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剛一落地,其中有關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描述便引起了船舶界人士的關注。在全球船市持續低迷、銀行普遍收縮船舶業信貸規模的背景下,積極推進船舶、海洋工程裝備企業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關系,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船舶工業深度轉型升級發展,已成為“十三五”時期,造船界、金融界間的共識。因為只有抱團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金融界人士表示,目前,全球造船市場、航運市場在低谷中深度調整,廣大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金融工具的引導作用,利用好船舶信貸的杠桿作用,積極擴大船舶金融類創新業務的品種,不斷加大對高端船型和骨干船企的融資支持力度,助推國內船企在高端船型訂單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進一步增強船企的國際競爭力。不少船企負責人也表示,“十三五”時期,金融機構可以用綜合化手段滿足船舶去杠桿、降成本需求,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看數據 逆周期的支持力度真不小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國進出口銀行船舶融資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戰略機遇期,更是進出口銀行逆周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關鍵時刻。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進出口銀行將幫助船舶制造業“調結構、促轉型”,扶持優強企業,助推我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并在此基礎上,幫助航運企業“降成本、增活力”,采取針對性舉措,“逆周期”操作,通過幫助船企爭取實實在在的訂單,引導和支持船舶制造與航運企業逐步走出困境。
進出口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十三五”以來,已累計發放船舶貸款本外幣合計近600億元,支持國內船舶及海工裝備制造及出口183艘(座),支持的船舶出口商務合同金額約占同期我國船舶出口合同金額的30%。同時,開立船舶類保函超過6億美元,支持船舶52艘。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十三五’時期,其應該在企業遭遇不確定、管理不到的風險時,進行經濟補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就是從制造企業以及裝備使用方的需求出發,通過一定的優惠政策,幫助高技術船舶、海工及關鍵配套等裝備生產企業解決首臺(套)裝備使用中的補償問題,加快船企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太平洋(601099)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國富說。
但人們也應看到,在世界經濟整體疲軟的態勢下,全球造船業依舊困境重重,海運貿易也大受影響。一方面是海運量大幅下滑,運力過剩,航運企業遭遇經營困局,不少國際大型航運企業甚至面臨破產或已破產,由此發生的連鎖反應是棄船現象屢見不鮮,造船企業的資金鏈愈發緊張。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行長李若谷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造船企業取得貸款比較困難,銀行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市場環境不好,銀行也擔心壞賬和不良貸款,所以,很難全力支持船企。因此,希望國家在監管政策方面能夠更為靈活,并出臺政策支持政策性銀行繼續以低息政策性貸款的形式支持船舶工業發展。”看差別 理性投資高端產品是主流 在去年中國進出口銀行舉辦的第三屆國際船舶融資論壇上,中國船舶(600150)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孫云飛曾建議,在全球造船新增需求乏力,廣大船企不斷“去產能、縮產能、轉產能”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完善差別化信貸政策,支持優質船企發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加強協作,共同推進船舶工業產能優化升級。
面對“差別化信貸”,不少金融機構采取合理的“區別對待”授信原則,在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等的意見基礎上制定了《骨干船廠名錄》和《重點船型名錄》,并保持動態調整,對符合要求的船企給予重點支持。其中,進出口銀行將部分國有骨干船廠納入戰略客戶管理,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加大對民營骨干船廠的支持力度,扶持優質民營骨干船廠做大做強。此外,該行信貸政策還向高技術、高附加值和綠色環保等船型和高端海工裝備傾斜,引導船企調整產品結構。李若谷說:“政策性銀行會繼續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一如既往地支持超大型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lng)船,液化石油氣(LPG)船、高端漁船等高技術船舶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綠色環保船型會逐漸替代老舊船舶,屆時市場上將有新需求被釋放出來。特別是在大型郵輪領域,中國船企正在積極推進本土郵輪設計建造。應該說,在這些市場還是有希望的,但一定不能過度發展,一旦過剩,就會有問題。”
因此,堅決不介入落后的過剩產能,明確反對有投機嫌疑的項目,是不少金融機構堅守的最重要原則。要想真正引導船舶工業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化解我國船舶工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的矛盾,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集中度,就只能扶持和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船企,將信貸業務集中于高端船型,同時通過提供具有競爭力的信貸條件,幫助國內船企在高端船型首制訂單上取得突破。看需求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平衡 “金融業一直在努力服務實體經濟,但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仍面臨較多困難,這既有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也與企業定位、產品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有關。”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認為,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創新必須圍繞著社會的真實需求來進行。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而自我循環,要避免金融資產的過度膨脹和過度虛擬化。
面對船舶工業智能制造、“互聯網+”等新方向,以及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攻關于研發和科技創造新思路,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將由船舶制造業向上游研發及智能制造延伸,著重支持船舶制造業補短板、促轉型。例如,“十三五”以來,有金融機構已完成了多個船舶制造研發項目的貸款審批及放款工作,其中一些項目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另有一些金融機構也將目光瞄向多個船舶、海工研發生產項目,加強對行業全產業鏈的支持。
在當前行業低迷階段,金融支持是企業能否生產正常、是否按期交船的重要保障,金融機構在盡力提供穩定資金支持企業發展的基礎上,應最大限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平衡。準確來說,就是依托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創新性金融服務模式,綜合多種信貸模式,積極滿足企業資金需求,繼而達到船企自身能力的再提升而非深依賴。
金融界人士表示,為了更好地讓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嘗試跨境融資也是目前金融機構可考慮的選擇。例如利用某銀行匯出匯款項下融資等貿易融資品種,通過與外資行合作,借助外資行境外低成本美元優勢,降低企業跨境采購成本,支持船舶制造企業從境外進口高新技術產品等。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機構可繼續利用產品、客戶和團隊方面的優勢,從客戶需求出發,創新性地構建各類產品組合,為企業的研發、建造、流動資金需求等各類業務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融資支持。經過多年發展,進出口銀行已經成為國內開辦船舶融資業務最大的銀行,并躋身全球主要船舶融資銀行之列。目前,該行可為重點船廠、骨干船型提供一攬子金融產品,利用出口賣信、出口買信、中間業務等組合優化金融產品結構,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需求問題,強化企業的“再造血”功能。當然,除了銀行,保險也具有資金融通的職能。企業可通過投資保險資金項目獲得一定的回報,來進行補償、賠償、兌現。按照保險的負債特性,大部分保險資金都投在了固定收益方面,比如購買企業債券、政府國債,進行基礎設施的債權投資計劃等,從而有力支持船舶行業發展。
來源:中國船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