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相較于傳統海上光伏平臺拖航吊裝方法,廣州打撈局自主研發的“浮托法”工法更具穩定性和安全性。通過將光伏平臺的四個倒錐斜撐球與運輸船的四角卡口進行精準對位,光伏平臺能夠穩穩地“坐”在船上,有效減少了水流和風浪的影響,從而大大降低了光伏平臺在海上運輸過程中受損的風險。
此外,依托廣州打撈局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座自升式免定位樁座底沉樁定位平臺,目前所有安裝的光伏平臺四點樁位精度均達到厘米級精度,進一步彰顯了我局在大型海上光伏領域的技術實力。
廣州打撈局將繼續深化和精進海上光伏領域的技術研究,致力于把東營海上光伏項目打造為海上光伏領域的示范工程,持續發揚救撈人勇于爭先、建功立業的精神,為實現國家能源戰略目標及推動“碳達峰、碳減排”貢獻廣州打撈力量。
]]>該項目位于青島即墨鰲山灣附近,場址中心離岸距離5.5KM,擬規劃直流側裝機容量1515.6MWp,交流側容量1152MW,投運后預計可提供清潔電力19.2億千瓦,年可節約標準煤5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6萬噸,助力海上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據悉,該項目的成功中標進一步拓展了山東海洋藍鯤海工新能源業務版圖,充分展現了該公司行業競爭力,開啟了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助力山東海洋強省建設新征程。山東藍鯤海工將精心策劃、科學組織、周密安排,不斷發揮裝備和技術優勢,為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海上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該項目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附近海域,是山東省內首個經國務院批準的立體確權海上光伏項目,也是國內首個GW級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被列入2023年、2024年山東省重大項目名單。
國華HG14海上光伏項目由上千個光伏平臺構成,每個平臺平面投影尺寸60×35m,最大重量約85噸,光伏鋼平臺桁架管壁最大8mm,最小僅3mm,采用底部養殖和光伏建設立體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實現漁業養殖和光伏發電互融互補。
項目工期預計9個月,建成投運后預計年發電量17.8億千瓦時,有效節約標煤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4.1萬噸,為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碳達峰、碳減排”提供有力支撐。
中廣核煙臺招遠400MW海上光伏項目是全國首個手續完備且實質性開工的近海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是山東省首批競配的十個海上光伏項目場址中水深最深、建設難度最大、開發條件最復雜的項目。該項目計劃2024年6月30日實現首并目標,樹立海上光伏領域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