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煤鋼債轉股加速落地 有色、船舶等過剩產能行業正探路

    中鋼、太鋼、馬鋼、安鋼、酒鋼、同煤集團、陽煤、陜西焦煤……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尤其是進入2017年以來,在以鋼鐵、煤炭行業為代表的過剩產能行業,一批以降低企業杠桿、化解債務風險為主要目的的債轉股方案密集落地。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建設銀行(以下稱“建行”)是本輪債轉股較早的實踐者,也是截至目前簽訂債轉股協議較多的銀行之一。3月16日,中國建設銀行債轉股項目組負責人、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張明合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市場化是本輪債轉股的根本特點。

    據張明合介紹,銀行和企業之間是一個“相互尋找”的過程。從已經債轉股的案例來看,既有企業主動找到銀行的情況,也有銀行主動接觸企業的情況。而在這一過程中,相關主管部門給對銀行的債轉股數量并沒有攤派硬性指標。具體到債轉股方案本身,從轉股額度、債權股權的價格到退出機制等,每一家企業的方案都不一樣,原因在于企業的訴求、具體狀況不一樣,需要雙方協商和制定。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經落地的債轉股項目總額已經超過3000億元,債轉股企業則集中在過剩產能行業。2017年,還將會有多少債轉股項目出現?

    建行債轉股項目組負責人、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張明合告訴經濟觀察報,這個數目并不好估量。不過,這樣的債轉股已經、還將繼續在鋼鐵、煤炭、有色、造船、化工、建材等過剩產能行業展開。

    武鋼240億債轉股

    2016年6月27日,寶鋼集團、武鋼集團宣布重組。一個多月之后,也就是同年8月18日,一單涉及240億元的債轉股協議由武鋼與中國建設銀行簽訂。根據這一協議,未來將通過分階段設立兩只總規模240億元的轉型發展基金。

    2016年10月11日,中國建設銀行宣布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共同設立的武漢武鋼轉型發展基金(合伙制)出資到位,基金規模120億元。

    來自東吳證券的資料顯示,武鋼的債轉股在操作模式上,采用的是“銀行子公司設立基金”的模式。實施主體由三方參加:債權銀行、企業和第三方執行機構。武鋼債轉股第三方執行機構為建銀國際子公司。實施步驟大致則為:第一步,成立GP(一般合伙人)/LP(有限合伙人);第二步,用基金募集的錢償還銀行貸款;第三步,按照定價,基金將償還貸款的錢轉換成公司股票(類似定增);第四步,基金成為公司股東,成為主動管理者;第五步,基金退出。

    武鋼集團的LP資金來源于建行理財資金。在預期收益率上,債轉股基金的LP預期收益率為5%,銀行強調不承諾剛性兌付,期限為5 年,如果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分紅較好、價值創造較高,投資者可以退出也可以不退出。

    債轉股協議中,涉及到一項關鍵性內容是債權和股權的定價。在債權定價上,由于武鋼是正常貸款(非問題貸款),最終按照1:1債股比例定價,也就是建行主導的基金以1:1的企業賬面價值承接債務。

    2016年9月末,寶鋼與武鋼公布合并方案:武鋼股份的現金選擇權為2.58元/股,武鋼股份停牌價為3.17 元/股,市凈率為1.1倍,轉股價最終確定在了3元左右的這個區間范圍內。

    東吳證券的資料顯示,在股權定價上,通過結合上市公司的市價,形成合理的估值區間后,雙方進行談判確定交易價格。武鋼債轉股的價格正是雙方協商談判達到的價格,這其中政府并未參與。

    中國建設銀行債轉股項目組負責人、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張明合告訴經濟觀察報,武鋼第一期到位的資金主要用于承接武鋼現有的一些債務,從而改善武鋼的經營管理狀況,第二期資金目前則正在落實中。

    武鋼股份2016年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武鋼股份的流動負債中,短期借款約為275億元,非流動負債中,長期借款約為20億元。另根據銀行方面透露,整個武鋼集團的“有息負債”規模達到900多億元。

    事實上,在和建行達成債轉股協議之前,武鋼也找過其他銀行。但在張明合看來,基于建行債轉股方案的市場化程度以及效率等方面考慮,武鋼最終鎖定了與建行的合作。

    張明合所在的建行債轉股項目組成立于2016年年初,建行也是在那時候開始了債轉股工作的研究,是同業當中是較早的探索者。武鋼之后,僅在鋼鐵行業,建設銀行先后和馬鋼、安鋼、南京鋼鐵、酒鋼等國內主流鋼鐵企業簽訂了債轉股協議。鋼鐵行業之外,煤炭、有色金屬行業的企業,如淮南礦業、淮北礦業、平煤神馬、河南能源集團、廣晟集團、陜西有色、金川集團等也先后與建行簽訂了債轉股協議。

    截止目前,建設銀行拿下的有據可查的債轉股項目總額接近3000億元。張明合透露,眼下的債轉股企業還屬于試點。未來,已經簽訂債轉股協議的省份,不排除還會有其他的債轉股案例。

    建行之外,中國工商銀行也是進行債轉股較多的銀行,債轉股的企業涉及山東黃金集團、冀東集團、太鋼集團、同煤集團、陽煤集團、越秀集團等。

    政策支持

    以目前債轉股案例出現最多的鋼鐵行業為例,今年債轉股會達到多少家企業?中國鋼鐵行業協會副會長屈秀麗向經濟觀察報表示,能轉多少并沒有具體的數字,這個數字不是“計劃”出來的,也無法預估。作為行業協會這樣的組織,只能盡組織協調的工作,轉不轉,怎么轉,卻需要企業與銀行的溝通。

