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噸固定臂架起重船項目由上海振華重工全面負責設計、采購、建造、海運等工作。項目總長138.5米、型寬52米、設計吃水5.8米、定員58人,主鉤5000噸吊高120米,副鉤600噸吊高180米,配備錨泊定位系統,適用于海上模塊安裝、海上風電安裝、橋梁吊裝以及大型工程船舶總裝等多種工程項目。
該項目為中交集團產業工人隊伍一體化管理試點項目,振華重工作為中交集團以“天鯤號”為代表的國之重器誕生地,抓好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對進一步推進公司海工裝備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對高水平打造“大國重器”和央企自覺踐行海洋強國國家戰略至關重要。
該項目的開工建造,標志著上海振華重工與干船塢世界公司(Drydocks World)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該船交付后,將成為波斯灣及非洲地區同類型中最大的起重船,會顯著提升該區域的重型吊裝能力。
]]>“二航卓越”是國內迄今同類型船舶中技術最為先進、起重能力最大的雙臂架變幅式起重船,總長165米、型寬52米、型深11米,設計吃水6.5米,采用3臺3350千瓦主發電機組,2臺2000千瓦主推進器,配備8點錨泊定位系統,最大起重量5500噸。該船具有超大跨徑橋梁預制化、裝配化的安裝能力。能覆蓋130米跨度非通航孔鋼箱梁整體吊裝,最大起升高度達120米,具備47米限高通航能力。由于船舶自身設計吃水小,采用了浮箱助浮技術,因此具備淺水區作業能力。
此外,該船采用了光伏儲能、高效永磁電機等綠色節能技術,配備智能運維管理和作業輔助決策系統,順應了海上工程船舶綠色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據悉,“二航卓越”號是振華重工繼“海峰2001”、“秦航工5000”、“中天39”之后交付的又一“海上利器”,投運后重點服務于橋梁工程,覆蓋水工工程,兼顧海上風電領域,堪稱“建橋神器”,能夠滿足長江口、珠江口、舟山群島及渤海灣等主要近沿海水域施工要求,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過去,國內一些港口的碼頭在電控、操作等系統上幾乎都要依賴進口。如今,上海振華重工自主研發的集裝箱碼頭一體化生產管控系統ZPMC-TOS(以下簡稱“TOS系統”)可以實現卸、裝、轉、運等所有環節的自動化工作,目前已在中谷欽州多式聯運物流基地投入運行。
TOS系統實現了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應用全部技術的自主可控,打通了碼頭上下游數據鏈路,突破了資源利用不充分的困局,改變了生產管控分離、操作繁難等現象,全面提升了碼頭生產質效。
TOS系統利用實時一體化技術,可實現碼頭資源和計劃調度的高度融合,推動高效與節能;通過“國產自主、安全可控,智慧賦能、操作便捷、綠色節能、管控一體、資源統籌、通用易擴展”的技術特點,創新構建“全景感知、泛在互聯、智能決策”的新技術體系,助力智慧綠色、世界先進的一流港口建設。
此外,上海振華重工近年來還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海工核心設備和港機創新產品,如起重船、鋪管船、全新MODEL S自動化軌道吊等。
自2014年交付我國首艘專用自升式風電平臺“龍源振華貳號”以來,上海振華重工在海上風電領域已經完成多艘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的設計與建造。平臺起重能力從800噸發展到目前在建世界最大的3500噸,起升作業高度也在不斷刷新紀錄。
該次收錄入《上海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的2500噸自航自升式深水大型桁架繞樁式風電安裝平臺由上海振華重工自主研制。該平臺于2023年9月投產,是國內首艘2500噸級第四代海上風電安裝平臺,也是亞洲吊重能力最大的風電安裝平臺,是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新一代風電施工裝備,完全實現設計、核心配套及建造國產化。
該平臺配備全船信息化數字化管理系統,可實現重要系統運維數字化監控等功能,這也是國內首次申請CCS智能船舶(i-unit)及綠色船舶(G-ECO)入級的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該平臺滿足深遠海、大容量風機一體化施工作業要求,是我國風電安裝施工領域的“利器”,為早日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助力。
