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船配企業困境堅守中求突圍

    “企業能存活下來就好,談利潤已是奢望。”日前,江蘇一家船配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盡管今年時間已經過半,但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以及產品銷量等相關任務指標卻未能實現過半。他表示,對企業而言,實現“雙過半”已是“過去時”。記者通過調查采訪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能按照年初確定的任務指標實現“雙過半”的船配企業鳳毛麟角,即使一些骨干船配企業也業績慘淡、利潤微薄,有些甚至是保本經營。許多船配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市場依舊低迷,當務之急是落實訂單,確保企業能夠運轉。同時,今年上半年,船配企業的生產經營還呈現以下特點:一方面,隨著行業洗牌重組步伐加快,前幾年新興的小型民營船配企業幾乎全部被淘汰出局,有限的市場訂單開始向骨干優勢船配企業集中;另一方面,不少船配企業全力投入研發新品、開拓市場,包括積極開拓非船市場,已取得初步成果。

    針對這一現狀,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市場形勢依舊不明朗,全球航運運力、造船能力“雙過剩”態勢依然沒有改變,激烈的競爭導致的市場“量價齊跌”將使船配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和市場風險,企業如果不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業務增值空間,不僅會影響到其當前的穩定發展,甚至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下半年,承接訂單依然是船配企業的首要任務,企業必須充分認清市場形勢,在全力搶訂單、鞏固已有市場的同時,嚴控風險,重點開拓新產品市場,努力挖掘非船市場。

    難言“雙過半”   全力搶訂單

    今年上半年,在國際船舶市場需求總量持續下降的形勢下,國內船配業危機加重,船配市場規模進一步萎縮。不少船配企業負責人反映,新接訂單量較去年同期仍有30%左右的降幅,隨著訂單缺口不斷擴大,銷售收入下降,船配產品價格進一步下挫,船配企業基本處于微利狀態。同時,基于當前的訂單缺口擴大,企業產能進一步縮減,導致設備閑置,而設施設備又需要長期進行維護保養,這樣算下來,將是入不敷出。

    記者了解到,與去年同期相比,除個別船配企業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大多數船配企業上半年的任務指標還存在一定缺口。訂單缺口擴大、微利經營甚至虧本經營已是船配企業當前面臨的普遍現象。江蘇鎮江一家船用電器企業的負責人坦言,今年上半年,公司承接的船舶控制系統訂單量少價低,并且幾乎沒有利潤可言。企業已經連續3年虧損,維持經營全憑吃老本。即便如此,企業依舊沒有裁員降薪,而是將更多的人員投入新品的研發當中。江蘇翔晟重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國際船舶市場需求總量持續下降的形勢下,國內不少船企相繼破產倒閉,船配市場規模進一步萎縮,企業只能維持當前現狀,確保活下去。不過,也有配套企業實現利潤過半。海鷹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9037萬元,為年計劃的46%,盡管距實現“過半”還有一定差距,但該公司上半年累計實現利潤933萬元,為年預算目標1800萬元的52%,同比增長6%,實現利潤過半。據了解,海鷹集團在發展三大主營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新領域,近期,該公司斬獲了15臺除塵機組控制柜訂單及2臺超濾裝置訂單,新產品訂單接連不斷。

    雖然市場依舊沉寂,但許多船配企業不敢漏過市場經營方面的任何信息。江蘇泰州一家生產船用空調的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只要有獲得訂單的一線希望,企業都會全力爭取。當前,船配市場“僧多粥少”的局面沒有改變,產品訂單拼搶激烈,誰都很難獲勝。企業只希望市場盡快回暖,自身實現收支平衡,即使沒有豐厚的利潤,也可以避免大規模裁員或者倒閉。很多船配企業表示,希望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他們更多扶持,出臺相關政策,放寬貸款條件,并給予利率優惠,同時為企業創新項目劃撥專門的技術支持資金。與此同時,從企業生產現狀來看,船配訂單呈現出批量生產訂單少、定制產品多,生產周期長的訂單少、短平快產品多的特點;同時,大多數船配企業生產不均衡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生產計劃節點不斷調整,不少企業多措并舉提升效率來保證交付。此外,還有一些企業積極推動生產模式創新,積極組織開展生產模式創新活動,不斷加大新技術、新工裝、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逐步解決生產手段落后、工藝及布局不盡合理等問題,達到提高效率、釋放產能的目的。

