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1180型“葉夫帕季·科洛夫拉特”號于2018年在俄圣彼得堡造船廠開始建造,2020年年底下水。該船的適航性、機動性、破冰能力等性能均已通過測試,并將很快加入俄海軍服役。該船的排水量4000余噸,航速14節,可破除1.5米厚的冰層,具備起降直升機和裝備額外武器系統的空間。俄軍事專家馬特維丘克稱,該船“對確保俄羅斯船只的北極航行安全,以及保護和開發北極專屬經濟區至關重要”。
報道稱,2024年北約峰會召開后,美國宣布將在北極加強軍事部署,并為此建造更多破冰船。馬特維丘克表示,未來10到20年間,俄羅斯將保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破冰船隊。他還稱,美國海軍可能會在北極航線的部分地區對俄進行挑釁,然而俄海軍擁有一切手段來應對在這條運輸要道上航行時受到的威脅。
]]>聲明表示,此次合作將加強造船業和工業能力,并通過信息交流和勞動力的共同發展,建立更緊密的安全和經濟聯系。
達利普·辛格表示:“為了趕上俄羅斯和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芬蘭將聯手建造破冰船,這對于進一步的工作以及在北極和南極洲投射力量是必要的。”
他補充說,美國目前只有兩艘極地破冰船,而且它們的使用壽命已接近尾聲。辛格強調,華盛頓打算盡快將現有破冰船的數量增加許多倍。
]]>據了解,該船于2022年11月開工建造,2024年6月24日建成交付,母港位于青島,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調查船。
“極地”號船長89.95米、型寬17.8米、型深8.2米,設計航速15節,滿載排水量達5600噸,定員60人,自持力80天,續航力為14000海里。該船滿足無限航區航行需求,獲得PC6極地冰級附加標志,可在1米厚當年冰區中以2節速度破冰航行,冰區航行水下輻射噪聲控制水平優于中國船級社UN2級聲級標準,極大降低對海洋哺乳動物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同時,該船搭載多種海洋調查設備,能夠同步承擔大氣、海冰、三維水體、地球物理等海洋環境的綜合觀測調查研究任務。
]]>
據悉,該項目通過對高冰級吊艙推進系統的生產研制、配套裝配、測試條件建設與試驗驗證等環節的科研攻關,最終將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并填補我國重型破冰船高冰級吊艙推進系統在極地裝備體系中的空白。
2024年是該吊艙推進系統從圖紙向實物轉化的關鍵之年。研制樣機的外形、重量到加工制造、試驗測試都屬于行業極限水平,其中關鍵核心部件的研制及加工在國內都屬于首次。
為了確保該重點項目順利完成,712所科技與信息化部黨支部牽頭,圍繞該吊艙推進器及其配套條件的研制任務,以創新團隊為核心,成立了所級“秣馬厲冰”黨員突擊隊。按照年度工作實施安排,現已進入全面推進的第二階段。
該團隊緊抓過程管理、責任監督,協同國內推進系統行業配套優勢單位,集中國內行業力量,重點攻關核心制造能力提升和配套工藝技術改進,創新工藝實踐及驗證等關鍵能力突破。
后續階段,團隊將繼續群策群力,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執行,保質保量地完成高冰級吊艙及配套條件的設計、制造與測試驗證工作。
]]>科研人員還將進行大氣、海冰、海洋和底質環境調查、生物群落和資源調查以及污染物監測。據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領隊王金輝介紹,一個關鍵目標是收集該地區的基因標本。他表示,科考隊通過海水和沉積物樣品培養分離了130株北極菌株,提取了68份海洋生物基因標本,采集環境DNA樣品9份,進一步豐富了極地基因庫和海洋生物標本。
“雪龍2”號是一艘頂級的現代化科考船,為研究人員提供了高標準的設施。它為科考隊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港灣,他們每天輪班進行科考工作,持續約40天。這艘122米長的破冰船上配有圖書館和健身房。有一組醫生提供醫療服務,4名廚師為100多名科考隊員提供均衡的飲食。
科考隊負責人說,這次科考是與來自俄羅斯和泰國的伙伴合作進行的。“雪龍2”號預計于9月下旬返回上海。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報道稱,這艘耗資5億美元建造的新船在調試方面落后于計劃數年,同時該船還經歷了一系列初期問題。目前,澳大利亞南極部門(AAD)正在部署該船進行一項季末補給任務,隨后希望在澳大利亞冬季完成調試,并計劃于2023-2024年啟動南極洲季節任務。
