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軟實力欠缺,是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目前存在最大的問題。
日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廣州藍皮書:廣州經濟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對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基礎和差距做了詳細的闡述。
報告認為,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航運軟實力欠缺,而提升航運軟實力的最大瓶頸是各類高端航運人才比較缺乏。報告建議,廣州應整合高校資源,籌建廣州海事大學。
發展瓶頸 各類航運人才相對缺乏
報告指出,廣州航運軟實力比較欠缺。根據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的綜合評價,廣州在航運方面最突出的弱項在于航運服務和綜合環境等軟實力。廣州的航運金融、航運融資租賃、航運保險、航運經紀、航運法律服務等現代航運服務基本處于起步階段。而廣州提升建設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最大的瓶頸不是政策難以突破、資金短缺,而是各類航運人才相對缺乏。
目前,廣州有水路運輸及輔助企業、港口及相關服務企業大約2000家。根據業內專家預測,航運工程技術類人才方面,廣州每年需要相關專業人才至少1000人。航運高端服務業人才方面,僅海事法律人才,若想分得倫敦一半市場份額,則需要相關人才1690人;航運金融方面,按照倫敦和紐約的金融行業從業人員比例11.5%計算,廣州需求總量在90萬人左右;航運經紀方面,若廣州船舶經紀業務能達到全球份額的5%(倫敦是50%),則至少需要船舶經紀人420—530名;在提升航運中心影響力方面,包括船運信息咨詢、航運指數發布、航運培訓等,若要分得倫敦一半的市場份額,則需要從業人員2000—2500人。
報告建議 設立航運教育發展基金
與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需要大量高端航運人才相比,廣州乃至全國航運教育資源卻還很緊缺。我國大部分航運人才來自全國10所本科航運院校和75個培訓機構,但是,大部分校方僅注重理論學習以及從業證書考試,缺乏全面的素質培養和技能提升。
在珠三角地區,開設港口與航運管理專業的高校只有4所,每年招生不足600人,同樣都以基礎管理培養為主,復合型航運人才培養的專業和機制暫時還未建立。相比之下,世界各主要航運中心都擁有廣泛和良好的航運服務教育以及航運服務研究中心,能夠滿足航運服務業所涉及的各部門和各層次人才需求。
基于此,報告建議,廣州應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分步實施航運人才發展戰略。
近期著重于引進急缺人才,盡快解決高端人才短缺的問題。報告認為,廣州應在對航運人才現在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人才引進目錄,并針對不同梯度的人才制定不同引進政策,比如,在入戶門檻、所得稅返還、子女教育、海外高層次航運人才獎勵等方面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同時,積極開展攬才引智推介活動。
中期則要著重于將人才“用得好”。建立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專業人才服務平臺,為人才規范、合理流動提供服務,維護航運人才和企業正當權益,溝通市場信息等。還要針對高級船員開展金融、保險、航運經紀等航運服務培訓,引導高級船員向創新型、復合型高端航運服務人才轉型。此外,還要通過實施港航精英養成計劃,為廣州港行政管理人員提供培訓,培養一批懂管理、懂經濟、懂外語,并具備國際化戰略眼光和視野的港航行政人員。
遠期則要著重于提高廣州選拔和培養航運人才的能力。首先是要學習國外經驗,設立航運教育發展基金,加大對航運人才培訓的專項投入經費,對航海類全日制教育實施免費政策,鼓勵和引導貧困地區青年從事航運事業。其次是,整合現有高校資源,未雨綢繆籌建廣州海事大學,為廣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樞紐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最后,還應通過引進國際培訓機構和高級講師開展高端航運人才培訓;由政府撥出專門經費,支持高端航運人才培訓中心的建設和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