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航運業,這里的創新靜悄悄


    這里沒有最熱鬧行業的喧囂和媒體聚光燈的閃耀,這里的創新靜悄悄……

    年初,航運業景氣指數的晴雨表–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
    BDI)跌破400點,為1985年有記錄以來首次。截至發稿時,BDI已回升至934點的“高位”,但仍處于較低的水平。韓國KBS新聞網8月31日報道,韓國最大班輪公司韓進海運將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的消息,在全球物流圈引發滔天巨浪,其惡劣影響至今尚未消弭。

    其實,除了散運、集運板塊外,造船板塊的日子同樣不好過,上半年全球船廠新接訂單量為1768萬DWT,同比慘遭“腰斬”。另據媒體披露,由于“棄船”和“延期交付”等非常規現象充斥目前的新造船市場,不僅給船廠造成嚴重的財政風險,且相關風險已經有通過融資鏈條傳導至銀行端的可能–如此導致的惡性循環對整個行業都是致命的。

    如果說航運業目前的現狀可以單純地歸結為行業的周期性探底的話,那么這次曠日持久的“探底”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航運業的復蘇路徑–換而言之,正在漸漸地摧垮包括資方在內的廣大人士的信心。上海某知名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負責人透露:之前BDI那么低,不論是企業本身還是業內同行都已對相關航運資產進行減持并大大提高對航運類項目的立項、準投門檻。

    在我們看來,近期韓進海運破產案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從韓國政府對其聽之任之甚至坐視其“硬著陸”的態度來看,韓國政府層面對航運業這類“重資產”行業棄若敝履的態度可見一斑–其實不必對此次破產案大加感慨,無論是“硬著陸”還是被企業家們談之色變的“破產”都是經濟生活中正常的、可選擇路徑–企業本身盈利能力低下,而政府不計成本地為其埋單的結果只會令企業日趨腐朽。

    資方的聲音聽起來有些不近人情,并且對視航運業為下一個突破口的實體企業家們來說,遙望著高高在上的資方立項、準投門檻也許會唏噓不已。現實情況也就是這樣,投行對于哪怕是航運業內部的一些熱點板塊的項目,只要相關企業的背景是民營的、項目本身亦非國外引進的技術,那么立項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即便是立項,投行拍板給錢去運作項目的積極性也不會很高–這一切的現實情境都與前幾年“熱錢涌動”、“人傻錢多”的熱鬧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好消息是,諸如“工業4.0”、“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一大批新興技術及概念的涌現給航運業一種“久旱逢甘霖”之暢快感。一位資深船舶經紀人表示,航運業本身是匯聚著高技術含量的領域,不論是船舶設計、導航、通訊、船電,還是現代化的物流統籌都是集科技于一身的大產業。然而由于每個航運模塊都是“封裝化”的–即留出接口與下一個模塊對接,所以要加入創新點也就意味著需要打破舊有的模塊,將新概念一并封裝進新的模塊中……

    然而這種“重新封裝”的牽涉面之廣、需要的資金量之大是可以想見的。在目前競爭態勢下,航運企業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對成本的壓縮上,從而提高自身的利潤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重資產企業推到懸崖邊,那種期待通過自身大變革狠狠地賺上一筆的概率降到零,這種情勢下又會有多少企業寄希望于一項技術革新帶來的效益成果?事實上,業內已經有先行者秉持顛覆性的理念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而相關成果也已破繭而出……

    創新之辨

    當下航運業打著“創新”旗號的企業、項目令人目不暇接,而事實上其中許多只是披著“創新”外衣而已。一位在業內摸爬滾打十數年的高級經濟師在一次產業研討會上表示:真正的“創新”會使整個產業進步升級,而現在的市場日趨浮躁,有些人甚至把一些 “工具”當“創新”、當“救星”。拿現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航運類電商平臺來說,大多數以“互聯網+”、“大數據”等名號粉墨登場。且不論航運業是否就是這類技術的首生萌發之地,就以目前航運類電商平臺企業熱衷的依然是以傳統模式“圈地”、“地推”等手段相結合而言,其本質就是借著高技術玩老一套,談不上有任何意義上的創新。

    雖說上述專家的言論略顯偏頗,然而不得不說很多資方已經被“互聯網+”的高回報率蒙蔽了雙眼。某航運類電商平臺在推出在線支付模塊之后僅一天,競爭對手就紛紛摩拳擦掌,匆匆忙忙地把各自的在線支付模塊推到前臺–殊不知這種“去創新化”的模仿行為影響的是包括企業形象和客戶體驗等軟性資產……

    就目前大多數航運類電商平臺而言,因為自身體量、政策障礙和主導之爭等一系列因素的掣肘,都顯得離這個終極目標相去甚遠。

    創新之實

    數字化的創新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些不切實際,但實業領域的創新方案是能帶來真實感觸的。

    某些媒體曾對射頻識別(RFID)在集裝箱操作流程領域的應用可行性分析,然而就目前而言,RFID已經在船舶制造領域給從業者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眾所周知,不論是在新造船還是在船舶修繕過程中,動輒幾千人分工協作的場面給現場監理帶來了非常嚴峻的考驗,其中在船體建造和船舶舾裝這兩個船舶主要生產流程中,大量通用及非通用的工具、設備等在工作現場浩若繁星,其中某些設備由于數量限制需要統籌、調度使用。