據稱,“RSV Nuyina”號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科學破冰船之一,由荷蘭達門集團羅馬尼亞加拉茨造船廠建造,于2019年9月交付。
然而,該船在剛交付尚未抵達澳大利亞之前就已經出現問題,2021年10月,“RSV Nuyina”號在前往澳大利亞霍巴特母港的途中遭遇電氣故障。兩個月后,“RSV Nuyina”號的船舶警報和監測系統軟件也檢測出問題,該船的首航因此被推遲。這一系列初期問題致使該船受到了“全球關注”。
在2021-2022期間,“RSV Nuyina”號在南極洲以及麥夸里島(Macquarie)的凱西(Casey)和戴維斯(Davis)研究站進行作業。2022年4月,該船前往新加坡進行計劃中的維修,以解決連接推進軸和離合器的聯軸器問題。雖然此次維修在該船的保修范圍內,但備件短缺導致該船錯過了2022-2023年的大部分南極活動期。
為此,澳大利亞租用了一艘名為“Happy Diamond”的船舶替代“RSV Nuyina”完成補給任務。但這艘租用的船舶也由于撞上淺灘而出現故障,導致其中一次行程被延誤,并于2023年2月在南極洲擱淺。盡管存在這些糟糕的問題,澳大利亞還是能夠完成關鍵的再補給任務。
“RSV Nuyina”號在新加坡船廠的維修耗時一年,于今年4月24日啟程返回澳大利亞霍巴特母港。ADD宣布,這艘破冰船即將進入“延期”的繁忙行程。在該船抵達澳大利亞之前,ADD已經開始為她前往亞南極麥夸里島的下一次航行做準備。
在完成麥夸里島任務后,Nuyina將返回澳大利亞,然后將再次南下執行南大洋的惡劣航行任務。返回霍巴特港后,將對船上的150個科學系統進行調試,這一過程將包括月池、回聲探測儀和絞盤等。
]]>
公開資料顯示,俄羅斯在役破冰船超過40艘,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核動力破冰船的國家。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的22220型核動力破冰船是當前世界上動力最強的破冰船,船長173.3米、寬34米,排水量3.35萬噸,最大破冰厚度3米。該型號的前兩艘船只“北極”號和“西伯利亞”號分別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12月正式交付。此外,俄羅斯的新一代核動力破冰船10510型也已開始建造。
據加拿大政府網站公布的數據,加拿大海岸警衛隊目前擁有18艘大小和能力各異的破冰船,是世界上第二大破冰船隊,旗艦為“路易斯·圣洛朗”號。
北歐國家芬蘭和瑞典也是擁有多艘破冰船的國家。據芬蘭海洋科技網站Seatec報道,瑞典目前有5艘活躍的破冰船,芬蘭有9艘,其中部分是兩國在上世紀70年代合作研發的。Seatec說,芬蘭擁有世界一流的破冰船建造技術,承擔了大量其他國家破冰船建造任務。
美國海岸警衛隊目前擁有兩艘極地破冰船,其中的重型極地破冰船“極地之星”號排水量1.2萬噸,于1976年建造,是全球破冰能力最強的常規動力破冰船之一。此外,美國海岸警衛隊還擁有一艘名為“希利”號的中型破冰船。
近年來,多國紛紛加強破冰船的建設與運用。特朗普任美國總統時在給美國國務院、五角大樓、商務部、能源部和國土安全部的一份備忘錄中表示,美國需要“制訂并執行極地安全破冰船艦隊的采購計劃”。據悉,該艦隊將由至少3艘重型極地破冰船和一些中型破冰船組成。2019年,加拿大政府宣布要為加海岸警衛隊建造6艘破冰船。
來源:環球時報
]]>
五大主要內容
俄羅斯政府網站文章說:“政府繼續致力于建設北方海路基礎設施,這是一條具有國家和世界級意義的重要運輸走廊。俄羅斯總理米哈伊爾·米舒斯京簽署了批準其2035年前發展計劃的法令。”早些時候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北極地區發展會議上要求制定北方海路發展計劃,確保安全可靠的貨物運輸。
俄政府批準的這項計劃分為五個主要部分。
一是發展出口貨運基地、沿海運輸和過境運輸。計劃開通圣彼得堡、摩爾曼斯克至遠東港口定期沿海航線,每年至少完成兩個往返航次。將成立一家俄羅斯集裝箱運營商,發展北方海路集裝箱國際運輸。
第二部分的框架內將對現有北極港口進行改造,建設新港口、鐵路運輸走廊和河運走廊,進行疏浚,共計劃新建12個碼頭。
三是發展北極貨運船隊和破冰船隊,并提升北極地區造船和修船能力。到2035年,計劃建造153艘船舶,其中包括12艘破冰船和46艘救援船。