    “一萬種市場預期,不如一筆訂單來得實在。”當被問及對市場未來的預期時,一家船配企業的負責人坦言。他表示,不管市場形勢如何變幻,企業當前依舊是以“訂單為王”,千方百計搶訂單、開拓國內外市場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不變的主題,只有確保企業活下來,才能規劃未來發展。中船重型裝備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搶訂單,拓市場。一方面,該公司積極組建營銷中心,分區域布局市場,在市場營銷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布局,建立覆蓋輻射海外的營銷網絡,加強重點區域的市場跟蹤,以及時掌握經營信息,提前介入和快速反應;另一方面,該公司加大海外市場的開拓力度,緊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通過與國際品牌合作,共同開拓伊朗、埃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外市場。

    隨行就市  技術創新謀出路

    新造船市場訂單有限,船配市場訂單也隨之減少,囿于傳統船用產品業務板塊近幾年很難有進一步增長,一些船配企業隨行就市,加大了對非船市場的開發力度,并將產品技術創新納入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憑借新品開發打開市場的又一扇門。這些企業也通過開發新產品,使自主品牌產品得到了市場認可。

    日前,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順利接獲3艘2.8萬噸級化學品船配套潛液泵產品訂單,一舉打破了國內液貨船及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船上潛液泵系統配套被國外少數公司壟斷的局面,而該設備此前曾是我國船海工程裝備制造業實現高端配套的瓶頸。正是意識到“沒有新產品就沒有新出路”,武漢船機近幾年通過采取“產學研用”合作機制,系統布局液壓潛液泵系統、透平貨油泵系統、電動深井泵系統以及FPSO艉輸系統等各類液貨系統業務,著力加強關鍵技術與產品試驗驗證能力建設,形成了完善的產品系列,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近日成功研發出海洋核動力平臺安全殼用鋼,將應用于中國首座海洋核動力平臺,助力鞍鋼核電用鋼走向“深藍”、服務海洋,進一步增強了鞍鋼核電用鋼的市場競爭力。此外,江蘇金順錨機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成功研發出適合于船舶的不銹鋼電動起錨絞盤,性能達到設計大綱要求,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在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下,企業的產品研發設計將進一步緊貼客戶,快速推進企業轉型升級,近期將有多批錨機、絞車與絞盤等新產品集中交付國內船廠。

    記者了解到,一些船配企業下“狠招”,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為企業產品創新鋪路,全力推進科研項目的產業化。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在現有技術創新體系的基礎上,按照技術研發集中、兼顧生產現場技術支持的思路,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該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將項目研發、市場推廣、市場收益與個人績效掛鉤考核,增強研發人員的市場意識。同時,該公司不斷加強科研項目管理,結合各項目研究周期和計劃進展情況,進一步加強項目的實施管理、監督檢查,以及對外科研合作,利用“外腦”為公司科研服務,重點推進與智能船配套的“對轉槳推進系統”項目。中船重型裝備有限公司則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2015年,該公司加大了技術創新、自主研發的工作投入力度,自主品牌產品得到了市場認可,產品研發取得突破。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中船盾構”直徑6260毫米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憑借掘進速度快、故障少和地面沉降率低等優勢獲得了客戶信任,產品應用范圍實現從軌道交通、給排水管網、高壓電纜管網建設逐步向山體隧道建設延伸。此外,中船動力有限公司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技術貢獻系數,通過零部件國產化、材料代用、優化設計、工藝線路優化等途徑不斷降低公司產品生產成本,提升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技術貢獻系數,提高市場競爭力,為公司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業內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術力量薄弱、有效創新不足,企業受制于人的被動發展局面就難以改變,產品市場開發及產業結構調整就缺乏支撐,企業持續發展的目標就難以達到。因此,必須把技術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強力推進技術創新工作,促使企業走得更遠,變得更強。特別是隨著國家《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的出臺,以及智能制造、大數據等相關新技術的發展,船配企業做優做強、更新換代獲得了優厚的政策“福利”和難得的發展機遇,船配企業更應抓住機遇補短板,加快實現產品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我國船配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來源:中國船舶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