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常人無法企及的神秘世界,人跡罕至、遙遠無邊、極度驚險……
我們想象中北極是這樣的▼▼▼
這樣的▼▼▼

總之就是 很!可!pia!——然而,中國海油的一支“北極船隊”卻浩浩蕩蕩地走了進去!
11月7日,隊內成員“南海八號”從位于北極圈的鄂霍次克海返程,回歸中國領海!至此,它已經是繼 “南海九號”、“海洋石油718” 后,第三個成功完成北極作業,順利凱旋的成員!
第一次成規模進軍北極,就開創了22個“首次”。其中,“南海八號”、“南海九號” 這對“雙子星”,更是跨越五大海域、兩大海峽,總航程加起來超過1萬公里,作業人員來自8個國家!這究竟是怎樣一支威武的隊伍?
北極船隊
物探船:
海洋石油718
海洋石油720
三用工作船:
海洋石油685
鉆井平臺:
南海八號
南海九號
物探尖兵1號
海洋石油718
是中海油服首次進入俄羅斯遠東海域實施三維地震勘探作業
2016年7月,成功完成位于薩哈林島中東部工區的作業,成為“北極船隊”凱旋歸來的第一名成員。
物探尖兵2號
海洋石油720
首次進入北緯75度以內的中國三維船隊
首次進行北極海域三維地震勘探作業
首次羸得海外三維地震作業最大服務合同
首次刷新我國三維地震采集月產最高紀錄
首次全天候作業模式在北極得到應用實踐
歷時100天,“海洋石油720”在北極極寒海域完成三維地震勘探作業。至此,我國具備了在全球海域實施三維地震勘探作業的能力。
海油人用過硬的作業能力和真誠的溝通,與俄羅斯合作伙伴成為好朋友。

他們十分注重保護北極生態環境,北極小精靈是船上的常客。
最強后援
海洋石油685
首次遠東作業
中海油服船舶板塊首次海外之行
首次高寒冰凍海域作業
首次無磨合期大型海外作業
28天、經歷2642海里的詭譎海況、穿越7個海域,拖帶“南海八號”抵達北極的俄羅斯鄂霍次克海!

途遇屢屢遇到巨大風流,船員們臨危不懼,穩定大幅偏蕩。而濃重的大霧是北極作業海域的常態,極大地考驗著船員們的細心和耐心。
倒班要搭乘海、陸、空3路交通工具,歷經5次輾轉!
從湛江飛北京——轉飛俄羅斯海參崴——轉飛南match薩哈林斯克——坐汽車去Korsakov港口——坐倒班船抵達作業現場。
全程6077公里,一路下來,艱險無數。
鉆井左前鋒
南海八號
首次赴俄羅斯遠東極寒地帶進行作業
首次嘗試極限作業水深
關鍵性設備國產化后首次投入作業
首次面臨極易垮塌等復雜交錯地層
首次與俄羅斯作業者合作
鉆井平臺綜合管理能力首次接受國際化檢驗
↑3個月完成赴北極前的適應性改造,被俄方合作者稱之為“奇跡”。
讓俄方合作者豎起大拇指!

北極海域整日陰雨連綿,海油人冒著混沌的大霧和冰冷的雨水追趕作業期。
霍爾木茲海,接近極地極寒氣候。在零度以下的水溫中,防噴器等儀器出現了“水土不服”。“南海八號”成員夜以繼日研究解決方案,順利克服突發狀況。
鉆井右前鋒
南海九號
成為中國海油首座進入俄羅斯遠東鉆井服務市場的鉆井平臺
刷新中海油半潛式平臺濕拖航程最遠記錄
創造中海油服鉆井平臺在全球活動“最北”的足跡
首次在海床面溫度零下1.7攝氏度海域順利下入防噴器, 攻克水下防噴器組寒帶作業技術難題。
2015年9月,“南海九號”獲得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兩口井作業合同。
2016年5月28日,平臺經歷43天,單條拖輪拖帶3059.8海里濕拖作業,安全到達鄂霍次克海。
當地時間2016年9月5日,“南海九號”順利結束作業,成為迄今唯一在此海域有限的作業窗口期內連續完成兩口井作業的鉆井承包商。
近年來,“搶占北極圈”已成為國際石油圈博弈的焦點。
此次,海油的五座大型裝備,以及物探、鉆井、油技、船舶,四大主營業務齊頭并進挺進北極,無疑是抵御嚴冬、開拓國際新市場、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
來源:中國海洋石油報
圖文:陳薈宇 李干 于鑫
編輯:賈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