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如以往無數個正月一樣,千百萬的勞務工“候鳥”又將收拾行囊,開始“南下”的務工之旅。在船市高峰期,造船業是不少勞務工從業的首選,而且每年春節過后,船企還會為按時返崗的勞務工提供一系列返崗有禮送、路費補貼、接站等福利。如今,受船市持續低迷、企業訂單不足等因素影響,不少船企勞務工南下打工的意愿減弱,開始返鄉置業。從船企節后復工情況來看,勞務工返崗的積極性正在減退,返崗人數也在不斷減少。
勞務工作為船企生產一線的主力軍,能否在春節后按時、有序返崗,關系著船企生產計劃能否順利推進。受船市整體形勢影響,今年春節后,不少船企延遲了復工時間,直到正月十二才完全開工,這在造船業中實屬首次。而且,受年排產計劃、物量不足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用工人數也較去年縮減。同時,許多船企不再催促外包隊員工早日返崗,均不同程度地推遲了節后開工時間。在地方民營船企中,元宵節過后,一些船企的勞務工返崗率約為六成。
開工普遍延遲
勞務工返崗率下降
“可以肯定的是,企業勞務工規模沒有去年大。”泰州一家船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受“接單難”“交船難”等因素影響,今年船企復工延遲,正月十二才開始全面復工,與前幾年相比,節后開工時間推遲1周多,且勞務工返崗情況仍不理想。
記者從江蘇南通、泰州、揚州的幾家船企了解到,船市衰退后,不少船企根據手持訂單情況,均放緩了生產節奏。今年春節期間,近八成船企延長了春節休假時間,有些船企休假時間長達20多天,有些企業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才正式開工。截至正月十五,大多數船企的勞務工返崗率約為50%,骨干船企勞務工的返崗率可達60%。從返崗人員來看,本工、外協勞務工的人數均下降,熟練工和新手各半。這主要由以下因素導致:一方面,大多數船企手持訂單不足,生產任務不飽和,加上自去年以來不少船企對本工隊伍開始“瘦身裁員”,原先外協的一些工程已納入本工作業范疇,減少了勞務工的工程項目,勞務工用人需求隨之減少;另一方面,受“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等相關政策影響,一些邊遠地區勞務工不再舍近求遠異地打工,而開始在家務工。
同時,與去年相比,勞務工返崗人員還呈現出熟練工下降的趨勢。以往,熟練工及高技能人員都是各船企勞務公司爭相高價搶挖的對象。但是,從今年勞務工返崗情況來看,熟練工、老師傅們重返舊崗的積極性正在減退。受工價成本等因素影響,熟練工的工資隨著經驗和技能的積累每年水漲船高,這對外包隊而言,在當前市場形勢下無疑增加了用人成本,因此,許多外包隊承包人每年都會淘汰一批熟練工,以低價招募新手作為補充。不過,也有部分熟練工因企業開工不足、工時物量減少而另謀出路。對此,一些船企在節后就“約法三章”,提前規劃人員需求,根據工時物量安排好開工時間,合理有序地復工,吸引了一批熟練工、技術能手按時返崗作業,從而避免開工前勞務工隨意哄抬工價現象的出現。
針對當前勞務工返崗中出現的新問題,船企也開始考慮將外包工納入自己的本工班組,由公司統一管理,這樣不僅可以確保工人的技能水平不斷提高,還可以確保船舶的建造質量。同時,隨著船企對勞務工的用工管理更加人性化,用工制度更加規范化,有實力、有訂單的船企也吸引了一批熟練勞務工骨干。
用工需求減少
上“船”從業意愿減弱
船市依舊低迷,新船訂單鳳毛麟角,隨著船企手持訂單減少,一些船企今年的排產計劃只到年中,新開工項目寥寥無幾,去年已經完工的船舶也遲遲無法交付。
揚州一家船企的負責人稱,2016年,該公司只有2艘新船開工,加上船東遲遲不肯接收之前已經完工的2艘新船,且不停地提整改意見,從而影響交付,一些勞務工見此情況,未到年末就提前返鄉,進一步打擊了其他勞務工節后返崗的熱情。同時,工作危險程度高、技術要求高的大合攏裝焊工數量以及一些按量計價的工種受物量不足也開始影響勞務工的返崗熱情。此外,船舶主體工種的熟練技工也面臨“斷檔”,主要反映在緊缺技術工種和具健康危害的工種,如電焊工、氣刨工、打磨工以及油漆工。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勞務工人數比船市高峰期減少了至少一半。而且,隨著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一些企業自去年開始“裁員瘦身”,編外的勞務工比例進一步縮減。
勞務工節后返崗人員的減少,除了受改行、棄“船”從“商”、返鄉置業等因素影響外,與持續低迷的航運及造船市場帶來的負面效應密切相關。一家船企的負責人表示,如果船價持續低位運行,成本壓力增大,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形勢的惡化將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方面,一旦船企接不到訂單,無船可造,對勞務工的需求量也將隨之減少。不僅編外的勞務工面臨失業危機,編內的員工也可能面臨被裁員的風險;另一方面,造船業持續低迷,船企效益較高峰期明顯下滑,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等特點影響,大學生及新生代勞務工入“船”從業的意愿減弱,高級船舶專業人才及熟練技工“兩頭空缺”,在市場需求疲弱的情況下,船企用工模式面臨新挑戰。
對此,業內相關人士分析指出,勞務工返崗率低,用工人數減少是船市“寒冬”期用工需求量縮減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和優勢重構攻堅期,全行業不僅面臨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等問題,而且還處于核心人才不足以及“工匠級”產業工人嚴重匱乏等困境。在當前的低船價時代,船企勞務用工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大大擠壓了船企的利潤空間。因此,當前,船企要適時調整用工方式,結合造船產量下降的實際,調整勞務工隊伍結構,精簡用工人數,加強用工管理,提高勞務工技能水平,實現從“數量為王”向“質量取勝”的轉變,著手打造穩定、精干、高效的用工隊伍,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勞務大軍,這對廣大船企而言意義深遠。
來源:中國船舶報 記者 吳秀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