,型寬28米,型深3.4米,充分運用海工裝備領域的動力定位系統、滑移系統、定位樁系統等先進技術,可在四級海況條件下靈便移動、精準定位、高效作業,可實現海上光伏樁基的吊裝、運輸、供樁、打樁一體化作業,單日可完成30根樁基安裝工作。
]]>該次運輸貨物為德州通裕重工生產的風力發電機輪轂,配件通過陸運集港后進行組裝,貨物重量95噸,是小清河通航以來運輸的單體質量最大貨物。該航次航程總計452公里,其中小清河河段航程165公里,海段航程287公里。
據了解,該次運輸還是構建“小清河港口始發、河海直達方式運輸、運抵港過駁出境”外貿運輸模式的實踐,也為港口腹地企業的產品走出國門提供了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式選擇。
]]>卡塔爾能源液化天然氣公司在賀信中表示,Energy Enticer鉆井平臺作業團隊在僅僅86.6天內完成了一口井的鉆井、完井和測試,且保持了零傷害、零泄漏的安全記錄,非生產時間(NPT)僅為2%,成績令人矚目。Energy Enticer鉆井平臺作業團隊圓滿實現將單口井的鉆完井時間控制在100天以內的目標,成為2021年首家實現該目標的鉆井承包商。
此次成功實現第一口“百日井”,標志著Energy Enticer鉆井平臺作業效率和QHSE(質量、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也標志著山東海洋集團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取得了新成果。未來Energy Enticer鉆井平臺將持續秉承安全第一的理念,不斷提升作業效率和業績水平,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率、更優品質的海洋油氣鉆井服務,進一步擦亮國際油服市場“山東品牌”。
]]>該船舶設計總長64.9米,寬28 米,型深3.4米,自持力25天,設計作業水深12米,綜合運用海洋工程裝備的動力定位、滑移機構、定位樁系統等先進技術,將大幅提高海上光伏項目作業效率。
據了解,該船由藍鯤海工自主研發,榮成造船工業有限公司建造,價值高達3395萬元。這是國內首套專用于海上光伏作業的創新型裝備,配備2套供樁、打樁系統和1臺甲板吊機,在動力定位系統和定位樁系統的配合下,可在四級海況條件下,在2至15米水深的作業海域靈便移動、精準定位、高效作業;可實現最大直徑1.3米、最長36米樁基的“吊裝、運輸、供樁、打樁”一體化作業,單日可完成48根樁基的安裝工作,將大幅度提高海上光伏項目作業效率,有效實現工程服務降本增效。
據悉,該光伏多功能打樁運維船的開建,標志著山東海洋集團推動山東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五鏈”融合、服務海洋強省建設再取新成果。該船舶投運后,將成為國內海上光伏建設中的一支新的生力軍,助力山東海洋集團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更好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該次試航涉及主推進系統、操作系統、軸系振動、機艙自動化、艙室振動、噪聲和軸帶發電機等10余項試驗任務。試航檢驗顯示,“Pacific SP Minerva”船體結構穩定,各系統及設備運轉正常,達到設計預期目標并完全具備航行能力。
據了解,該船于2022年7月在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廠正式開工建造,采用江南造船廠原創性自主研制的B型艙貨物圍護系統(BrilliancE),船舶設計總長230米、型寬36.6米、型深22.5米,艙容99,000立方米,裝載量居全球同類型船舶第一。
該船預計將于2024年一季度按計劃交付運營,為客戶提供乙烷運輸服務,推動提升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山東海洋集團乙烷船隊規模占全球比重達到25%,居世界第一。
]]>“深藍2號”網箱由山東海洋集團所屬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投資建造,網箱總高度71.5米,直徑70米,全潛狀態設計養殖水體達9萬立方米,是目前我國應用海域最遠、適用水深最深、養殖水體最大、功能性能最先進的大型深遠海養殖網箱裝備。該養殖網箱通過搭載自動投喂系統、水文水質氣象測量系統、水下成像系統、水下補光系統及生物量監測系統等智慧化養殖設備,將逐步實現深遠海無人養殖功能,開創國內深遠海三文魚養殖先例。
“深藍2號”網箱的順利出塢意味著項目陸地工作已經全部結束,即將進入拖航安裝階段,預計在今年3月份投入使用,屆時將拉開深遠海智能化養殖序幕。
]]>該次加注生物燃料是山東海洋集團落實“雙碳”戰略推動綠色航運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彰顯了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和企業擔當。生物燃料的硫含量比傳統的船舶低硫燃油硫含量更低,產生的二氧化硫等顆粒物的排放量更少,對于改善空氣質量、降低船員健康風險、提升人類居住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山東海洋集團切實扛牢國有企業的責任擔當,圍繞綠色低碳重點領域,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先后研發建造了全國首制綠色智能內河船舶,實施了我國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統應用與產業化發展合作項目,完成符合國際海事組織TIERⅢ排放標準的新型散貨船成功交付,研發設計的8.5萬噸氨燃料散貨船獲得中國船級社頒發的AIP認證等,有力促進了我國航運業船舶低碳化、零碳化轉型,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