據了解,《上海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等相關部門編制發布,旨在貫徹落實《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推動創新產品的市場化、產業化,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支撐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該項目正面吊將沿著漫長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卡車運輸至現場,實現從上海到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的整機跨境運輸。
該正面吊將用于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散貨堆場,可有效提升堆場物流轉運效率,助力經濟發展。此次合作不僅展現了振華重工港機產品在技術創新與產品質量上的成果,也開啟了深化中烏兩國在物流與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的新篇章。
目前,振華重工正面吊產品已應用于上海、廣州、青島等國內大型港口,并且遠銷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印度、巴拿馬、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產品以作業高效、安全可靠、操作便捷等優勢,獲得國內外市場高度認可。振華重工最新研制的電動正面吊也已成功下線并收獲市場訂單,將助力綠色港口發展。
]]>據了解,該項目共4臺機,此次發運的3臺機將發往美國洛杉磯APMT碼頭,采用“EZ”西門子電控設計和調試,大車軌距30.48米,前伸距68米,后伸距25米,起升高度軌上52米,軌下17米。
同時,應用戶要求,另外一臺機將在長興分公司完成改造后發馬士基墨西哥Lazaro碼頭。
]]>錢凱港一期工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取得顯著進展。經過3個多月高強度卸船作業,5批次設備于9月24日全部卸船,其中27臺設備已落軌。目前,現場已有20臺設備完成通電,4臺岸橋具備初步自動化作業能力,6臺場橋可實現自動化交互,3臺多功能門機也具備初步作業能力。
和黃荷蘭ECT碼頭3臺岸橋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和黃荷蘭ECT碼頭3臺岸橋采用全新歐洲設計標準,為滿足碼頭輪壓要求,項目團隊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在設計過程中引入多個創新設計,為客戶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斯里蘭卡CICT碼頭2臺岸橋加高改造項目是該碼頭和公司的重點項目,國慶期間將完成第1臺岸橋加高提升,后續開展部件安裝及恢復調試工作。項目部全體成員共27人堅守現場,確保項目安全有序進行。
“振華35”輪裝載著馬士基埃及SCCT碼頭6臺輪胎吊和4臺岸橋發運。
馬士基埃及SCCT碼頭輪胎吊項目共計30臺,設備吊具下額定負載41噸,跨距26.5米,起升高度18.25米,部分自動化功能已提前完成。同時,該項目全部使用清潔可再生的電力設備,通過電纜卷盤驅動并配備3套移動式鋰電池組。
“振華28”輪裝載著新加坡PPT碼頭8臺自動化輪胎吊發運。此次發運的新加坡8臺輪胎吊是今年7月份已交付用戶的9臺輪胎吊的再續項目,吊具下額定負載40噸,跨距23.7米,起升高度18.1米,基距11.8米,通過滑觸線供電。
“振華28”輪裝載著新加坡PPT碼頭8臺自動化輪胎吊發運。此次發運的新加坡8臺輪胎吊是今年7月份已交付用戶的9臺輪胎吊的再續項目,吊具下額定負載40噸,跨距23.7米,起升高度18.1米,基距11.8米,通過滑觸線供電。
墨西哥14臺跨運車項目全部完成總裝,進入調試階段,力爭國慶節后全部完成發運。
印度Adani2臺正面吊和2臺堆高機項目完成總裝,進入調試階段。
肯尼亞蒙巴薩2臺32噸重叉處于調試階段,集中攻堅技術難點。
廣州南沙四期自動化碼頭第三批設備共有2臺輕型岸橋、2臺軌道吊和2臺門機,此批設備是該碼頭10月底整體竣工驗收的關鍵。
在深圳鹽田項目現場,上海振華重工項目團隊緊密合作,共同推進9號機前后大梁的總裝工作。
“振華12”輪裝載著滄州黃驊港第二批5臺軌道吊發運。滄州黃驊軌道吊項目共計9臺,吊具下額定負載41噸,跨距33米,起升高度18.1米,具備自動、半自動和手動操作功能。
該項目第一批4臺機在上半年完成發運,目前已完成單機交機。為與用戶碼頭新堆場的土建進度保持同步,項目部合理調整第二批的發運計劃,并按期完成發運。
在廣東省揭陽市神泉海上風電場,公司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主動波浪補償棧橋項目順利完成風場測試,投入風場運維工作。
主動波浪補償棧橋是風電運維船的核心配套件,用于維保人員及物資的輸送。該產品的核心技術為運動補償算法和多機構協調控制系統,可確保在四級海況下平穩搭接,保障人員及貨物轉運的安全與高效。可廣泛應用于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各類工程船舶以及支持船舶,可隨船航行于無限航區,并在指定區域作業。
近日,“振華30”輪迎來塢修重大節點——吊重試驗。項目現場團隊 “三班”輪換24小時不間斷作業,確保試重試驗順利進行。
