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對于工資低這一難題,大神級石油人是如何找出路的?

    愿意來石油這一行艱苦打拼的,大多是因為抱有“實現石油小康夢”的遠大理想。既然你不得不“放棄高油價幻想”,那你的“石油小康夢”是否已注定將被棄置?

    不過總有一些逆天的石油人,不管現實有多糟糕,他們仍能創造石油奇跡。

    和石油有緣,幸有后福

    這兩天,中科院發生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95歲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選擇放棄美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此消息一出,人們議論紛紛,微博、微信炸開了鍋。

    1944年,楊振寧考取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次年赴美留學,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次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時隔53年,楊振寧終于“回歸”中國。




    白家祉

    而你可能還不知道的是,同楊振寧一樣,在1944年,另外一位學霸也考取了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次年開啟了赴美留學之旅,成為哈佛大學博士。但不一樣的是,他1949年就回到了中國,在清華大學任教,隨后參與了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前身)的創辦工作。他,叫白家祉。

    那時候沒有大慶油田、沒有勝利油田,更沒有中石油、中石化,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大油田究竟在何方?面對中國石油業這樣的“空白”,換做你,你是選擇留洋海外,還是回國“白手起家”獻石油呢?

    白家祉曾寫到:“和石油有緣,幸有后福”。



    中國鉆井第一人

    中國鉆井第一人

    在白家祉先生回國之時,雖然還沒有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石油學院的就業率談不上出彩,但至少中國的石油業還并非零起步。至少在此之前,延長油田和玉門油田已經誕生了。

    那在玉門油田誕生之前,試問有人敢在填志愿時報考“石油工程”這種專業么?結果還真的就有!

    1895年,在“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后,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同年,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起義爆發。就在這一年,在江蘇省泰興姚王鄉殷家莊一個老中醫的家里,誕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長大后雖然沒有成老中醫,也沒有拿起槍桿子和日本人斗,但他卻扛起鉆頭,打響了中國石油會戰史上的“第一槍”。他,叫嚴爽。

    1907年,延長油田誕生了中國的第一口油井,但遺憾的是,這口井是依靠日本的技術打的。直到1934年,中國人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延長打出第一口井。而打出這第一口井的井隊隊長,正是嚴爽,史稱中國鉆井第一人。

    嚴爽所在的石油廠利用生產的油,不僅煉出了煤油、蠟燭等,還生產出第一代“大寶”——防護油膏,以供當時天天在外跑的陜北紅軍保護皮膚、治療凍瘡使用。

    1937年,嚴爽赴日本、美國考察石油工業,同年進入美國諾曼大學研習石油工程。次年,嚴爽主持開鉆玉門第一井,成為了玉門油田建成的重要奠基人。

    中國第一個擁有石油專業的學校是?


    李四光

    玉門之后,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油田被發現,有了今天的中石油、中石化。今天中石油、中石化能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石油公司,和眾多的高校設有“石油工程專業”有分不開的關系。中國最早的石油專業是哪所學校創辦的?是北京石油學院、還是大連石油工業學校(遼寧石油化工學院)?

    有資料顯示,中國最早的石油專業誕生于重慶大學,是李四光在1944~1946年在重慶大學任教期間設立的。

    對于李四光,不管你是不是從事石油行業的,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李四光于1913年赴英國留學,在1920年,接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聘書回國。

    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東部一大波油田發現之前,李四光提出了中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決策。隨后,大慶、勝利、華北、大港、江漢等油田,密集誕生。

    顯然,李四光選擇石油,看重的并不是油田的效益和待遇,而是為了找油田。當初有石油工程這個專業,并不是因為就業率高,而是為了找油田。

    富二代為何入行石油?

    中國煉油第一人:金開英

    如果說石油就是用來煉制煤油、蠟燭或者護膚霜,可能貴單位連給你繳五險一金的錢都拿不出來。

    現在原油價格低,但是對石油煉化企業來說,那可是萬年一遇賺錢良機。不過在很多年前,煉化企業的效益可沒有這么好,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怎么煉油。

    1902年,在浙江湖州的南潯鎮,出生了一個著名的富二代——金開英。金開英的家人做的是蠶絲、古董之類奢侈品的生意,富甲一方。沒想到的是,金開英走的卻是石油這條“不歸路”。

    192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金開英赴美留學三年。這樣一位富二代“海龜”回國后竟發現,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于是在北京當起了化學老師。對工作現狀不太滿意,金開英再次赴美留學,學習化工。

    1940年,隨著玉門油田的開發,甘肅油礦局成立,金開英成為油礦局旗下煉廠的廠長,負責原油的煉制和油品生產。由于抗日戰爭的影響,煉油設備無法進口,煉廠不得不自行設計制造煉油爐。從一個資深富二代化身成石油人,那時候,金開英窮得連送女兒去讀書的路費學費都湊不夠。

    在石油界流行著這么一句話: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不僅僅在鉆井隊、采油隊如此,在煉化隊亦如此。甘肅油礦局煉油廠煉制的油品,不僅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巨大物質力量,還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在1945年金開英離開玉門時,中國第一座相對完備的工業化煉油廠已建成。

    1946年,金開英參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石油領導機構——中國石油公司(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隨后也成為了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在半個世紀之后,金開英也被海峽兩岸石油人稱為“中國煉油第一人”。

    富二代選擇石油,不是為了圖錢,而是為了圖理想!

    石油小康夢

    在石油行業,還有諸多這樣的石油人。他們之所以入行石油,并不是因為干石油工資高,而是因為希望在石油領域有所作為。

    這些人本可以像楊振寧一樣 ,遠赴重洋,深造之后留在他鄉,住洋房、開大奔。但他們卻主動選擇去沒有油田、沒有設備、前途未知的地方打拼,不僅成就了自己的“石油小康夢”,還成就了一代人的“石油小康夢”。

    對這么大神級的石油人來說,前途尚且險阻重重,更何況一般石油人呢?比起油田都找不到的窘境,你現在的情況還沒有那么糟糕。當今時代,石油業所需要的不再只是“高油價”。對石油的未來,你也無需過度擔憂,因為這是每一個時代都會面臨的難題。對石油的未來進行新的探索,是邁不過去的坎。

    來源:石油人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