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Uljanik造船廠在上周結束的最新一輪(第三次)股權出售招標中未能吸引到競標者,意味著此次出售宣告失敗。克羅地亞政府明確表示不會再提供額外支持,Uljanik造船廠陷入至暗時刻。
報道稱,最新一輪招標于今年7月啟動,Uljanik造船廠的債權人計劃出售其全部股權,占Uljanik Brodogradnja 1856公司所有權的54.77%,該公司目前負責運營Uljanik造船廠。此次招標的最低投標價已降至138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相當于船廠股權估價的50%,盡管如此,招標仍然無人問津。船廠相關人員表示:“船廠沒有潛在的戰略合作伙伴。目前尚不清楚去年啟動的尋求引入一家國際公司來重振船廠業務的后續步驟。”
據了解,歐洲百年船廠——Uljanik造船廠成立于1856年,曾是克羅地亞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造船廠之一,建造的船型包括散貨船、油船、汽車運輸船、牲畜運輸船、挖泥船、郵輪等。19世紀50年代,Uljanik造船廠負責為奧匈帝國建造船舶,累計建造量超50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該船廠被意大利控制,主要負責船舶維修業務。20世紀50年代,該船廠重新成為克羅地亞國有商業造船廠,主要承攬貨船和油輪。2016年,該船廠被出售給私營企業,飽受罷工、撤單和債務增加等困擾。
2018年8月,由于拖欠員工工資,Uljanik造船廠約4500名工人舉行大罷工進行示威抗議,并要求公司管理層辭職。最終,迫于罷工壓力,Uljanik造船廠向工人發放了最低工資;4同年12月,Uljanik集團工人因對公司拖欠工資、股權重組計劃和尋求戰略合作伙伴沒有進展而再次進行為期兩周的罷工。2019年3月,Uljanik造船廠11名前高管被提起刑事訴訟,其涉嫌對船廠和國有資產實施了多達26項犯罪,并因此造成15億庫納(2億歐元)的損失,僅兩個月后,該船廠就被迫申請破產。
然而,高管因欺詐被控入獄似乎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當時全球造船業的持續低迷以及自身在技術、管理、改革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Uljanik造船廠早已處于破產邊緣。2019年1月2日,時任克羅地亞財政部部長曾公開表示,政府在2018年年底向Uljanik造船廠提供了25億庫納的財政資金,全力避免其破產。
有報道稱,在申請破產時,Uljanik造船廠擁有超1400名員工,債務超過2500萬美元。到2021年,員工人數已降至500人,而在2023年1月的招標中,報告的員工總數驟降至235人。
2022年,Uljanik造船廠的債權人決定出售所持股份。當時,CE Industries有意出價2000萬歐元收購該船廠,并承諾再提供1000萬歐元用于償還債務和提供新的運營資金。但由于法律問題和有關CE Industries公司收購價的報道,招標被推遲,致使交易失敗。
今年1月,Uljanik造船廠的債權人開始進行首次股權出售公開招標,最低投標價為28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2億元),但未能收到投標書,因此決定進行二次出售招標,最低投標價降至207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65億元),4月底,債權人再次報告稱未能吸引到競標者。
據了解,造船業是克羅地亞的支柱產業,也是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克羅地亞造船業曾居世界第三,僅在日本和韓國之后,擁有Uljanik造船廠、3.Maj造船廠、Brodosplit造船廠和Brodotrogir造船廠四家骨干船廠。但由于未能及時研發新的造船技術、船廠經營狀況不佳等原因,逐漸落后于造船業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