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海上漂浮機場——它能漂進現實嗎?

    本帖最后由 龍船客服 于 2016-10-18 09:19 編輯

    相比與汽車和火車站,飛機場是一個龐然大物,動輒上千公頃的面積,卻又往往是那些寸土寸金地區的必需配套設施——大型城市、島嶼等等。

    于是人們把目光投向大海,廣袤的海洋是否會成為機場的搖籃呢?

    填海造田當然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在香港、大阪等地方,人們用填海的方式,擴展出了機場;但相比于這種勞命傷財的方式,我們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方案呢?

    也許我們可以在海面上,造一座漂浮的飛機場?





    漂浮甲板

    航母本身就是漂浮的機場,但它們是軍用設施,必須保持機動性。而對于民用客機來說,它們的飛行甲板顯然太短了——即便是世界上最大噸位的航母,也無法滿足普通噴氣客機起飛跑道的長度要求。

    那就讓我們來進一步了解所謂“漂浮甲板”的概念。

    我們把航母的發動機和下層的結構移走,再把剩下的部分固定在海上的一個地方,擴建它,直到它能夠承載中型客機的起降——這就是我們的漂浮甲板了!它是一個巨大的浮動建筑,不是船,也不是島。




                                                                                              漂浮機場假想圖

    先驅者

    早在二戰時,英國的工程師們就曾設想,在冰山上建造航空跑道,用于掩護他們的大西洋車隊。工程被冠名為“哈巴庫(Habakkuk)”,雖然工程從未進入實質階段,但“漂浮機場”的概念卻存留下來。

    1995年,17家日本的私人公司,大部分是造船廠和鋼鐵廠,組成了一個技術研發團隊,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巨型漂浮機場的研究。

    項目的目標很明確——在東京灣造一個巨型漂浮機場。相對于那個年代來說,這個可能是一個相當具有野心的計劃。

    雖然計劃中4公里長的跑道沒有最終建成,但一條1公里長的測試跑道成功通過了測試,證明了漂浮機場的概念并不是紙上談兵。可惜,僅僅如此。計劃最終魚死腹中,而這條1公里長的跑道也被拆除了。

    圣地亞哥計劃

    美國圣地亞哥的機場因為空間狹小,也曾嘗試著在海面上建造漂浮機場。不過與其說是嘗試,不如說是紙上談兵——當預算公布為200億美元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漂浮的城市

    圣地亞哥計劃在設計上,與特里·金凱特的提議相符,特里是美國一位航空工程師,他在漂浮機場領域投入了許多研究精力。

    他的靈感來源于石油鉆井平臺,包括對于漂浮機場材料和實現技術的選擇等方面。

    這并不僅僅是一座機場,這應該是一座漂浮的“城市”。它不僅能應對中型客機(比如波音737,空中巴士A320等)的起降,而且能作為生態和科技實驗提供場地,比如水產養殖,比如觀光游艇,比如可再生能源。

    這個漂浮機場應該在能源上自給自足,利用不同深度海水間的溫差發電。它在這里還能建立研究海洋生態系統的前哨站,或者是海上港口和休閑中心。


    大西洋之鏈(戀)

    這個更加瘋狂的想法來源于1930年的大眾機械雜志,他們希望用漂浮機場首尾相連,最終連接歐洲和北美。

    這使小型飛機飛越大西洋成為和可能,而不需要做額外的增程雙引擎改造,也不需要從冰島和紐芬蘭繞行。

    然而,漂浮機場卻更適合在較為溫暖的海水中建造。

    布特·斯拉伯特是特里德合作伙伴,并且是一位航空顧問。他在談到漂浮機場的時候,提到了目前一些國家和他們的基礎設施運營商,正在加勒比海評估漂浮機場的可能性。在這個地區,最需要機場的地方往往被丘陵和山地覆蓋。

    但似乎其他的航空顧問對于“漂浮機場”這個概念依舊持保留態度。“設計海上的機場,往往由非經濟因素推動,比如中國南海。”一位前航空公司行政規劃師說。

    鮑里斯島

    機場建設項目一直是燒錢的項目,更不用說把機場建在水上了。如此說來,漂浮機場的概念存在許多年,卻始終沒有付諸行動的情況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隨著空中交通的增長和各地的城市化發展,機場遷址難上加難——1992年的慕尼黑和1998年的香港是兩個少見的個例。

    英國的希思羅機場是歐洲的空中交通樞紐之一,圍繞它的爭論已經持續了許多年。有人建議將機場搬遷至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從而解決機場吞吐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也得到了一大批擁蹙。

    不過著名的建筑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則有一個不同的計劃:在距離倫敦以東30英里的一片沼澤地上,他提議興建一座4跑道的機場。

    這就是所謂的“鮑里斯島”計劃,因為前倫敦市長鮑里斯是這個計劃的腦殘粉,可惜它被2014年的英國航空委員會否決了。


                                                                                                 鮑里斯島計劃

    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建筑公司金斯勒和泰晤士河口研究開發中心,想要直接在河口建造機場。

    此機場的愿景同樣非常美妙:6跑道,位于泰晤士河口。至于花費嘛,630億美元啦。

    登機口位于中心,其他6條跑道平行排布于登機口兩邊。而此機場會通過地下隧道與陸地相連,隧道內設高速鐵路。

    考慮到湍急的流水,當年東京設想的巨型漂浮機場會有些困難,所以金斯勒選擇了所謂的“圩田”法。就是用壩將水面分割成許多區域,然后將水抽干,得到相對結實的地面。

    “很貴,我知道,”金斯勒的常務董事伊恩·穆凱(Ian Mulcahey)解釋說,“但是相比于將機場建在陸地上,我們省下了無數在征地方面的麻煩。”比如倫敦機場的擴建工作,始終沒有定論。

    經濟學問題

    在討論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時,最終還是要回歸經濟學。

    這么多年來關于“漂浮機場”的爭論和概念發布,早已證明了這并不是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剩下的就只是,在經濟方面,我們能得到什么好處?

    過去在石油行業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有迫切的需求,并且,有利可圖的時候,啥都不是事兒!什么深海油井,什么頁巖油田,無論環境多么險惡,有石油的地方就有開采方法。

    也許這也會適用于未來的“漂浮機場”。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