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主要石油需求數據的觀察者或許已經注意到,與2015年迅猛的增速相比,今年石油需求的增速已經顯著回落。
2016年上半年,石油表觀需求量微降0.6%。與之相反的是,該數據在2015年增長了5.8%,錄得自全球金融危機后最強勁的增長。
由于中國石油消費量并非公開數據,標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和觀察中國市場的其他機構主要通過其它方式來計算中國的石油需求,包括國內產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煉油廠運轉情況、海關總署公布的成品油凈進口數量。
根據這些數據,今年上半年石油表觀需求為每天1115萬桶,年同比降幅0.6%。然而,今年同期的原油進口同比上漲將近每天90萬桶,增幅達13.6%,遠超預期。這一增量幾乎等于2014、2015年原油進口增長量的總和。
如果原油進口數量如此之多,而且需求似乎已經減弱,這是否意味著大量的原油被儲藏起來了?
標普全球普氏認為情況正相反:實際的表觀需求仍在繼續上漲,因為獨立(地方)煉油廠今年已顯著提高了加工速度,而這一點尚未體現在官方統計之內。
國家統計局報告稱,今年上半年,中國煉油廠的運行產量只上升了1.9%(即平均每天多生產20萬桶),日均總產量接近1073萬桶。然而,根據普氏和國內數據提供商金銀島所收集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與2015年同期相比,獨立煉油廠每天額外加工的原油超過60萬桶。
在政府放開煉油行業管制并且允許獨立煉油廠進口原油的政策影響下,這些煉油廠紛紛提高其運轉率,從去年1-6月期間的平均值39%上升到2016年上半年的54%。
在此之前,由于法律禁止獨立煉油廠進口原油,它們主要依靠的是國內市場上的原油,以進口燃料油為輔。這一原料限制為獨立煉油廠帶來了成本壓力,制約了運營。但政府自去年下半年授予獨立煉油廠每天120萬桶原油進口權之后,這些煉油廠現在已經有能力將運轉率提高到創紀錄的水平,有的甚至聲稱在以80%至100%的產能運轉。
自從放松監管之后,獨立煉油廠已經對全球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占了中國今年原油進口增長量的至少四分之三。在中國,石油過去本是被少數國企壟斷的行業,如今正為外國商人和原油供應商打開一條新的貿易途徑。
在過去幾年里,獨立煉油廠的運行產量通常只占全國總量的10%以下。如今受到了原油進口新政的刺激,這些獨立煉油廠獲得了與國有煉油廠平等競爭的條件,正演繹著一個以弱斗強的故事。它們通過打價格戰,利用自己規模小、運作靈活的特點,與國有巨頭爭奪市場份額。根據普氏能源資訊的估計,在過去的一年,獨立煉油廠的原油加工量可能增加了一倍。
而獨立煉油廠擅長用各種方法避稅,它們的數據并沒有被官方統計所精確記錄。這是解釋今年中國原油進口增長和表觀石油需求下降的關鍵因素。
中國消費稅會根據成品油和原油的不同種類來征收不同的稅金,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免稅。這些獨立煉油廠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尋找漏洞,避免支付一部分的消費稅。此外,再加上監管的暫時缺位,使得這些年來獨立煉油廠普遍存在隱秘的避稅行為。
消息人士解釋說,國家統計局通過查看發票來核對國內日用品的產量。發票是中國每一筆資金支付時出具的單據,政府以此來監控納稅。如果成功避稅,國家統計局將無法精確地計算這些獨立煉油廠的產量。
如果獨立煉油廠的數據被納入計算,那么,今年煉油廠的運行產量將至少增加約每天40萬桶,這意味著表觀需求很可能會增加3%,而不是目前數據計算的減少0.6%。
這一數字十分符合普氏中國石油分析平臺對2016年中國石油需求最初預測的2%增長。宏觀經濟數據也支持這一增長速度。中國GDP增長在第二季度達到6.7%,與本年前三個月的增速一樣,但高于市場預期。
(作者宋葉玲為標普全球普氏資深分析師。此文由普氏能源資訊授權界面新聞獨家刊發,全文有所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