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海戰斗艦被美媒稱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失敗的項目”。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曾評價它是“費錢又無用”的錯誤。
21世紀初,美海軍推出瀕海戰斗艦,原打算取代傳統的護衛艦、掃雷艦、巡邏艦等,可在近海執行作戰任務,排水量3000噸左右,最大特點是高速性和隱身性,分“自由”級和“獨立”級兩種。“自由”級采用半滑行船體,“獨立”級采用三體船。
看似設計超前,實際使用卻“不靠譜”:
瀕海戰斗艦“雞肋”且失敗,美海軍急于將其淘汰,就出現了一邊建造、一邊入列服役、一邊改造、一邊退役、一邊外銷出售的奇怪場面。
2021年7月,“獨立”級瀕海戰斗艦首艦“獨立”號服役僅11年就正式退出作戰序列,但其設計使用壽命至少25年。美軍近兩年還計劃讓多艘瀕海戰斗艦提前退役。
美媒去年曾報道,美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迪表示,部分退役后的瀕海戰斗艦或可出售給南美洲國家,適合海上緝毒行動。但他也承認,瀕海戰斗艦的性價比太低,外銷前景并不好。
現在,“接盤俠”的角色轉到了臺灣地區。軍事評論員魏東旭分析,美國在對臺軍售過程中總是“強買強賣”,這次的瀕海戰斗艦可能又會“獅子大開口”,預計后續還有不低的技術改造費用。
美軍不要的瀕海戰斗艦卻要求臺灣采購,11月29日,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這讓大家更加看清民進黨當局為一黨之私,不惜大肆揮霍臺灣民眾血汗錢,甘當美國“提款機”的“凱子”面目。
11月30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臺灣的安全取決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想靠幾件美制武器是根本靠不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厲兵秣馬,嚴陣以待,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
]]>
“科羅納多”號瀕海戰斗艦是美國海軍第四艘下訂的瀕海戰斗艦, 2009 年 5 月 1 日簽約,2009 年 12 月 17 日與澳大利亞奧斯特造船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造船廠開工,2012 年 1 月 14 日下水,2013 年 9 月 27 日交付美國海軍,2014 年 4 月 5 日正式服役,在役時間8年零163天。
“科羅納多”號為瀕海戰斗艦多任務模塊體系的構建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海軍在“科羅納多”號進行了瀕海戰斗艦的第一次30毫米火炮任務模塊試射 (STF)、“海軍打擊導彈”(NSM, RGM-184A)、“魚叉”Block 1C反艦導彈的試射和MQ-8B無人機的搭載試驗,美國海軍陸戰隊以“科羅納多”號為平臺進行了小規模地面部隊空中前沿立體突擊登陸測試。
2020年美國海軍申請將包括“科羅納多”號在內的前四艘瀕海戰斗艦退役,在文件中稱這四艘瀕海戰斗艦的意義是“測試平臺”,已經完成了既定任務,并沒有被指定為要擔負作戰任務,2020年7月初,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副部長基爾比中將正式宣布退役前四艘瀕海戰斗艦。
有分析稱,除了美國海軍官方宣稱的測試平臺原因外,退役仍然年輕的前四艘瀕海戰斗艦還有預算問題和自身的質量問題等多方面原因,如繼續推進瀕海戰斗艦項目,其預算已經超過了立項原始基線(original baseline)合理浮動范圍的37.3%,按照美國納恩-麥柯迪法案,超過25%的項目就須進行嚴格的審查和調查,且目前美國海軍采購“星座”級護衛艦的預算并不充足,遂從瀕海戰斗艦項目中擠出資金;瀕海戰斗艦的前期批次暴露出了很多質量問題,已經曝光出的就有全鋁合金艦體耐腐蝕性能仍然不能滿足需要、部分艇體結果出現開裂甚至進水現象、發動機艙防水墊片被海水滲透,導致發生結構性銹蝕且無法修復、推進系統離合器質量不合格難以承受長時間高航速等問題。
來源:中外艦聞
]]>澳大利亞駐華盛頓大使館武官馬修·赫德森海軍準將在當地時間周六的命名儀式上說:“這充分說明了我們兩國之間的深厚友誼,澳大利亞是唯一首都被美國海軍用來命名其軍艦的盟國。”
報道稱,該艦是第二艘以“堪培拉”命名的美國海軍艦艇。第一艘是在二戰時,一艘同名澳大利亞軍艦在所羅門群島進行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薩沃島海戰中被日本軍隊擊沉后,美軍“匹茲堡”號巡洋艦被改名為“堪培拉”號。