第四部分涉及組建北極衛星星座,發展救援基礎設施及水文、氣象、醫療和人員保障。
第五部分擬開發一套可預測船舶流量的信息和數字服務系統,服務于北方海路運營企業。造船企業正討論開發一套測試版艦載自動化測量系統,記錄船只所在地區冰況和氣象狀況主要參數。已提交的一項時空綜合信息系統設計能準確測定船只位置。
任務艱巨
這一任務非常艱巨。北極大部分海域為淺水區,水文工作尤為重要。
俄羅斯國立馬卡洛夫海軍上將河海船隊大學北極系主任阿福寧說,按照聯邦政府的計劃將北方海路建設成一條全年運輸干線,船只不僅要沿以往建議路線行駛,還要大大偏離它們,這是因為現代船只吃水深度增加到了12米-15米,因此相當一部分建議路線不適合它們,否則有擱淺風險。水深30米以內區域約占北方海路面積的45%,其東部占55%。東西伯利亞海這個深度的區域占86.5%。除淺水區外,北方海路水域還有大量暗沙和淺灘,可能距離海岸線幾十甚至幾百海里。
截至目前,還沒有沿北方海路向東運輸石油和天然氣的安全路線。在這里,冰況監測至關重要,因為北方海路很大一部分、個別海峽和狹窄地帶經常被移動冰層覆蓋,這就需要準確和及時的衛星數據。俄羅斯需要為北方海路發射約40顆2.5米分辨率、6顆0.7米超高分辨率的觀測衛星及6顆雷達衛星解決地理信息數據問題。預計這一衛星星座將于2025年開始工作。
13艘破冰船
“核動力船隊”代理總經理伊爾利察說,確保北方海路全年航運,需要多艘破冰船。他說,新船用于在北方海路西部和東部領航。伊爾利察說:“根據我們的配置,至少需要13艘破冰船保證遠東地區北方海路水域全年通航。”
俄羅斯“IVA伙伴”投資公司資本市場部執行經理圖佐夫說,目前有8艘破冰船在北方海路工作,計劃再建造5艘。考慮到計劃中的技術工作儲備,這將使北方海路運力翻番。他說,核動力破冰船也有壽命。2022年-2026年可能會有3艘核動力破冰船退役。
因此,早在2018年就有建造12艘破冰船替代退役船只的計劃。這實際上不會增加北方海路運力,只是替代已退役船只。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領航方面不會出現問題。俄羅斯擁有破冰船建造的全部技術和能力,唯一問題是質量和價格。不要以為破冰船將配備最新設備,專家認為這對北方海路領航來說并非必要。根據北方海路管理局的數據,北方海路水域破冰工作目前由8艘破冰船保障,它們是“瓦伊加奇”號、“泰梅爾”號、“勝利50周年”號、“亞馬爾”號核動力破冰船,“北極”號首艘多用途核動力破冰船,“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柴油破冰船及“克拉辛”號和“德拉尼岑船長”號破冰船。
來源:環球時報
]]>投資計劃包括為2艘新破冰船的建造提供資金。新造船項目價值34.4億瑞典克朗(約合22.69億元人民幣)。
瑞典目前的 “Atle “級破冰船建于20世紀70年代,已經接近報廢。為了使商業界能夠全年向諾爾蘭的港口運輸貨物,需要一艘正常運轉的破冰船。
現有的破冰船只能在冰面上開出一條24米寬的航道。因此,所有寬于24米的船只都需要兩艘破冰船的協助。未來一代的破冰船應該能夠為商船破開一條長達32米的航道。
下一代破冰船的設計已經完成。下一步是開始挑選建造商。
]]>
他表示:“至于運輸反應堆RITM-200,我們繼續進行有關兩艘通用核破冰船‘雅庫特’號和‘楚科奇’號反應堆裝置的工作。明年夏季,我們計劃為‘雅庫特’號(22220型第三艘量產破冰船)運送兩個反應堆;在2023年底,為‘楚科奇’號(第四艘量產破冰船)運送兩個反應堆。”
24日,在圣彼得堡波羅的海船廠舉行了22220型第一艘量產核動力破冰船“西伯利亞”號交付儀式。
現在22220型首艘通用核破冰船“北極”號正在北方海路水域作業。這艘核動力船為前往佩韋克港方向的商船隊護航。目前在波羅的海船廠正在建造通用性核動力破冰船“烏拉爾”號、“雅庫特”號和“楚科奇”號。
22220型核動力破冰船的功率為6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動力最強的破冰船。其將為俄羅斯在北極保持領先地位保駕護航。22220型核動力破冰船長173.3米、寬34米,排水量3.35萬噸,最大破冰厚度3米,可在北極為船隊航行開辟道路,確保來自亞馬爾半島、格達半島以及喀拉海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原料經海路進入亞太地區國家市場。
俄羅斯新型反應堆裝置RITM-200被用于22220型核動力船,其包括兩個核反應堆,單個反應堆熱容量為175兆瓦。RITM反應堆裝置的主要優勢在于緊湊性和經濟性,此外,該裝置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