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化宣布以9億美元收購了雪佛龍的南非資產。9億美元雖不如幾年前中石化70、80億美元的收購闊綽,但同過去比,中石化這次并購并非簡單的海外擴展,而是彰顯出了其海外并購的新趨勢。
今年3月下旬,同時有世界5大油氣公司的5條并購新聞見諸報端:
Eni收購科特迪瓦2個海上新區塊多數權益;
Total獲得伊朗40億美元石油項目50%股份;
BP大幅削減新西蘭煉油公司近一半股份;
埃克森美孚尋求出售其在意大利的一半加油站;
中石化9億美元收購雪佛龍公司在南非煉廠與加油站和博茨瓦納的加油站等。
尤其是最后一條,格外引人關注。2017年3月22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新聞辦宣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輪競標,與雪佛龍全球能源公司(下稱“雪佛龍”)達成銷售與購買協議,收購雪佛龍南非公司75%股權和相關權益(其余25%股權依據當地法律規定由當地信托及基金公司持有),以及雪佛龍博茨瓦納公司100%股權,總交易額約為9億美元。該交易已在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備案,并有待南非和博茨瓦納相關監管機構審批。
雪佛龍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能源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最大且最具競爭力的公司之一。此次收購包括煉油能力500萬噸/年的南非開普敦煉廠,日加工能力10萬桶石油,分布于南非和博茨瓦納的820多座加油站、220家便利店和油庫配送設施,以及位于南非德班的潤滑油廠。
收購完成后,中國石化將致力于幫助企業實現煉化設施和技術提升,滿足當地不斷增長的對油品質量和增量的需求,助力當地石油石化產業的升級發展。
中國石化高層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石化高度重視當地各利益相關方的關切,致力于與當地經濟和社會共同穩步發展。中國石化將最大程度地保證在南非和博茨瓦納被收購企業中當地員工的整體穩定性以及業務運行的完整性,鼓勵和引導現有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持續提供優質服務。同時,中國石化將與包括當地股東在內的各方合作伙伴精誠協作,延續現有的合作關系。中國石化將在收購完成后策劃和落實最佳的品牌過渡方案,在5到6年的合理過渡期內逐步完成油站的品牌更替,盡一切努力服務好消費者。
中石化的海外一體化
近年來,中國石化將“開放合作”確定為引領公司未來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積極發展海外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工程技術服務和國際貿易,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國際煉化項目發展迅速,全球化布局雛形顯現。過去5年里,中國石化在6個國家投資了煉油、倉儲和石化等下游項目,總投資超過60億美元。本次收購的資產縱跨價值鏈中的煉油、油品和非油銷售及潤滑油業務。這種資產分布與中國石化的已有業務有較高的契合度,深化了集團在海外市場的一體化戰略。
下一步,中國石化將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發展機遇,繼續擴大和深化與相關國家的互利合作,拓展合作領域,擴大合作規模,提高合作水平。
五六年前,中國石化在海外資源獲取上所做的每一次努力,都立志于做強上游。中國石化曾努力全方位地參與上游各類資源、全方位地與國際石油公司合作、全方位地介入較好的石油區塊。
如,2011年10~11月,僅僅兩個月時間,中國石化完成了三次海外收購:先是收購加拿大日光能源所有普通股股份,接著收購殼牌持有的喀麥隆派克唐石油公司80%股份,后是斥巨資收購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巴西公司的股份及對應的荷蘭服務公司30%的股權。2009年,中石化以72億美元成功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一度刷新中國企業海外油氣收購紀錄。2010年,中石化再接再厲,先是以46.5億美元收購美國康菲石油公司擁有的加拿大油砂開采商辛克魯德有限公司9.03%股權,后是以71億美元收購西班牙雷普索爾40%股份。
海外并購,對于中石化來說,是一場持久的戰斗。作為目前亞洲最大的煉油商,上游領域曾經是短板,產業鏈條失衡。過去幾年,中國石化通過海外并購之策逐步補齊上游短板,海外收購的步伐不斷加速,而收購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中石化海外并購新趨勢
與以往相比,這類并購出現新的趨勢。
20年前當中國政府提出“不僅要積極吸引外國企業到中國來投資辦廠,也要積極引導和組織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時,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已4年。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使得國內對石油的需求愈來愈多。為滿足國內需求,國家石油公司響應“走出去”戰略,開啟了對外投資的序幕。但彼時,全球石油市場基本上被歐美石油公司所壟斷,在這些巨頭的裹挾下,實力弱小的中國油企很難有大作為。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林伯強教授說:“資源越來越緊缺,這是毫無疑問的。中石化等油企在海外資源獲得上所做的每一次努力都是有益的。”
有油氣并購專家分析稱,與實力較強的國際油氣公司合作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大大增強中石化抗風險能力。例如南非和博茨瓦納在非洲國家中經濟發展穩定,石化產業擁有拓展潛力。南非的成品油需求近5年以接近5%的年平均增速上升,消費總量已達2700萬噸。出于審慎投資策略的需要,專家建議中石化加強與跨國石油公司、新興國家石油公司以及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意識到,要想成功“走出去”,僅憑雄厚的資本和優惠的收購要約遠遠不夠,還需在掌握運用當地法律法規、參與資本市場和品牌公關等方面勝人一籌。應該看到,中國資本仍處于“走出去”的戰略機遇期。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總量非常低,這與中國經濟、貿易地位和吸引外資規模遠遠不相稱。可以說,中國資本“走出去”的道路還很漫長,潛力無限。
更重要的是,在某些發達經濟體持續疲軟之際,西方企業對投資和市場的渴求不斷炮制各種不利于中國的言論,盡管如此,時代大趨勢下,他們已經無力抗拒主導產業資本重構、資源重組的市場力量。
近年來,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戰略目標也發生著重大變化。初期,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主要看中的是“資產”本身,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海外并購都是為了獲取石油等戰略性資源。而現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戰略目標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比如為了獲取核心技術、開拓海外市場等。
中國海外并購的重心越來越偏向發達和成熟的市場。以往,中國企業進行并購的熱門區域包括非洲、港臺及東南亞洲,而歐洲和北美正逐步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最為活躍的區域。
來源:石油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