臺風“山坨兒”與冷空氣相繼侵襲,給“振華30”吊重試驗項目現場的試驗進度與安全管理工作帶來挑戰。在復雜多變的氣象條件下,項目團隊密切關注著船廠氣象預報及公司定點天氣預報的細微變化,精心制定高效安全的試驗進度計劃。巧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窗口期,力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推進試驗進程。
國慶期間,3萬噸甲板運輸船“振華37”輪監造項目部的成員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保證船廠生產報驗工作順利進行。項目部成員圍繞諸多報驗關鍵環節,仔細查驗,保障船舶下水節點按期實現。
為確保世界最大傾倒式塢門在沙特國王港順利交機,公司工程師堅守項目現場,推進測試任務有序完成。
]]>2018年,上海振華重工新一代自主駕駛無人跨運車及車隊系統向全球正式發布。
2020年,上海振華重工智能跨運車實現商業落地,開啟了從0到1的市場化之路。
2021年,南非22臺1過3機型跨運車項目交付,創下項目制造周期最短、單批發運設備最多的紀錄。
同時,上海振華重工跨運車緊跟市場需求,推出全電混動、LNG混動、氫燃料混動以及全電動力等多種新能源機型。
2023年,全年共生產42臺跨運車,產量再創新高。
2024年,上海振華重工第100臺跨運車順利總裝。
]]>項目在起重機的安全性、操控和運維方面均有創新,項目提前兩周成功通過靜載、額載及動載等一系列嚴格試驗,完成了龍門吊各項性能的全面測試。核級設備首次吊裝順利完成,充分展現了上海振華重工龍門吊產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廉江核電1600噸龍門吊
廉江核電1600噸龍門吊為雙主梁、大噸位、大跨度門式起重機,具備121米的跨距和1600噸的最大起吊能力,凈提升高度達105米。
與傳統履帶吊作業相比,該龍門吊在安全性、抗風能力、工作效率以及后期維護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其門式結構確保了卓越的工作穩定性和安全性,抗風能力在作業狀態下最大可達8級。龍門吊的轉場十分便捷,從駐留場地至吊裝位置花費時間不超過30分鐘,吊裝作業完成后可迅速撤離,無需變更工況,大幅減少工期影響。此外,龍門吊的檢修維護簡便,有效降低運維及管理成本。
該龍門吊的成功應用,進一步優化了CAP系列核電機組施工工期、節約項目建設成本、降低現場安全風險,展現了龍門吊在核電建造中的優勢,為上海振華重工開拓核電領域產品市場、持續為國家核電建設貢獻力量奠定基礎。
]]>“新海鱘”輪總長155.7米、型寬32米、型深13.5米、滿載吃水9.9米,泥艙最大艙容1.7萬立方米,相當于6個國際標準游泳池。作為國內首艘雙燃料動力耙吸式挖泥船,可隨時切換使用液化天然氣和柴油燃料作為動力系統,LNG動力相關技術填補了我國疏浚船舶在清潔能源使用和綠色低碳方面的空白。該船配備了國內最先進、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鍵疏浚”和“浚駕合一”系統,首次在國內實現典型工況條件下的“無人疏浚”功能。
“新海鱘”輪是上海振華重工繼“造島神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6600千瓦絞刀功率重型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之后交付的又一“疏浚利器”,是我國沿海清潔能源動力船舶營運先驅者,國產化率超90%,船舶性能、環保指標、技術水平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投運后主要用于沿海港口、深水航道的疏浚吹填及海岸維護等工程。“新海鱘”輪的成功建造,進一步厚植了疏浚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為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疏浚技術革新、完善和發展船舶LNG供應鏈建設樹立了典范。
]]>該船總長186米,型寬48米,型深13.5米,是國內單臂架起吊能力最大、起吊高度最高,且為首艘具有DP動力定位作業能力的扒桿式起重船。
“三航翔安”由我國自主設計,從核心設備到配套部件國產化率超80%。船上配備一臺5000噸吊重單臂架變幅式起重機,吊高可達甲板上133米,是目前國內單吊起重能力最大的自航變幅式扒桿起重船。
同時,該船搭載著先進的“DP 1動力定位+錨泊定位”雙定位系統組合,實現了在復雜多變的海洋環境中自主航行與精確定位的雙重目標。該船在建造過程中成功創造的多項國內發明專利,充分體現了中交集團在船舶建造領域的創新實力和技術突破。
該船交付后將服務于海上風電施工及升壓站建設、大型風機基礎及海上鋼結構安裝等海洋工程領域,為加速推進國家“雙碳”能源建設宏偉目標和海上風電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高端專業裝備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