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已入汛期的長江口,兩艘工程船巨大的機械臂于船身兩側展開,吸耙直探江底,把泥沙抽取到泥艙進行分離處理。
這是長江口航道專用耙吸挖泥船“長江口01”輪和“長江口02”輪正在航道內進行維護施工作業,這對姊妹船駐守長江口,擔負起清除攔門沙、守住水深線的重擔,確保長江“黃金水道”暢通無阻。
長江口治理被稱為世界級難題,這里水情復雜,航道的維護疏浚更有其特殊性。“水深線就是生命線,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不僅要挖得出,更要保得住!”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局長任建華說,長江口江海交匯,泥沙上下夾擊,航道內的泥沙往往剛挖出,新的泥沙又馬上涌來,周而復始。
基于此,長江口航道管理局于2012年、2013年相繼建成投用“長江口01、02”輪兩艘專用耙吸船。
在長江口主航道作業中的“長江口01”輪和“長江口02”輪,兩船不時“擦肩而過”。它們具有時效高、避讓快、吃水淺、艙容大、肥大型、小挖深、操作靈活等特點。
挖泥船進槽上線作業,下耙挖泥。挖泥過程利用耙頭內高壓沖水疏松和耙齒切削的方式來挖掘土層,形成泥漿,通過離心式泥泵排送到泥艙內。
“長江口”型12000方耙吸挖泥船下耙挖泥時的工作示意圖
在荷蘭頂級船舶設計公司協作攻關下,具有“一專二高兩低”(即專用型,高生產率,高可靠性,低能耗,低運行成本)特性的“長江口”型12000方耙吸挖泥船應運而生——
其有肥大型球鼻艏和船艉雙尾鰭結構,抑浪、身短、轉向性佳,重載船只全速時回轉直徑約為船長的2倍;船艉雙吊艙設計優化螺旋槳水流,靜態艉傾,避免船舶高速航行時船艏吃水過深,兩個高效、操作迅速的魚艉型舵,能進一步改善適航性,提高了操作性能。
對泥泵、耙頭、吸入輸送管系及消能裝置進行了匹配設計,具備低流量、高濃度吸入能力,有效裝載時間(裝滿艙)僅需55分鐘,由于吸入的泥漿濃度較高,裝艙效率大幅提升,從而提高了生產能力和效率;
船舶兩臺主機采取“一拖三”設計,即同時帶動螺旋槳、發電機和泥泵,兼具航行、發電、施工三大功能,使兩船能在疏浚作業、避讓船舶、戰風斗浪等狀態間自如切換,顯著提高船舶機動性、降低船舶能耗。
抽取上來的泥漿在泥艙內做分離處理,滿倉后則收耙返航至拋泥點。卸泥后高壓水槍將泥艙沖洗干凈增加容量,周而復始巡回作業。
船員根據電子海圖和航標來確認進槽上線的位置和挖泥航線,同時主動和往來船只通報“我船要下耙挖泥”確保安全。施工過程通過電腦遙控和觸摸屏操作實現。
挖泥船拋泥至橫沙島圍堰造陸區,助長橫沙島不斷變大
據統計,自投產十年以來,“長江口01、02”兩輪已安全穩定運行超過11萬小時,累計疏浚量超過1.83億方,達到同期長江口深水航道維護總疏浚量的30%,清理出的泥沙用用橫沙島圍堰造陸,橫沙島不斷變大。
這十年來,通過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的船舶超60萬艘次,貨物吞吐量超過130億噸,據測算,年均產生航運經濟效益超過120億元,貨運量增加帶動GDP增長年均超過1300億元,拉動財政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0億元,帶動就業年均超過10萬人。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