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校園內的譚禮庭屋,1925年由譚禮庭捐資修建。王月華攝
20世紀20年代的珠江,“南和”、“北合”、“東成”、“西就”曾從這里揚帆出海。(圖/fotoe)
前一陣,社交網絡總裁扎克伯格捐出99%的股份,在國內引起好一陣輿論波瀾。然而,你知道嗎,在七八十年前的廣州,也發生過這么一次巨富“裸捐”的事。廣州近代造船業的先驅之一、能源巨賈譚禮庭就曾把9艘汽輪、一座碼頭、數十間商鋪以及家里的豪宅全部捐給了嶺南大學,并留下了“子孫賢,當不在乎遺產;子孫不肖,則遺產徒供揮霍,愛之適害之耳”的精彩言論。
老父發明腳踏船
大江南北火一把
腳踏車是大家相當熟悉的出行工具,雖然它在城市里一度式微,但共享單車的流行,再次點燃了人們對它的熱情。然而,你熟悉“腳踏車”,卻未必聽說過“腳踏船”吧?說起來,100多年前,這一由廣東人發明的新事物還在大江南北火了一把呢。
廣州到新會 帆船走三天
所謂“腳踏船”,顧名思義,就是用腳丫子踩動推進器,來提供動力的船舶。
你看到這兒,或許會從鼻子里“哼”一聲,這有什么稀奇?的確,從今人的眼光來看,它仍然是由人,而不是由機器提供動力,實在落后得不行;但回到其發明者譚毓秀生活的19世紀晚期,雖然廣州已開通了來往香山(今中山)、佛山、順德、鶴山,乃至清遠、梧州等地的定期航線,但航線上唱主角的只有木帆船。木帆船的航行得看風的臉色,逆風逆水航行時,則必須依靠纖夫了。靠著纖夫頂風冒雨挪步子,船能快到哪兒去?那時,從廣州去新會,居然要走上整整3天,趕路的人急得滿腦子火星亂蹦也沒用。回到歷史情境中來看待“腳踏船”的發明,你就不得不感慨,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創新!
腳踏船熱潮 席卷上海漢口
據史載,譚毓秀是新會人。在發明“腳踏船”之前,他到底以何為生,我在史料上沒查到,所以不敢妄加猜測。不過,與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溫子紹、薛廣森一樣,他也是一個頭腦相當靈敏的有心人。在鄉下的時候,他時常看到農民腳踏水車、取水灌溉的景象。看多了,他腦中突然靈光一閃,水車可以用腳踏,船為什么不可以呢?他帶著這道靈光,與廣州永興街一個鐵匠鋪的老板琢磨了一陣子,研制出了可裝在船舶尾部的腳踏車;接著,他又與梁合船廠合作研發,終于在1881年造出了第一艘“腳踏船”,為求好意頭,特意取名“福安車渡”。
經營內河航運 獲利頗豐
“腳踏船”問世不久,就在兩廣火了起來,因為它遠比帆船快,再說船夫只需坐在艙內動動腳,比頂風冒雨的纖夫舒服不少。用1890年拱北海關報告上的話來說,“粵渡內河各口,車渡(腳踏船)紛然,直至廣西梧州,所在多有”。接著,上海、漢口等大城市的航商也紛紛前來取經,“腳踏船”的熱潮蔓延到了大江南北。
精明的譚毓秀趁著這股熱潮,開始經營由廣州-珠三角各地的內河航運,獲利頗豐。不過,你可別覺得那靈光一閃全是出于運氣。如果不是一直把心思意念集中在重要的問題上,就絕不會有這樣的靈光。比如,像我腦中靈光一閃,多半就是想著周末去哪撮一頓,跟發明創造一毛錢的關系都沒有。
兒子家當全捐 自言“來去空空”
100多年前的廣州人與今人一樣,生活里充斥著一波波的變化。沒準,當年那些先人也曾像我們一樣睜大了眼睛,唱一曲“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投資80萬銀圓建船塢
拿譚毓秀來說吧,他發明“腳踏船”還沒過去多少個年頭,以蒸汽為動力的小火輪就在珠江上唱起了主角,接著,花尾渡又成了珠江的顏值擔當;還要靠人踩的“腳踏船”頓成明日黃花。
對譚毓秀這樣“在商言商”的人來說,轉型是順理成章之事。可他轉型后,就只能租用別人家的小火輪,來拖動駁船,因此常被人“卡脖子”。恰巧,譚毓秀的兒子譚禮庭在父親的支持下,在貿易業大展拳腳。兒子買的貨,就用老爹的船運,肥水不流外人田。父子倆一合計,就決定建船塢,徹底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要知道,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艘萬噸巨輪直到1963年才問世呢,而在20世紀初,制造千噸巨輪,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經過反復考察,譚氏父子在白鵝潭西南方的芳村對面,土名大黃滘的村里一口氣租、購了近30公頃土地,投資80萬銀圓開建船塢,取名“廣南船塢”,這一筆錢,幾乎相當于當時廣東官方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東成西就”揚帆出海
1914年夏,廣南船塢開工,1915年底便都建成了。一年半的時間不長,但譚氏父子在其間經歷的種種曲折卻足夠讓人說得“嘴兒疼”:工地一打樁,村民怕驚醒了祖墳里的先人,鬧了好一陣;好不容易安撫下來,洋商又盼其夭折,一寸鐵皮都不賣給他們。情勢所迫,他們決定延續“廣船”的優良傳統,以防水木料和市面上能買到的鉛水鐵代替鐵板,裝造船體。你還別說,后來這樣造出來的千噸巨輪,質量不比洋船差呢。據學界研究,近代以來廣州的造船業的確落在了上海、天津的后面,而廣南船塢的異軍突起,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廣州近代造船業的空白。
據記載,從1915年到1917年,廣南船塢一共造出了4艘千噸級航海輪船,名氣都取得很有意思,叫作“南和”、“北合”、“東成”、“西就”,排在一起,特有氣派。這“東”、“西”、“南”、“北”四兄弟遠航大江南北,就把“廣南船塢”的名聲也傳揚了出去。
稱人生“來去空空”
譚氏父子在造船、貿易、航運諸業均有斬獲,后來譚禮庭還在韶關開辦煤礦,獲利更多。抗戰爆發后,譚家的生意大受摧殘,但戰后一盤點,除了城內一座大豪宅之外,還有汽輪9艘、鋪屋數十間、碼頭一座等。這么多錢,一般人肯定想著要惠及子孫,譚禮庭卻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把全部家當都捐給了嶺南大學。前一陣,扎克伯格捐出99%的股份,在國際上引起了好一陣熱議。其實,扎克伯格做的事,廣州城里七八十年前就有人這么干過了。
1946年, 時任嶺大校長李應林曾寫過一篇《譚禮庭先生獻產興學記》。文中寫道:“譚先生曾云:‘子孫賢,當不在乎遺產;子孫不肖,則遺產徒供揮霍,愛之適害之耳。人生空手而來,其歿也,空手而去,是區區身外物也,何足戀惜?天假吾人以智力運用社會財富,吾人自應以之為社會謀幸福,何必垂蔭兒孫始為樂也?”
這段話雖是文言文,卻一點也不難懂,而且真值得今天的有錢人一讀再讀呢。
采寫/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