    此前一周,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牽頭,會同銀行代表與若干鋼鐵企業在江西南昌召開了一次專門針對2017年去杠桿工作的會議。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劉振江表示:“做好去杠桿工作一定要先學好文件。吃透精神,掌握政策,從中找出本企業的切入點。這些文件內容很多,要下功夫學懂,會用,誰肯下功夫,誰就能受益。”

    2016年10月10日,也就是在武鋼債轉股項目首批資金到位前夕,被視為去杠桿綱領性文件的 54號文——《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正式出臺,文件明確了降杠桿的總體思路,指出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其中也包括探索市場化銀行債轉股等方式。54 號文附件部分,還對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提出了指導意見。

    2016年12月1日,中國銀監會、發改委與工信部又聯合發布了專門針對鋼鐵、煤炭兩大過剩產能行業的“脫困文件”——《關于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問題的若干意見》(即51號文),這一文件明確提出支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多類型實施機構對鋼鐵、煤炭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與此同時,“去杠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發改委牽頭在2016年10月底成立,以對“去杠桿”進行綜合協調,完善配套政策,制定“一企一策”個性方案,統籌推進。

    中國建設銀行債轉股項目組負責人、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張明合告訴經濟觀察報,銀行債轉股的對象,要嚴格按照上述文件中的規定來甄選。在符合這一標準的前提下,銀企雙方再接觸與展開談判。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劉振江在前述會議中則表示,盡管相關文件對“去杠桿”的總體要求、政策原則、主要途徑、實施方式都作了明確規定。但對企業來說,靠“等”似乎“等”不來降杠桿的好事。與此同時,債轉股也只是企業處理債務、降低杠桿的一種手段。除了債轉股之外,向銀行申請核銷呆壞賬、通過發債、應收賬款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進行融資、進行資產證券化和資本運作、出售資產和破產清算等都是可用的辦法。

    在研究制定債務重組方案上,中鋼集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根據中鋼協透露,中鋼集團通過對650 億債務進行債務重組、債轉股,共減免利息負擔130億元左右。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12月9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等六家銀行與中鋼集團正式簽署《中國中鋼集團公司及下屬公司與金融債權人債務重組框架協議》。整體重組方案包括債務重組方案和業務重組方案兩部分。債務重組方案采取“留債+可轉債+有條件債轉股”的模式,分兩階段實施。在第一階段的安排中,對本息總額600多億元的債權進行整體重組,分為留債和可轉債兩部分,其中可轉債部分由中鋼集團成立新的控股平臺向金融債權人發行,可置換金融機構債權人非留債部分對應的債權,使中鋼債務得以緩解。

    中鋼集團債轉股方案中指出,經審計,金融機構的債務規模在600億元左右,其中留債規模近300億元,轉股規模近300億元。具體到各家銀行而言,留債和轉股比例各不同。第二階段,在相關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可轉債持有人逐步行使轉股權。

    從債轉股到股權投資

    盡管從目前債轉股的案例來看,多數債轉股企業具有國有企業的身份,但在張明合看來,這是因為在其所屬行業中,國有企業的杠桿率相對較高。事實上,此輪債轉股也不乏民營企業的身影,銀行也并不會將民營企業排斥在外。

    張明合介紹,在鋼鐵行業中即有一例:年前,中國建設銀行與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債轉股協議,后者是復星集團旗下的一家民營企業。

    張明合將此輪債轉股比喻為“談戀愛”,這是一個相互尋找的過程。從已經債轉股的案例來看,有的是企業主動找到銀行,有的則是銀行主動接觸企業。盡管政府、行業協會可以向銀行推薦債轉股的企業,但最終的決策只屬于銀行和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相關主管部門沒有給銀行的債轉股數量攤派硬性指標。

    具體到債轉股方案本身,從轉股額度、債權股權的價格到退出機制等,每一家企業都不一樣,原因在于企業的訴求、具體情況不一樣,需要銀企雙方去協商。張明合介紹說,這也正是和上一輪政策性債轉股的主要區別:看誰做決策,誰最后來拍板。

    寶鋼研究院一位人士則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說,以鋼鐵行業為例,市場化債轉股的案例開始增多,能夠反映的心態和形勢是:鋼鐵企業方面盈利開始好轉,銀行方面則短期難以找到更好的方式解決一些問題,這種情況下,銀行找到實力或者能力比較過硬的鋼廠進行債轉股,實則一拍兩合。對于眼下的鋼鐵企業而言,雖然形勢向好,已經實現盈利,但是信心依然不足,在政府出臺了債轉股以及降杠桿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之下,自然愿意抓住這個機會。

    張明合表示,債轉股最終要落到股權投資上。股權投資相對于債權,收益可能會更高,風險也更高,如果甄選的債轉股對象不好,債轉股需要的資金也很難募集到位。因此,銀行對于企業的選擇,將會是那些在政策文件要求范圍內,未來具有前景、但暫時遇到困難的優質企業。與此同時,從債權人變身為大股東,意味著要參與企業重大經營決策,這樣的轉變對銀行而言,承擔的責任角色不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

    張明合透露,目前,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去杠桿的壓力比較大,遇到的困難比較多,類似這樣的行業還包括有色金屬行業、造船業、化工行業,建材行業,債轉股的需求也很迫切,在這些領域,銀行機構也在和企業進行相互的接觸。

    來源: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紫宸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