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消息,政協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1月22日至24日在廣州舉行。
會議期間,廣東海洋強省建設得到不少委員提案關注。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就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增強造船業制造水平推動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李志堅提出,在國家建設海洋強國、廣東建設海洋強省和制造強省的多重背景下,加快發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新材料等產業,夯實藍色經濟的制造業家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船舶動力是船舶最核心的設備之一,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特點。李志堅建議,廣東要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攻克更多“卡脖子”難題,加強廣東綠色低碳發動機的前沿技術儲備。
他舉例說明,比如在甲醇、氨燃料等綠色低碳船用發動機方面,支持和鼓勵廣東本土企業勇當產業鏈、供應鏈“鏈長”,推動綠色船舶發動機發展。
同時,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發展中型郵輪制造。在李志堅看來,廣東可以借鑒我國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的建造經驗,建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型郵輪,“探索開辟粵港澳大灣區—海南省三沙市旅游路線,既能滿足國人領略南海風光,也能提升國人愛國情懷”。
在數智化時代的新趨勢之下,李志堅還建議大力發展高智能、全自動水下船體清潔機器人。他說,船舶常常因為海洋附著生物而造成損耗,航運業對于先進的船舶清洗機器人有著迫切的需求。對此,李志堅呼吁廣東科研院所、航運企業加強技術攻關,以船體清洗裝備為切入點,研發與制造高智能、全自動、多功能水下船體清潔機器人。
此前(1月1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正式發布《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行動方案》。
《方案》提出,廣東自貿試驗區將強化航運貿易樞紐功能,提升國際貿易競爭新優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一體化功能。持續深化“灣區一港通”“大灣區組合港”改革,爭取拓展試點覆蓋范圍,探索延伸至粵東和粵西港口;持續推動南沙綜合保稅區、前海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達到A類。
同時,廣東自貿區還將優化南沙、蛇口郵輪母港功能和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國際郵輪公司設立航線。推進廣州港南沙港區五期工程、國際通用碼頭等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到2025年,爭取廣東自貿試驗區集裝箱吞吐量達3700萬標箱,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5億噸。

《方案》還提出,支持南沙、前海建設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基地,爭取國家允許注冊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的企業開展保稅低硫燃料油混兌調和業務。聚焦制造業當家,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推動大型港口作業機械、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機械、海洋資源勘探、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據了解,廣東是海洋大省,擁有全國最長的大陸海岸線,海域面積居全國第二。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占比達14%、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