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該撬塊用于鎧韌氣體承接的EPC項目——蕪湖船廠7000CEU PCTC FGSS。
該撬塊用來處理LNG儲罐蒸發氣(BOG Boil-off gas),可以將BOG壓力提升至16公斤,直接向主機,發電機,鍋爐供氣。撬塊集成了BOG壓縮系統,滑油系統,水乙二醇中間介質換熱系統,儀表監測控制系統。具有結構緊湊,節約空間,方便操作維護,減少現場施工的特點。系統設備采用一用一備設計,提升了系統安全性及可靠性。撬塊適用于各種艙型燃料罐BOG的處理及艙壓的控制,減少了BOG的浪費。
除此撬塊外,本項目還完整提供了換熱器撬塊,水乙二醇撬塊,加注站撬塊,均由鎧韌氣體自主設計,由華滋能源制造。
]]>據了解,該7000TEULNG雙燃料動力集裝箱運輸船是SEASPAN公司在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下單建造,共計15條,也是全球首批次搭載B型燃料艙的中型集裝箱船,鎧韌氣體作為該項目LNG燃料供氣系統、B型LNG燃料艙的工程技術聯合提供方,負責B型LNG燃料艙設計、LNG供氣系統設計、現場技術服務、試航調試等工作。
該批LNG雙燃料7000TEU集裝箱船總長272m,型寬42.8m,型深24.6m,結構吃水15m時,能夠裝載名義箱位8242個。主機、發電機、鍋爐都采用燃油和LNG的雙燃料,大大減少碳氧化物SOx、NOx的排放,且使用EGR以及SCR設備排放滿足TierⅢ的要求,環保性更佳。
為確保7000TEU項目各節點的達成,鎧韌氣體調試團隊憑借豐富行業經驗和技術專長,攻堅克難保質效,第8條船“ZIM TOPAZ”從5月14日下水到7月22日交船,歷時只有69天,為了確保順利試航僅在半個月內就完成了調試任務,并實現了鎧韌氣體設計的LNG燃料供氣系統整體運行穩定,各項設計均順利通過報驗,各調試節點均順利完成,整體質量得到船廠、船東、船檢的充分肯定。該項目的順利開展,為鎧韌氣體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在成為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引領者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潤通航服于1993年成立,2014年在上海浦東自貿區成立總部。潤通航服借助浦東自貿試驗區作為橋頭堡,其旗下的普泰海事覆蓋中國港口與船廠以及海外36個國家與地區,為全球船東船管提供一站式的供應及服務,具備專業的全球交貨能力和服務水平。
本次簽約儀式,雙方構筑了圍繞新燃料供給系統產品營銷、尖端技術支持以及高效物流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合作框架。鎧韌氣體與潤通航服結成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合作內容為新燃料供給系統產品營銷和全球服務。同時,在技術支持與售后服務方面,鎧韌氣體將不遺余力地為潤通航服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訓資源與全方位支持,確保服務品質的卓越與專業,進而促進客戶滿意度的持續提升。
另一方面,潤通航服憑借其覆蓋全球的網絡資源與深厚行業影響力,將積極發揮橋梁作用,助力鎧韌氣體新燃料供給系統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推廣,并在品牌建設上貢獻力量,共同塑造行業標桿。此外,潤通航服也將為售后環節提供保障,通過其完善的服務體系,為鎧韌氣體產品的用戶帶來可靠的使用體驗,進一步鞏固雙方合作的堅實基礎。
]]>首先,由康院長和趙博士分別代表哈工程和鎧韌氣體簽署專利轉讓合同,通過本次哈工程轉讓的專利進行成果轉化,鎧韌氣體將豐富該公司的產品線,增強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隨后,康院長和李翔分別介紹了船舶工程學院和鎧韌氣體的發展歷程、優勢方向和未來發展目標等情況。趙博士表示,華滋能源、鎧韌氣體在清潔能源裝備關鍵技術方面有很大的研發需求,雙方在智能化、高水平CFD分析等領域、以及工業化軟件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
通過座談交流,與會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將利用此次哈工程專利轉讓的契機,通過校企共建、聯合研發等方式,結合雙方優勢,全方位加強哈工程和鎧韌氣體科技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據了解,該7000TEULNG雙燃料動力集裝箱運輸船是SEASPAN公司在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下單建造,共計15條,也是全球首批次搭載B型燃料艙的中型集裝箱船,本項目由鎧韌氣體作為LNG燃料供氣系統、B型LNG燃料艙的工程技術聯合提供方,成功完成B型LNG燃料艙設計、LNG供氣系統設計、現場技術服務、試航調試等工作。
該批LNG雙燃料7000TEU集裝箱船總長272m,型寬42.8m,型深24.6m,結構吃水15m時,能夠裝載名義箱位8242個。主機、發電機、鍋爐均采用燃油和LNG雙燃料,大大減少碳化物的排放,且使用EGR以及SCR設備排放滿足TierⅢ的要求,環保性更佳。
]]>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延續了上海鎧韌自主研發設計在開拓創新階段的穩健態勢,逐漸豐富船舶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產品譜系。
CGT LFSS 的主要特點:
1、功能模塊撬裝化,船舶新造/改裝方便快捷
2、自動化程度高,具備單雙泵切換供給功能
3、熱交換效率高,能耗低,具備氣相回流管理等功能
4、可滿足不同型號甲醇雙燃料主機及發電機對甲醇燃料供給壓力和溫度的要求
據悉,在雙碳背景下,未來船舶的發展愈發呈現多元化,除LNG燃料外,甲醇和氨以及碳捕集將為船東提供多樣的船舶減排方案,多種可替代燃料將百花齊放。
但由于LNG燃料減排的潛力在中長期上的不足,以及氫燃料在能量密度等方面的劣勢,船舶領域呼聲最高的替代燃料是氫基衍生燃料氨和甲醇。而氨和甲醇兩者相比又各有優劣:氨燃料具備無碳優勢且成本略低,但氨燃料泄漏會產生有毒氣體,且氨燃料燃燒利用率并不高;甲醇則具備技術過渡較成熟、法規明確、基礎設施改造難度小、費用低、加注便利等優勢,逐漸成為市場新的熱點。
華滋能源首席技術官CTO趙曄表示:RINA 對航運業提供了大力支持,旨在加快行業脫碳的步伐。RINA 團隊的專業和敬業極大地幫助了我們的業務擴展,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新合作。
意大利船級社大中華區運營總監Luigi MATTERA表示:RINA與CGT的合作非常愉快,CGT的甲醇低閃點燃料供應系統獲批RINA原則性認可。這種替代燃料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將成為實現國際海事組織的目標和開發零碳船舶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