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傳說中#工信部部長看了3天的報告#,說了哪些與船舶工業相關的內容?

    在今天(11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工信部新聞記者會上,有記者就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產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的報告進行了提問。

    《中國制造2025:產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說了啥




    《中國制造2025:產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包括:概要、中國為何思變、《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中國制造2025》規劃、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手段、對內與對外投資、《中國制造2025》對于歐洲企業的影響、《中國制造2025》的影響、建議及附錄部分。

    該報告質疑《中國制造2025》的諸多政策手段與市場化改革背道而馳,或違反了中國對WTO的承諾。

    苗圩稱,這份報告中文部分有58頁,自己看了3天。

    苗圩回答質疑

    記者:

    近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產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的報告,認為提出的相關政策與市場化改革背道而馳。請問,您對此有何評價?

    苗圩:

    總的感覺,報告當中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對做好今后的工作還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這個報告當中也有一些觀點、有一些說法存在對“中國制造2025”的誤讀。

    第一,在“中國制造2025”文件的制定和近兩年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

    ……

    第二,報告對“中國制造2025”相關發展的指標,提出了一些質疑,比如設定了國內品牌市場占有率等指標。我要說明一下,我們在文件制定過程中并沒有刻意追求這一指標。當然在文件發布以后,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發布了一個綠皮書,中國歐盟商會的報道當中所引用的絕大部分都是綠皮書上所發布的指標。但是,在綠皮書發布的時候,他們已經聲明,這個指標是預測性的,不是強制性的,沒有約束的作用,更不是政府的行為。

    第三,“中國制造2025”及其相關的政策措施,是適用于所有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包括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

    我們制定這個政策并不是說要限制外資企業,我們對內外資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而且技術轉讓、掌握這個技術是指包括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也包括在境外母公司所設立的研發中心,只要有這個技術就可以,我們并沒有說一定要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一定要把這個技術強制地轉讓到中國來。

    各位也知道,政府對國有企業還沒有這種強制力,更何談對外資企業要強制轉讓技術呢?……

    我再重申一下,在整個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當中,外資企業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分享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要加強國際雙邊、多邊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報告中有部分涉及到船舶工業的表述:

    在 “中國為何思變”一節中提到,“在2015年,中國生產了全世界41%的船舶”。同時提出,中國要維持其在全球制造業20%的份額,爬出施振榮所提出的“微笑曲線”的低谷,大量變革是必須的。

    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一節中,介紹了《中國制造2025》重點支持的十大領域,包括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在“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政策手段”一節中,報告提出在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道路上,中央政府將重點采取十種政策手段。其中包括政府支持的投資基金,而先進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注:中集海工獲得了支持)

    在“國有企業:兼并與政治化”一小節中,報告提及“由于2015-2016年間完成的一系列兼并,在核能、鐵路、船舶、材料與糧食等行業,崛起了幾個‘超級國企’”。(注:根據附錄內容,這里“船舶”行業的兼并應指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合并成立中遠海運集團)

    報告中比較尖銳的觀點:

    《中國制造2025》并不算中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和管理的創新之舉

    外資企業以強制性技術轉移換取市場準入

    外資企業面臨市場準入與政府采購的限制

    中央或地方政府會對其偏向的企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如國有銀行可提供非商業條件貸款,或地方政府決定不強制執行環保標準

    政治性干預在《中國制造2025》涉及的行業可能會增加

    與《中國制造2025》關聯小的領域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面臨新的限制

    《中國制造2025》是否意味著新興產業也會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并對于工業機器人行業已經構成問題

    中國歐盟商會:

    由51家在華經營的歐洲企業于2000年成立。會員總數如今已超過1600家,在中國九個城市設有七個地方分會。

    來源:《中國船舶報》兩會前方報道團隊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