“堪培拉”號巡洋艦一直服役至1970年,其間曾在古巴導彈危機和越南戰爭中發揮作用。
報道還稱,這艘最新的“堪培拉”號瀕海戰斗艦長約127米,排水量3200噸,最多可容納75名艦員。其最高時速可達44節,是美國海軍最快的戰艦之一。它還將裝備海軍攻擊導彈(NSM),這種新型掠海巡航導彈很難被雷達探測到,能夠利用多個“預設路徑點”實現曲線彈道飛行,以避開敵方防御系統。
據報道,美海軍現役的瀕海戰斗艦有兩種級別,一種是采用單體艦構型的自由級,另一種是三體艦構型的獨立級。“堪培拉”號是獨立級的第15艘艦。
來源:參考消息網
]]>
據英國《每日郵報》消息,將提前退役的是USS Freedom型和Uss Independence型瀕海戰斗艦。 之后,美國海軍還將有兩艘戰艦退役,退役軍艦將進入美國海軍后備艦隊。
美國海軍水面部隊女發言人妮可·史威格曼(Nicole Schwegman)表示,為了不落后于競爭對手,必須讓這些艦船退役。 美國《圣迭戈聯合論壇報》引述史威格曼的話說,為了保持領先于我們競爭對手的地位,特別是在面臨財政限制的情況下,美國海軍必須定期徹底審查我們的力量結構,擺脫繼承的那些在戰斗中不再有足夠殺傷力的軍事裝備。
最初設計用于在海岸附近作戰的(LCS)的服役期為25年。
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瀕海戰斗艦使一種可在濱海與淺海海域作戰的艦艇。美國海軍裝備有兩種型號的濱海戰斗艦,首艦2008年入役。美國海軍2016年修改瀕海戰斗艦概念,放棄了該項目的關建原則。首批4艘瀕海戰斗艦2021年3月退役, 其中,1號艦艦齡最大-13年,4號艦剛剛服役7年。每艘濱海戰斗艦的造價為5.628億美元。
據報告,美國海軍不知道如何維護瀕海戰斗艦上的眾多商業系統和設備,因此不得不付錢請制造商排除故障。大多數計劃外維修工作的出現是因為海軍在啟動維護前并未全面掌握艦艇的狀況。
美國政府問責署在報告中表示,許多商業系統和設備僅用在瀕海戰斗艦上,承包商也沒有向海軍提供維護用技術資料。因為需要在不同的系統設備承包間進行協調,因此,資料短缺可能會導致維護周期增加。此外,政府還需要為承包商技術人員支付從幾千美元到上百萬美元不等的差旅費。
美國政府問責署在報告中指出,這一維護問題僅出現在瀕海戰斗艦上,美國海軍其他戰艦沒有這樣的問題,其他型號艦艇在商業系統技術資料使用方面要方便的多。美國政府問責署表示,這些問題可能會使在航艦艇數量銳減。
2021年4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迪海軍上將在接受《國防新聞》(Defense News)網站采訪時表示,在瀕海戰斗艦后勤維護問題上,美國海軍正在努力減少對承包商的依賴,正在將絕大多數維修工作交給海軍后勤部門,以控制艦船運營成本。
2021年1月,吉爾迪 表示,在一系列失敗的項目之后,美國將改變其對造艦的觀點,適時重新審視自身艦艇建造和在艦上引入新技術的過程, 作為過去失敗的例子,吉爾迪列舉了瀕海戰斗艦項目。
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海軍時報》網站5月11日報道稱,美國政府問責局的調查人員發現,美國海軍不知道如何修復瀕海戰斗艦上的許多商業系統和設備。在13年前美國海軍剛裝備這型戰艦的時候,它們曾被標榜為靈活、高效的艦船,能夠承擔各種任務,然而現在卻面臨相當糟糕的后勤維護問題。
美國政府問責局還表示,甚至有一次,一艘瀕海戰斗艦上的一個損壞部件被從另一艘瀕海戰斗艦上拆下來的部件替換,因為該部件的制造商“沒有修復它的程序”。美國政府問責局在報告中說:“結果,海軍不得不從另一艘艦上取下零件來修理這艘艦,并將損壞的零件儲存了起來。”
報告還提到,美國海軍努力想要在瀕海戰斗艦的后勤維護方面做得更好,但系統設備的承包商們人員仍需飛往海外為這款軍艦提供日常維護支持,這導致了成本費用的上升,從幾千美元到上百萬美元不等。
報道稱,美國政府問責局發現,最初的制造商是唯一知道如何修理某些艦船系統的人,維修人員的短缺也會危及瀕海戰斗艦的維護計劃。美國政府問責局說:“這些挑戰給瀕海戰斗艦的維護時間表帶來了壓力,越來越多的瀕海戰斗艦開始進入維護周期。”
報道提到,美國政府問責局提出這些報告的時間正值美國海軍著手處理自由級瀕海戰斗艦組合傳動齒輪問題之際。美國海軍此前“任務模塊”的承諾也未能在這些艦艇上實現,這意味著瀕海戰斗艦仍然未能承擔它們被預期的各種任務。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迪上將上個月表示,美國海軍的后勤部門正在努力將瀕海戰斗艦的后勤維護工作“推到甲板上”,而不是交給承包商,這是努力控制艦船運營成本工作的一部分。他說:“所以,如果今天就停止依靠承包商,成本是相當高昂的。但我們正在努力從以承包商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以水手為中心的模式。”
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