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了16條政策措施(以下簡稱《交通物流16條》),目標是構建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舉措,也是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經過多年建設發展,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底,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45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2萬公里;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1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1.9萬公里;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超過2100個,內河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1.36萬公里;全國民航運輸機場達207個;各類物流園區共計1210家。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線路與節點配套不足,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銜接不夠,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差距較大,交通基礎設施的網絡優勢有待發揮。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獲得較快發展,但社會物流總費用居高難下與物流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的矛盾依然突出。也就是說,全社會付出了很高的物流費用,而承擔物流活動的主體并沒有得到應有回報。除了經濟結構、產業布局以及發展階段等客觀因素外,交通與物流融合不夠是重要原因。各種運輸方式缺乏合理分工,物流路徑有待優化,貨物多次裝卸搬倒,過多的物流環節推高了物流成本。
由此看來,發展多式聯運,構建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是提升物流業運行效率和效益的“突破口”。多式聯運涉及運輸方式多、區域地方多、管理部門多,離不開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業務流程、標準規范和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統一。因此,應該從“五個一”建設上取得突破。
基礎設施“一張網”
統籌綜合交通樞紐與物流節點布局,強化交通樞紐的物流功能,構建綜合交通物流樞紐系統。根據區位條件、輻射范圍、基本功能、需求規模等,科學劃分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做好骨干物流通道布局,有序推進面向全球、連接內陸的國際聯運通道建設。依托綜合運輸大通道,率先推進集裝化貨物多式聯運。盡快打通連接樞紐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實施鐵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貨站和物流園區等工程。
運營管理“一體化”
推動大型運輸企業、貨主企業和物流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支持有實力的物流企業、運輸企業向多式聯運經營人、綜合物流服務商轉變,增強“一體化”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各類物流運營主體聯運服務、利益共享機制,創新經營模式。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各類運營主體優勢,形成各種運輸方式和各類企業合理分工格局,建立在專業分工基礎上的“一體化”運營機制。切實落實企業首站負責、安全互認、費用清算等相關制度,保障各環節銜接順暢的動態調整和應急處置。
業務流程“一單制”
推進單證票據標準化,構建電子賦碼制度,實現電子標簽碼在物流全鏈條、全環節的互通互認,以及賦碼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共享。加快推廣“一單制”,引導企業提供便捷運輸,實現一站托運、一次收費、一單到底。推動集裝箱鐵水聯運、鐵公聯運兩個關鍵領域在“一單制”運輸上率先突破。大力發展鐵路定站點、定時刻、定線路、定價格、定標準運輸,加強與“一單制”便捷運輸制度對接。
標準規范一根“繩”
制訂完善多式聯運規則和全程服務規范,完善和公開鐵水聯運服務標準。理順從商品包裝模數、托盤貨架、集裝箱、公鐵水運輸工具等全程單元化運輸相關標準,推廣使用標準化基礎裝載單元。建立共享服務平臺標準化網絡接口和單證自動轉換標準格式。推進多式聯運專用運輸裝備標準化,研發推廣公鐵兩用掛車、馱背運輸平車、半掛車和滾裝船舶。支持發展大型化、自動化、專業化、集約環保型轉運和換裝設施設備。加強標準化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一把尺子、一根繩多式聯運標準化體系。
市場監管“一道令”
按照多式聯運一體化需要,制定和完善交通物流樞紐和骨干通道規劃,并保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交通專項規劃有效銜接。進一步發揮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協調作用,研究協調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的規劃、政策、標準等事項。加強各地方、各部門在體制、機制、稅制、法制等方面的統籌協調,統一執法監管標準,營造統一規范的市場環境。
來源: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