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海軍的護衛艦非常容易記錄,至本世紀初,總共2級,3艘,主要武器更加容易記錄,朝鮮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相加,總共就8枚反艦導彈,羅津級(70后)2艘每艘只能拉2枚,蘇湖級(80后)是艘骨骼清奇的雙體船,甲板面積大,所以多拉了2枚。
這8枚彈是相當于冥河的第一代反艦導彈,只能打擊雷達視距內的水面目標(大型),戰斗力相當骨干。

(羅津級護衛艦,朝鮮海軍最大的水面艦艇,這是它唯一一張完整清晰的大圖)
這倒并不影響朝鮮海軍的攻擊性,因為它距離主要作戰對手太緊了,陸上接壤,而且海上有一大篇說不清的劃界模糊區。
在缺乏擴大作戰半徑需求的大前提下,朝鮮更倚重飛潛快的發展路線(弱勢海軍無一例外都會這么選),但完全“快艇晚睡、小炮艇晚睡”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遠離海岸線的問題。
比如,給洲際彈道導彈試驗的測量船隊提供護航,這樣的任務,小船想都不要想。
當然,朝鮮實際上連測量船都沒有,距離這類任務還遠。

(站著朝鮮第二大的護衛艦蘇湖(1000多噸)上,視察第一大的護衛艦羅津(1600噸))
但大型艦艇天然比小船氣派,能提供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因此更容易牽動高層的目光。希特勒喜歡戰列艦,斯大林也是狂熱BB粉,大和則因為居住條件良好被稱為大和旅館。
即便沒有這層考慮,本著保編制的樸素情感,新造點大船替換下老船也是理所當然。
終于扯回主題。
昨天朝鮮最最最最最新的輕型護衛艦“南浦”級爆出了第一張高清無碼大圖,這級輕護很早就被對朝研究機構所關注,推測建造于2013年,建造數量不詳,昨天曝光的這艘尚未完成舾裝,應該是首艦。
初看這張照片,首先為其尺寸折服,南浦是商港,這張照片會不會是某個海員的作品?
Wiki對南浦的描述是船長76米,寬11米,吃水3.4米,排水量約在1300-1500噸之間,用google地球測量,船長為74米,與wiki相差不遠,因此可以判斷其排水量不會超過1500噸。


So
也就是艘056的架勢。
但可比056吸引了更多目光,不是因為它多厲害,而是因為它家的高清無碼太難得。
隱身元素
Wiki認為南浦是用來替代蘇湖級的,比起蘇湖,南浦造型的確現代、主流很多,艦體兩側有明顯的折線,體現出減小RCS的意圖,但這并不是大新聞,連緬甸造的F12護衛艦就能體現出減小RCS的感覺,而且緬甸的護衛艦是全艦封閉的——沒有舷窗,全艦封閉好處多多,最起碼在三防上有了基本的應對條件。中國海軍的護衛艦里,直發展到江湖Ⅲ才實現這一點,但南浦卻并未做到。
有舷窗肯定也有好處——否則全艦的住艙都是暗艙,只有人造光,而且到底不大透氣,容易有味道,絕對影響爽度。

(緬甸自造的隱身護衛艦,其中采用了不少朝鮮裝備,其性能顯然好于南浦)
直升機甲板上的近防炮?
照片里的南浦尾部有開闊甲板,但卻非常奇妙的安排了一門類似ak630的***炮,后部共2門,另一座布置在后部艦橋頂部。
這種布置肯定會妨礙直升機作業,衛星照片里,直升機甲板并沒有看到特別明顯的炮座開口,ak630需要穿透一層甲板安裝,所以,如果照片里的ak630炮不是視覺誤差的話,或許是為了增強后部近防火力,而新增的?
更靠后的部位布置有一座肩扛導彈級別的防空導彈發射器,此武器在緬甸隱身護衛艦和朝鮮最新的氣墊導彈艇南高級nongo上都出現過。

前部武備
前部武備尚未全部安裝,從衛星照片看,艦首似乎有主炮炮座開口,主炮選項八成會是伊朗/朝鮮版奧拓76,這型炮已經出現在部分朝鮮新船上,且緬甸的新護衛艦也有裝備。
但奧拓76常用的炮瞄雷達(朝鮮新艇也用了類似型號)卻沒有出現在南浦上——駕駛室頂部反而是一部ak630常用的椴木棰,這是否表明南浦的A炮位同樣會是一座ak630?
若如此,則兩部椴木棰(第二部安裝在中部平臺上),可以保證同時攔截2個目標。

