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是地球上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上升和超強度盲目開采,礦產資源將逐漸耗竭。有鑒于此,有人將目光瞄向了浩渺宇宙中包括月球和各類小行星等在內的各種天體,并由此催生出了大批私人太空采礦公司;與此同時,也有人將目光投向了深海。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將于2019年啟動全球首個深海采礦作業,屆時,該公司將派遣多名遙控采礦機器人遠征到太平洋西南部的俾斯麥海海底,希望在此找到富饒的銅和黃金等礦物。如果該公司成功,很可能會引發一場深海“淘金熱”。
索爾瓦拉一期項目中的主切割機示意圖。
多家公司對海底資源虎視眈眈
分析師警告稱,人口增長和向低碳經濟轉型,給全球礦物供應帶來極大壓力。美國特拉華大學的薩利姆·阿里教授今年3月撰文指出,目前礦產資源的開發程度與人們未來的需求并不匹配。
耶魯大學工業經濟學家托馬斯·格雷德爾表示,人們一直在研究和發展在地表采礦的方法。現在,陸地資源已被過度開采,采礦業應該尋找和開發其他地方。
礦物供不應求促使越來越多的公司考慮在海底作業。據悉,銅、鎳、鈷等金屬在海底的貯藏非常豐富,而黃金和鉑金的數量相對較少。
鸚鵡螺礦業公司首席執行官邁克爾·約翰斯頓表示:“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海底的礦物資源比陸地上多,而現在,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到達海底一探究竟。”
目前,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已經批準了20多份海底探索和采礦合同,涵蓋數十萬平方英里海域。ISA是管理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的權威組織,主要職責包括:處理請求核準勘探工作計劃的申請、監督已核準勘探工作計劃的履行、監測和審查深海海底采礦活動趨勢和發展等。
ISA秘書長邁克爾·羅吉表示:“海底資源極為豐富,這些未開發資源品質很高,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海底礦物可以供人類使用數千年而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鸚鵡螺礦業公司表示,初期測試表明,在他們將于2019年開采的俾斯麥海遺址——所謂的索爾瓦拉一期(Solwara 1),銅儲量為陸地的10倍多,且品質更好。
機器人團隊成探海急先鋒
在索爾瓦拉一期項目中,鸚鵡螺礦業公司打算派遣采礦機器人尋找海底塊狀硫化物(SMS),這種沉積物位于構造板塊邊緣的海底熱液排氣孔附近,含有銅、金及其他有價值的金屬。
這些機器人約為一棟小房子大小,配備類似恐龍門齒、可以“咬碎”巖石的“牙齒”,能在接近零度和超過150個大氣壓下操作,最小的機器人體重達200噸。
這些機器人將三個一組,協同作戰。第一個機器人名為“輔助切割機”,其主要使命是為第二個機器人——主切割機開辟出一條坦途。主切割機配有寬寬的、功能強大的截割滾筒。
第三臺機器人是所謂的收集機,它緊隨前面兩臺機器人的步伐,通過內部的管道吸取海水、泥漿,并通過一個冒口系統,將這些物質遞送到海面的船只中。
在船上,海水被過濾,濾出的超過8微米的固體將返還到海底,留下的貨物被轉移到運輸船上并直接發送給客戶。
引發環保和經濟可行性爭議
海底采礦正慢慢從科幻變成現實,也引發了環保團體的抗議,他們認為,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證明海底采礦經濟可行。
澳大利亞深海采礦運動公司就在大力呼吁禁止此類活動。該公司的娜塔莉婭·勞瑞說:“海底采礦業要大踏步前進存在太多未知。我們已經毀壞了不少陸地,不能讓海洋遭受同樣的命運。”
勞瑞就生活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沿岸,她擔心,采礦機器人引起的海底沉積羽流會隨著海流移動,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環境專家也表示,這些羽流可能對濾食性動物有害,殺死很多位于食物鏈更低端的動物,導致其它動物產生連鎖反應,甚至對本地食物鏈頂端造成嚴重破壞。
鸚鵡螺礦業公司的約翰斯頓則表示,該公司目前正在認真地考慮沉積物羽流問題,而且他們的機器人能夠通過收集程序,盡量讓羽流變小。他說:“當我們在切削時,會打開抽吸功能把羽流吸進來,不讓它們四處亂飄。我們已經采取了最大努力將羽流的影響降至最低。我們確信,這些活動的影響,會明顯小于有些人的擔心。”
現在,鸚鵡螺礦業公司正在熱情滿滿地準備其“處女”航,很多人也在冷眼旁觀。如果該公司取得成功,很多人可能會一擁而上,掀起一股海底“淘金熱”。
來源: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