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網的拆除標志著欽州港海鐵聯運一體化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多年來港口與鐵路的“物理隔閡”終于被破除——至此海鐵聯運一體化第一階段目標圓滿按時完成。
同時,這次圍網的拆除也讓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與欽州鐵路中心站兩家主體單位正式歸入同一海關監管區、同一作業區,進一步緊密聯結了鐵路、港口、海關各部門各關鍵節點,將為北部灣港海鐵聯運集裝箱流轉效率提升、物流成本降低、實現海鐵聯運一體化暢聯互通提供基礎的保障。
]]>9號10號泊位是北部灣地區首個按靠泊20萬噸級集裝箱船建設的碼頭泊位,也是全球首個“U”型工藝布局的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碼頭二期工程。
據龍船此前報道,該泊位于6月8日通過竣工驗收,此次順利通過對外開放驗收,說明項目已經具備全面運營投產的條件。項目正式運營投產后,欽州港將成為北部灣地區首個能靠泊世界上最大的20萬噸級集裝箱船舶的港口。
這批門機額定起重量40噸,工作幅度43米,具備全幅度50噸吊鉤和40噸抓斗作業工況,配置了智能滅火、能量回饋、狀態檢測、智能潤滑和智能稱重等系統,具有設備運行安全、狀態智能管控、作業效率高、智慧綠色、維護便捷等優點。而且在門機建造過程中,預留了功能改造延伸的實施條件和結構設計,后續可根據需要,以較低的成本往自動化和集裝箱作業等多用途方向進行升級改造。
中遠海運喜馬拉雅輪是目前北部灣港靠泊作業最大的集裝箱船舶。本次裝卸作業的順利完成,標志著北部灣港已完全具備了常態化接卸超大型集裝箱船舶的能力,對于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據了解,作業中,橋吊平均效率達到23.4自然箱/小時,橋吊最高效率達到54.2自然箱/小時,船舶效率達到106自然箱/小時,最高單班箱量2563標箱,最高晝夜箱量4803標箱,打破了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啟用以來的多項作業效率紀錄。
據悉,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自今年6月28日開港運營后,針對自動化碼頭生產作業系統性、復雜性的特點,從管控維度、流程維度、資源維度,不斷構建優化模型。“4個多月的時間,該碼頭累計完成130余項系統、設備和流程的優化工作,生產效率較開港時提升了40%以上。”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盛港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耿衛寧表示。
來源:廣西日報
欽州港大欖坪港區大欖坪南作業區7#、8#泊位集裝箱自動化改造工程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北部灣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四個一流”智慧港口的標志性工程,是北部灣打造千萬標箱國際樞紐海港的關鍵性工程。
欽州港集裝箱自動化碼頭項目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啟動,建設歷時9個月,建設內容包括碼頭主體改造、新建集裝箱自動化堆場8個,IGV及外集卡車道各4條,改建道路堆場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新增集裝箱堆場容量3.9萬標箱,每年將增加通過能力102萬標箱。
自動化碼頭應用全球首創U型工藝布局,具備高效、經濟、節能的典型特點,同時配備全球領先的自動化碼頭裝備及控制系統,實現生產組織自動化運維。后方堆場毗鄰鐵路中心站,實現海鐵聯運無縫銜接,是全國首個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圖為事故現場
5月12日下午,位于廣西欽州市港口區的天錳錳業有限公司在建儲罐發生硫酸泄漏事故。
▼事故現場視頻
13日凌晨,經公安部門對業主杜某進行訊問,杜某供述,事發現場儲存有硫酸的儲罐共4個,其中4000立方2個,200立方2個(罐內具體硫酸量在進一步核實中)。
另外,還有8個600立方、4個200立方的空罐。發生泄漏的是2個200立方的儲罐,估算泄漏硫酸100余噸。
事件發生后,開發區工管委領導及有關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處置。5月16日,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硫酸泄漏事件情況。截止5月16日13時,泄漏事件得到有效處置,沒有發生人員傷亡。經環保部門監測,泄漏的硫酸沒有擴散。目前,處置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總體可控。
▼新京報網對欽州硫酸泄漏事件視頻報道
主要采取處置措施:
一是加高圍堰;
二是設置第二道圍堰;
三是用泵抽移泄漏的硫酸到旁邊干塘,用專業車噴撒石灰石粉等堿性物質對其覆蓋中和;
四是采用干沙土對2個大罐周圍進行均勻充填,穩固大儲罐的基礎安全;
五是繼續實時監測周邊環境質量情況;
六是實時監測大儲罐是否存在下沉、傾斜、泄漏等情況。
在噴撒石灰石粉進行中和反應的過程中,反應產生的酸霧飄向下風向,加上下雨的原因造成酸霧不易擴散。周邊部分群眾反映有呼吸不適感,醫護人員及時進行了處置。指揮部及時告知風向下游部分企事業單位人員及居民暫時撤離,為穩妥起見,共疏散群眾并安置170戶594人,停課小學3所,幼兒園23所,停課兩天。
事發當晚,欽州港區官方網站發布通報,由于下雨,水泥墻地基下沉,12日下午4時20分,欽州港區天錳公司一在建儲罐被擠壓,近1噸用來除內銹施工的淡硫酸出現泄漏。現場出現霧氣,周邊有一股明顯臭味。
▼事發現場
來源:央視新聞、新京報、南國早報、欽州港,龍船綜合報道
開展海上原油過駁,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早期收獲”項目——中石油廣西石化公司1000萬噸煉廠項目,每年需進口原油1000多萬噸。按原來設計的“原料供應線”,其加工的原油采用30萬噸大型原油船舶從海外進口,先從香港、廣州黃埔港過駁,再用10萬噸以下的小船運到欽州港。這樣的物流方式,將增加企業的原料運輸成本,并造成欽州港口岸關稅減少等。2011年9月,中石油廣西石化公司1000萬噸煉廠投產后,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欽州市、海事等單位與企業一起,全力推動欽州海上原油過駁,并在短短的兩個多月內逐一破解了錨地選擇、通信覆蓋、氣象預警以及涌浪、強風、大霧等惡劣天氣條件影響等監管難題,實現了欽州海上原油過駁作業。
據悉,欽州海上原油過駁工作的開展,為地方增加稅收60多億元,降低企業物流成本超過5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欽州港成為我國沿海港口該時段內海上原油過駁的第一大港。
來源:《廣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