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相較于傳統海上光伏平臺拖航吊裝方法,廣州打撈局自主研發的“浮托法”工法更具穩定性和安全性。通過將光伏平臺的四個倒錐斜撐球與運輸船的四角卡口進行精準對位,光伏平臺能夠穩穩地“坐”在船上,有效減少了水流和風浪的影響,從而大大降低了光伏平臺在海上運輸過程中受損的風險。
此外,依托廣州打撈局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座自升式免定位樁座底沉樁定位平臺,目前所有安裝的光伏平臺四點樁位精度均達到厘米級精度,進一步彰顯了我局在大型海上光伏領域的技術實力。
廣州打撈局將繼續深化和精進海上光伏領域的技術研究,致力于把東營海上光伏項目打造為海上光伏領域的示范工程,持續發揚救撈人勇于爭先、建功立業的精神,為實現國家能源戰略目標及推動“碳達峰、碳減排”貢獻廣州打撈力量。
]]>金縣1-1油田2D井區位于遼東灣,西南距離綏中36-1油田23km,西北距離錦州25-1南油田29.7km,區域水深約27m。項目鋪設海管264根,單管長度12m、重量3t,海管類型為混輸型雙層管,總外管直徑413mm,內管直徑273mm,總鋪設長度3218m。
為確保首次海管鋪設作業順利完成,前期“華潤龍”團隊按業主要求并結合船舶實際做了周密部署。施工過程中,面對鋪管作業經驗尚屬空白、船舶設備性能不夠熟悉和冷空氣影響等難題,團隊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不斷在施工作業中提升設備操作熟練度,加快人員同設備的磨合和施工流程熟悉,同時嚴控每個節點作業風險,嚴格落實船舶安全生產管理規定,高標準執行施工方案。在第二天作業時超標完成業主提出的400m/天鋪設進程的施工要求,并完成單日海管鋪設40根、平均每36分鐘完成1根海管鋪設的好成績。
據悉,金縣1-1WHPC平臺為新建作業平臺,此次海管鋪設為金縣1-1WHPC同WHPB兩個作業平臺管道連接提供必要條件,同時為金縣1-1WHPA、B、C三個平臺實現串聯和提升油田井區的開采速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半潛船動力定位浮托能力推向3萬噸大關,這個重量相當于3個法國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適用于總重量達3萬噸級的兩座平臺的單航次連續安裝作業。可兩港裝貨、兩次安裝作業,促進浮托安裝作業效率成倍增長。
在暗流涌動的遠海深處,一艘半潛船運載著鉆井平臺上層部分徐徐駛入海上鉆井平臺高出海面的導管架內,此時船舷與導管架之間的間隙最小僅有5厘米如同嬰兒的拳頭大小。
接著船舶內部壓載水快速注入,船舶平穩而有力地下沉,隨著平臺的碰錐與導管架的接收器精準咬合,安裝完成。這就是在潮水的一漲一落間利用地月引力完成“海上舉重”的動力定位浮托安裝。
為確保方案安全穩妥,工程人員構建迷你版孿生實船,在海洋工程水池中重構微型海洋環境進行模型驗證,最終完成了三萬噸級平臺浮托安裝的技術研發和論證。之后又基于此項技術完成了總重量達三萬噸級的兩座平臺安裝作業的方案設計。
據悉,自2003年完成全球首例動力定位浮托安裝作業以來,中遠海運廣州打撈局半潛船運輸有限公司已完成了全球25個動力定位浮托安裝中的20個。
該鉆井平臺重量為13823.6噸、長94.38米、寬63.39米、型深7.62米、樁腿高度157.58米。
本次裝貨作業,“華洋龍”需對船艉系泊系統重新改造,并把凱旋門的浮箱移至船艉加固,時間緊、任務重,此時又正值中東地區高溫時節,“華洋龍”輪船員克服高溫酷暑帶來了的巨大挑戰,用辛勞和汗水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完成了移浮箱作業、配合船艉系泊改造、制作4個浮箱掛鉤等備艙任務,高質量完成了裝貨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船岸團隊周密部署、充分準備,根據氣象、海況、風流等關鍵因素搶抓作業窗口期,7月9日,“華洋龍”輪在巴林順利裝載鉆井平臺,經過3天的加固工作,13日啟航開往泰國宋卡。該航次途經波斯灣、阿拉伯海、橫跨印度洋、南中國海等海域。
8月1日,“華洋龍”輪抵達泰國宋卡錨地,針對平臺重心高、受風受流影響較大,多次組織相關方分析討論卸貨方案細節,逐一預判作業風險點并布置應對措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8月2日,“華洋龍”輪順利卸載鉆井平臺,流暢、高效的作業過程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肯定。