炮座前隱約可見防浪墻。主炮后部有3部苫布遮蓋的裝備,似乎是RBU-1200級別的火箭深彈,但3部這個數量似乎并不便于布置。
且布置在主炮之后似乎容易與主炮射擊發生干擾,并不是最理想的設計,火箭深彈背后的艦橋上布置了2座14.5機槍塔,這種武器也出現在了朝鮮最新的南高級氣墊導彈艇上,僅靠駕駛室的小平臺上可能安裝了某種電子對抗系統(后部艦橋上也有一座)。
資深朝鮮軍事研究家@nkmiliatrystudies認為,這個裝載也可能是630的光學輔助瞄準系統,類似的小平臺在新導彈艇上有,但這個看似更高級。

(2013年 南浦曝光后,日本對該艦形態的推測,與最終形態仍有不小區別)
反艦導彈
南浦的反艦導彈并未出現在照片中,但其型號與安裝位置卻并沒有懸念,型號極可能是海王星X-35,位置則在前后艦橋之間的區域。
朝鮮的海王星來源一直未被說破,外交學人認為賣家最可能是緬甸,緬甸與朝鮮一直保持有軍貿聯系,前者最新的隱身護衛艦F12上就搭載了大量朝鮮設備和武器。雖然俄羅斯方面并無出口緬甸海王星的記錄,但緬甸不光有艦載版海王星,更有空射版海王星。
但據nkmiliatrystudies分析:朝鮮和緬甸的X-35不論在彈的外型還是發射筒外型上,都與俄羅斯版不同。加上朝鮮自己公開的X35試驗活動,加上脫北者之前的口供和俄國無出口記錄,conventional wisdom一般認為這是朝鮮山寨版X-35, 緬甸的X-35是從朝鮮買的,尤其是緬甸F11基本是朝鮮武器艦,除了這個還有14.5 和30的加特林,包括630的雷達。
邊境君覺得nkmiliatrystudies的分析比外交學人更可信!

在蘇聯,海王星是一種廉價的小型反艦彈,與那些超音速反艦彈相比,它又慢又弱(戰斗部),但卻便宜很多,而且那些大塊頭(包括朝鮮上一代反艦彈冥河)相比,海王星太小巧了,可以有效提高反艦彈的搭載量,朝鮮的南高級氣墊導彈艇個頭很小,卻可以搭載4枚海王星,如果換成冥河,怕是連1枚都會布置得很吃力。
射程
海王星的標稱射程是70海里,大約130千米,導彈使用主動雷達導引頭,開機距離是20千米,130千米的射程對于朝鮮來說,已經有點戰略武器的味道了。當然要打這么遠,前提是能看這么遠,南高級導彈艇沒有像樣的對海搜索雷達,因此需要外部提供參數,才能完成發射-打擊任務,對于排水量不到200噸(wiki數據,很可能根本沒有200噸,022的wiki數據是200噸多一點)而言,這種能力欠缺未必太過分。
但對于1000多噸的護衛艦而言,就太超過了,南浦的主桅上布置了對海搜索雷達,對海搜索雷達取代專用的反艦導彈火控雷達比較常見,導彈射程最大可達雷達視距,但這樣使用仍無法打出海王星的最大射程,要打到地平線以外,仍然需要外部平臺提供支持。

(海王星最大射程范圍,深紅色圈)
煙囪
南浦最可能使用柴油機作為主機,但艦體上暫未發現煙囪,且衛星照片上,也看不到上層建筑有大型開孔,其艦體水線附近有排水/煙孔,其中一個還可以看到煙熏痕跡,但這些孔并不一定是給主機排煙用的,至少輔機也可以用排煙孔排煙。
在后部椴木棰平臺(這里原本被猜測為煙囪)上卻出現了巨大開口,且此開口貫穿兩舷,并有蓋板可籍滑軌遮蔽。這種結構略顯怪異,暫時難以判斷其用意。
按一般布置,這里恰好位于主機上方,是布置煙囪的合理位置,把煙囪口上方遮擋改為兩側排煙并不罕見,這樣一般是為了擴大安裝部位,便于布置雷達或其他設備。但卻完全沒必要覆蓋遮板。

***
巨大的***發射管,是典型的俄式533,艦體上的開口看起來頗為粗糙,這里才該裝蓋板,卻裸露了,至于發射管的來源,該不會是從那艘克里瓦克上拆下來的把,說句題外話,那艘神秘的克里瓦克在09年之前曾出現過加工改造跡象,但09年就從google衛星照片里消失了。

NkNEWS用了個非常有情懷的標題來報道南浦級高清無碼照的曝光:A Navy reborn。
一艘1000噸的新船居然可以擔起整支海軍重生的大任,,,
比性能,南浦甚至比不了緬甸的新護衛艦,但考慮到朝鮮海軍自從1982就再沒服役過千噸的大船,reborn也不算太夸張。
近一段時間,朝鮮海軍迎來了大型裝備的井噴期,除了南浦和一票小型快艇炮艇,更有新浦級彈道導彈潛艇露面,和鄰國的井噴自然沒得比,但和自己的發展史比,井噴是實打實的。
只是,這種井噴速度還是慢了,老舊飛潛快的替換肯定是更加要緊的任務。
來源: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