    目前,韓國大宇造船已經研發出適用于修造船現場作業的RFID,使得工人能在生產現場通過RFID獲取工具和設備的具體位置–這就相當于工具、設備由原先的“被搜索位置”變成了“主動報告位置”,預計可以為工人節省大量時間并提升工人對工作環境的滿意程度。上海航運交易所分析員馬途表示,雖然大宇造船的研究成果僅僅是RFID在船舶制造領域的小試牛刀,但需要看到的是,類似的小批量、小投入的嘗試很可能是船廠的實驗性動作,目的是了解RFID在該領域的可行性和實際作用。在實驗效果良好的情況下,相關技術可能會被推廣到更廣闊的領域甚至會在船舶制造以外的行業生根發芽。

    RFID作為傳感器產業的衍生產品,被用作工業領域的創新實踐尚且容易理解,而被譽為引領今后一百年技術革命的AR和VR也應景地來插上一腳。日本常石造船使用VR來提高船舶的涂裝效率即為一例,通過3D掃描得到船舶各個位置的數據參數,經計算機數字建模,從而高度還原出船舶的VR映像,涂裝監理可以戴上VR眼鏡對涂裝效果予以審核,如發現船體外部的噴漆有不均勻的情況發生,則將情況反饋給作業工人以便糾正。

    常石造船的先期技術評估顯示,利用VR,一艘干散貨船的涂裝作業費用可以節省約6000萬~7000萬日元(合58.73萬~68.51萬美元)。尚處開發階段的造船用AR也被認為會在造船領域大顯身手,一旦該類技術研發成功,管路排布時間可以縮短為目前作業時間的1/10。其原理是利用在便攜式設備上安裝的攝像頭對需安裝管路的空間進行拍攝,而在所攜屏幕上輸出的則是對應空間內管路需要安裝的位置及動態作業流程。基于這項技術,不僅可以省去工人的作業時間,而且對縮短非熟練工的管培時間也有所裨益。

    對于國際造船領域層出不窮的RFID、VR、AR應用,一位資深的船舶經紀人表示:其實中國船廠對于“智造”和“工業4.0”等新興理念的認識程度也不差,只是基于中國船廠的傳統運作模式,創新理念要深入人心絕非一蹴而就。有人比較看好傳感器技術在船舶管理領域的應用,類比在日本船廠使用RFID,其有主動采集船舶在航行中關鍵部位的主要參數指標的作用–“實時+遠程+客觀”是其與目前船管行業的主要區別。通過在數據平臺上的比對分析,不僅可以幫助船東節省包括燃油費用在內的船隊營運成本,而且可以免除輪機長在船舶出現故障時需要通過個人經驗拍板的固有難題。這些工作其實在技術上已經不算是夢,只是由于其理念并非深入人心,所以“夢”還只能是“夢”。

    創新之夢

    說起“夢”,先開一個腦洞,拿現在火得不行的AR游戲大作Pokémon GO來說,每天都有幾千萬的活躍用戶上天入地地抓捕著各種精靈。試想現在如果有一家郵輪企業,與任天堂展開戰略協作,當郵輪行駛到公海上的某些位置時,對應地在游戲中提高某些“水屬性”稀有精靈的出現概率,即便只能吸引1%的Pokémon GO的狂熱粉絲,也將是幾十萬人的市場規模……

    航運業,這里的創新靜悄悄

    全世界都在抓精靈,誰說航運業不能分“一杯羹”

    航運業是重資產行業的典型,其行業內部分工細、人員多,充滿著可以挖掘創新點的機會。之所以現在顯得有些萬馬齊喑,一方面是因為航運業本身確實處于低谷;另一方面是由于切入點實在太多而對于創新有些手足無措。中國的企業家在敢于承擔創新風險的冒險精神上已經具有很好的素養,然而缺乏領先他人察覺到創新點的創新實踐。同時,企業家普遍意識到當前創新的緊迫性,同時企業的創新意愿也明顯增強。另外,國有大型企業比非國有大型企業的創新投入意愿高,而中小型企業中的國有企業投入意愿也顯著高于非國有企業。

    既然目前的現狀是企業家普遍擁有“創新意識”,但“創新膽略”不足,政府能否加大力度在創新引導方面做足功夫?力推一些成熟的、符合產業運作邏輯的創新項目由企業來運作,并提供一定的資金扶持。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優秀的項目得以借企業背景予以孵化,而被證明運作有難度或者長期效益有限的項目也能借一定的退出機制退市,從而減輕企業的運作風險。

    有朝一日,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個諸如集裝箱能借助RFID實現像刷交通卡一樣地進出閘口、輪機長借助大數據實現對船舶運作全局性掌控、SOHO一族借助“大一統”平臺實現足不出戶貿遍全球的和諧場面。同時,因為創新意識的勃發,國家在航運業的話語權亦將水漲船高。然而在這個航運業整體遭遇困境的“嚴冬”,創新的“春天”離我們真的近了么?我們面對“冬天”真的只有干等的份兒么?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