]]>據了解,該船船長57.30m,型寬11.00m,型深4.00m,設計吃水2.85m,整個系統配置3臺472kW的發電機組,發電機組經過賽思億集中式的直流母線變頻電控設備在直流母線進行并網,驅動2臺515kW的主推電機、1臺250kW的側推電機,船舶具備DP1動力定位功能,起吊能力達40噸,適用于HF2.4m/HF3.0m型浮標及沉塊的拋設,滿足航道晝夜巡查、航標維護保養、航標器材運輸等用途以及省內近海海域遠程調遷要求。
]]>升壓站上部組塊重2780.3噸,采用四層布置,軸線平面尺寸約為37.5m×33.9m,最大尺寸約為47.5mx45m,頂層標高約36.5m。上部結構由立柱、甲板、主次梁和斜撐組成,頂部設有飛機平臺。
在此次施工中,面臨吊裝要求高、施工窗口短、場址涌急、強對流天氣反復無常等挑戰,特別是受到現場水深不夠的限制,“華天龍”團隊與項目組積極謀劃準備,優化吊裝作業流程,降低吊裝難度,升壓站上部組塊吊裝方案采取“華天龍”所創的“吊機旋轉帶駁”法,各船舶、各部門密切配合,在潮水位最高時兩小時的窗口期內安全、快速地將組塊順利安裝到位。
據悉,國電投湛江徐聞海上風電場300MW增容項目是湛江在建在運海上風電項目中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共建設單機容量12兆瓦的風電機組25臺,配套建設220千伏海上升壓站1座。廣州打撈局負責該項目風電機組基礎及塔筒運輸安裝作業、升壓站導管架基礎運輸及施工、導管架安裝、灌漿、升壓站組塊安裝、監測驗收等所涉及的全部工作。項目建成后,將有力推動粵西能源整體戰略布局轉型升級,為湛江全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
]]>該項目風電單樁裝卸作業采用滾裝滾卸方式,作業期間,“華盛龍”輪順利完成3個航次的裝卸作業,其流暢、高效的作業過程贏得項目各方的高度認可。
作為國內首艘DP狀態下690V四段排或CLOSE BUS TIE的溢油回收船,也是國內首艘具備FF2對外消防能力的平臺供應船,“德暢”輪采用鋼制全電焊PSV船型,總長90.9米,型寬20.0米,型深8.2米,滿載吃水6.6米,主柴油機功率10000kW,電站功率9600 kW,最大航速超過15節,采用全電力推進系統,主推進為全回轉推進器。同時,該船配有大型專業溢油回收裝備,具備DP2作業能力,主要用于近海開敞水域、四級海況以下溢油的應急回收、清除作業。
此外,“德暢”輪具備大容量溢油回收艙容,可對難船存油進行快速過駁卸載,對事故船舶進行緊急救助、快速泵出和轉移艙內殘存油。搭載水下開孔抽油加熱系統,可對水下沉船進行開孔抽油、封堵等作業,具有一定的溢油消防滅火功能。配有帶波浪補償功能的折臂式深水起重機,能對遇險船舶或海洋平臺進行封艙、堵漏、排水、排油或抽取其他危險品等救助作業,也可對救助打撈現場、海上石油平臺、海工作業提供服務和支持。
自2023年10月18日打撈項目開工以來,廣州打撈局先后組織打撈工程船“南天龍”、津航拖9001、防油污船和運輸駁船等力量參與打撈作業。項目團隊科學組織,密切配合,不斷優化方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攻克了打撈難船殘骸中遇到的各項難題。利用水下3D監測系統實時反饋沉船和抓斗位置,對難船實施精準解體打撈,使用多波束和側掃聲納掃測剩余殘骸位置,順利將全部殘骸打撈出水,并于近日由運輸駁船運往殘骸處理廠。
“SERASI I”輪解體打撈工程的圓滿結束,充分展示了廣州打撈局過硬的技術力量和高超的施工水平,有效保護了當地沉船海域的海洋環境,得到了印尼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贊揚。
]]>“德慶”輪是一艘DP2大馬力三用工作船,主要用于救助拖航和海上風電運維施工。加裝主動波浪補償廊橋是通過該廊橋對海面波浪造成的船舶上下起伏進行錯位補償,能滿足高達3.5米有義浪高海況下人員安全輸送轉移,提升廣州打撈局海上救援能力,同時可確保風電運維人員實現在運維船和風電平臺之間的安全轉移。
此次“拖輪+廊橋”的創新改造過程中,廣州打撈局得到了中船集團708所、中國船級社的支持,大家通力合作,從無到有,共同解決了升級改造中的技術難題。同時,也為國內風電運維領域,解決在惡劣海況下施工時間窗口少、難度高、風險大、效率低等難題開拓了新方案。
此外,“德慶”輪加裝的海鷗型主動波浪補償廓橋進口自荷蘭Safeway公司,廣州打撈局將該型主動波浪補償廊橋引進國內,進一步加深了廣州打撈局與國外先進企業的技術合作,同時為廣州打撈局履行相關海域人命、財產和環境救助職責提供了裝備保障。
未來,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將采取更多的合作方式,與社會各界一同助力救助打撈事業和綠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