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交上航局25000m3艙容耙吸挖泥船簽約儀式在上海振華重工舉行。中交疏浚集團黨委常委、副總裁、總工程師劉樹東表示,建造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是中交疏浚建設世界一流耙吸船隊及疏浚強國的戰略需要,船舶建成后將大幅提升中交疏浚在國際高端疏浚領域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國內疏浚市場絕對競爭優勢。
25000m3耙吸挖泥船是國內首艘采用分布式艙內泥泵設計的超大型自航耙吸挖泥船,最大挖深120米,廣泛適用于深海取砂及沿海深水港口航道疏浚、吹填及海岸維護工程,配置了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智能監控綜合管理平臺,可實現船舶的智能監控與綜合管理,全船智能化功能配置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據了解,三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全部由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各方于2023年9月簽訂設計合同,標志著中交疏浚集團三型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正式步入設計生產階段。該設計合同包括天津航道局建造的1艘30000m3艙容耙吸挖泥船、上海航道局建造的1艘25000m3艙容耙吸挖泥船以及廣州航道局建造的1艘35000m3艙容耙吸挖泥船。其中,35000m3艙容耙吸挖泥船建造簽約儀式和30000m3艙容耙吸挖泥船開工儀式于今年1月19日同日舉行。
35000m3艙容巨型耙吸挖泥船是國內首批耙吸式大型疏浚裝備,挖深可達120米,泥艙最大裝載量接近56200噸。船舶采用先進船型設計,在高航速下阻力降低10%以上;實現航行疏浚雙協同、疏浚作業全自動,提升智能化水平;裝備共軌燃油系統、甲醇燃料系統,降低碳排放;能適應“強破土、大挖深、遠運距、長吹距”的遠海作業需求,引領全球耙吸挖泥船向大型化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30000m3艙容耙吸挖泥船是振華重工繼打造“天鯤號”“通遠號”等疏浚利器的基礎上,與中交天津航道局的又一次合作。該船為雙機、雙槳復合驅動,船體為鋼質流線型,總長195米,型寬38.5米,型深18米,續航力12000海里,自持力25天,可進行無限航區航行,最大挖深可達120米。該船融合了超大挖深、超強破土、超遠排距等先進技術,既能適應港口、航道疏浚與維護工程,又能適應取砂與吹填工程,深海管溝施工和回填工程,滿足遠運距、長吹距、大挖深功能要求。項目建成后,將填補我國30000m3艙容以上耙吸船的空白,極大提升中國在國際高端疏浚領域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中交疏浚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此前消息稱,中交疏浚集團統籌統建的三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同時推進在國內乃至世界上前所未有,是疏浚船舶建造業的世紀工程。中交疏浚研究中心裝備設計研究所研發團隊負責整船設計的重難點工作,包括核心疏浚裝備和機具的基礎方案研究,高性能關鍵技術研究等。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疏浚系統相比普通耙吸挖泥船在耙臂泵總成可靠性、大型泵管系統匹配性、耙臂系統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諸多技術難點。
三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建造將有力推動中國大型疏浚裝備升級換代,推進國內疏浚公司船隊結構優化,大幅提升海外疏浚市場競爭力,助力“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
]]>30000方艙容等級耙吸挖泥船是振華重工繼打造“天鯤號”“通遠號”等疏浚利器的基礎上,與中交天航局的又一次合作。本項目為雙機、雙槳復合驅動,船體為鋼質流線型,總長195米,型寬38.5米,型深18米,續航力12000海里,自持力25天,可進行無限航區航行,最大挖深可達120米。
該船融合了超大挖深、超強破土、超遠排距等先進技術,既能適應港口、航道疏浚與維護工程,又能適應取砂與吹填工程,深海管溝施工和回填工程,滿足遠運距、長吹距、大挖深功能要求。
