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下稱三峽集團)建設的海上
風電項目主體工程已全部并網發電,這也是中國一次性建成單體最大海上風電項目。
三峽集團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江蘇響水近海海上風電場是該公司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已于10月17日23時09分全部并網發電。
響水近海風電項目位于江蘇省響水縣灌東鹽場、三圩鹽場外側海域。項目總裝機容量202兆瓦,共安裝37臺單機容量為4兆瓦風電機組,和18臺單機容量為3兆瓦風電機組,年上網電量約為5.07億千瓦時。
響水海上風電項目
響水近海風電項目于2013年6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去年5月開始海上主體工程的全面施工。2016年2月,該項目實現首批機組并網發電。
響水海上風機整體吊裝
由于陸地上經濟可開發的風資源越來越少,全球風電場建設已出現從陸地向近海發展的趨勢。與陸地風電相比,由于海風風速較快且風況穩定,海上風電能資源的能量效益比陸地風電場高出二至四成。除此之外,海上風電場還具有不占地、風速高、沙塵少、電量大、運行穩定以及粉塵零排放等優勢,并能減少發電機組磨損,延長風力發電機組使用壽命,適合大規模開發。
中國的海上風能資源最豐富地區在東南沿海,該地區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達地區,毗鄰用電需求大的區域,可實現就近消納以減少電力運輸成本,發展潛力巨大。
不過,相比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不但建設成本更高,后期的維護保養也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盡管國內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成本已由2009年的每千瓦2.3萬元下降至2015年的1.6萬元,但這一成本仍然是陸上風電場的兩倍。
除了成本高昂之外,海上風電建設還有技術難度大、海上并網面臨技術難題等,而海上突發性的惡劣天氣、施工條件復雜以及設備供貨等困難,也在增加項目成本。上述三峽集團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記者介紹,響水項目創造了亞洲首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國內首條220千伏三芯海纜等多項第一。
“目前并網發電的是響水風電場的主體工程,待剩余機組建設完成、并網發電后,響水風電場將實現全部機組投產。”上述負責人說。
另據三峽集團官網介紹,近年來該集團正積極開發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業務,將新能源業務作為集團第二主業進行拓展。在風電領域,除了國內的海上風電項目外,三峽集團還在海外進行了一系列海上風電領域的布局。
今年6月13日,三峽集團宣布了其在歐洲海上風電領域的一筆投資。從美國私募股權巨頭黑石集團(Black Stone)手中購買德國WindMW風電公司Meerwind海上風電項目80%股權。
根據《合作協議》,在此次收購完成后,三峽集團除獲得項目發電資產外,還將獲得擁有79人專業團隊,負責Meerwind項目的開發、建設和運營全過程的項目公司WindMW。三峽集團表示,此次收購為三峽集團未來開發海外海上風電提供了平臺,也有利于引入世界一流的經驗、技術和標準,為國內海上風電發展提供借鑒。
此外,三峽集團還擬在英國布局海上風電項目,開發英國Moray海上風電項目。Moray項目位于蘇格蘭馬里灣海域,總裝機為116萬千瓦。
來源:界面
- 2023年07月12日
- 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