項目建成后,將填補我國30000方艙容以上耙吸船的空白,極大提升中國在國際高端疏浚領域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該項目采用半冷半壓C型雙耳LNG罐,燃料罐艙容約1550立方米,最低設計溫度-165℃。項目以LNG為燃料的船舶動力裝置具有與柴油機基本同等的動力性指標,同時可減少90%的氮氧化物及20%的二氧化碳排放,且能消除硫氧化物及顆粒物的排放。項目設計和建造理念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目標,以及綠色港口航道的建設需求。這次LNG罐吊裝和低溫環氧澆筑節點的順利完成,為該項目吉水和交付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長江口航道專用耙吸挖泥船“長江口01”輪和“長江口02”輪正在航道內進行維護施工作業,這對姊妹船駐守長江口,擔負起清除攔門沙、守住水深線的重擔,確保長江“黃金水道”暢通無阻。
長江口治理被稱為世界級難題,這里水情復雜,航道的維護疏浚更有其特殊性。“水深線就是生命線,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不僅要挖得出,更要保得住!”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局長任建華說,長江口江海交匯,泥沙上下夾擊,航道內的泥沙往往剛挖出,新的泥沙又馬上涌來,周而復始。
基于此,長江口航道管理局于2012年、2013年相繼建成投用“長江口01、02”輪兩艘專用耙吸船。
在長江口主航道作業中的“長江口01”輪和“長江口02”輪,兩船不時“擦肩而過”。它們具有時效高、避讓快、吃水淺、艙容大、肥大型、小挖深、操作靈活等特點。
挖泥船進槽上線作業,下耙挖泥。挖泥過程利用耙頭內高壓沖水疏松和耙齒切削的方式來挖掘土層,形成泥漿,通過離心式泥泵排送到泥艙內。
“長江口”型12000方耙吸挖泥船下耙挖泥時的工作示意圖
在荷蘭頂級船舶設計公司協作攻關下,具有“一專二高兩低”(即專用型,高生產率,高可靠性,低能耗,低運行成本)特性的“長江口”型12000方耙吸挖泥船應運而生——
其有肥大型球鼻艏和船艉雙尾鰭結構,抑浪、身短、轉向性佳,重載船只全速時回轉直徑約為船長的2倍;船艉雙吊艙設計優化螺旋槳水流,靜態艉傾,避免船舶高速航行時船艏吃水過深,兩個高效、操作迅速的魚艉型舵,能進一步改善適航性,提高了操作性能。
對泥泵、耙頭、吸入輸送管系及消能裝置進行了匹配設計,具備低流量、高濃度吸入能力,有效裝載時間(裝滿艙)僅需55分鐘,由于吸入的泥漿濃度較高,裝艙效率大幅提升,從而提高了生產能力和效率;
船舶兩臺主機采取“一拖三”設計,即同時帶動螺旋槳、發電機和泥泵,兼具航行、發電、施工三大功能,使兩船能在疏浚作業、避讓船舶、戰風斗浪等狀態間自如切換,顯著提高船舶機動性、降低船舶能耗。
抽取上來的泥漿在泥艙內做分離處理,滿倉后則收耙返航至拋泥點。卸泥后高壓水槍將泥艙沖洗干凈增加容量,周而復始巡回作業。
船員根據電子海圖和航標來確認進槽上線的位置和挖泥航線,同時主動和往來船只通報“我船要下耙挖泥”確保安全。施工過程通過電腦遙控和觸摸屏操作實現。
挖泥船拋泥至橫沙島圍堰造陸區,助長橫沙島不斷變大
據統計,自投產十年以來,“長江口01、02”兩輪已安全穩定運行超過11萬小時,累計疏浚量超過1.83億方,達到同期長江口深水航道維護總疏浚量的30%,清理出的泥沙用用橫沙島圍堰造陸,橫沙島不斷變大。
這十年來,通過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的船舶超60萬艘次,貨物吞吐量超過130億噸,據測算,年均產生航運經濟效益超過120億元,貨運量增加帶動GDP增長年均超過1300億元,拉動財政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0億元,帶動就業年均超過10萬人。
來源:上觀新聞
]]>
本次開工建造的兩艘4500方國產智能化耙吸挖泥船由疏浚技術中心總承包、中船708研究所設計、中船黃埔文沖承建,采用“國內設計、國內建造”,是參建各方共同推進疏浚裝備國產化的又一次全新突破。
此次儀式由振華啟東海工副總經理袁佳衛主持,振華重工副總裁山建國、中交上航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霍勝勇、中交機電局總會計師潘玲霞出席儀式并致辭。
據悉,兩艘3000方等級耙吸挖泥船為雙機、雙槳、復合驅動,船體為鋼質流線型,艙容分別為3500立方米和4500立方米,項目建成后將用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
本項目也是振華重工繼27方抓斗挖泥船、3500方絞吸挖泥船、10000方耙吸挖泥船、兩艘6500方耙吸挖泥船項目后,與中交上航局、中交機電工程局的又一次合作。振華重工負責生產設計、制造、安裝及調試交付工作。
]]>
7800kw絞吸挖泥船結構特點復雜,關鍵工序控制要點繁多,鋼樁安裝工作就是重點控制工序之一。鋼樁直徑2.2米,長度57.2米,重207噸/根(共有主/輔兩條鋼樁)。
這是中船黃埔文沖建造史上同時也是國內規格尺寸最大的絞吸挖泥船鋼樁。經過多方溝通以及協調,最終確定使用特種作業船舶600噸浮吊,減少船舶移位工作量,提高鋼樁工作效率。
https://v.qq.com/x/page/y32369418vk.html
該船總長122米,型寬為24.8米,型深9.6米,最大挖深38米,采用雙艉鰭線型設計,裝有雙導流管定距漿、全電力變頻驅動、雙耙管、雙水下泵及艙內泵,具有高效、綠色、環保等優良性能,交付后將用于長江下游12.5米深水航道疏浚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