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修造船合作社,到地方集體所有制船廠,從與省造船公司合資船廠,到企業改制,再到先后在新加坡和臺灣上市……揚子江船業通過半個多世紀的苦心經營,如今集團年營業收入規模已超過300億元,已連續5年進入中國500強和全國經濟效益200佳企業方陣。2016年,揚子江手持造船訂單和新接造船訂單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名和第三位,造船完工產量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集團實現利潤總額35億元,占全國船舶制造企業利潤總額的四分之一強,經濟效益連續六年位居全國造船企業首位,成為是全國造船三大指標最領先和綜合實力最強的非國有船廠,也是全國經濟效益最好和稅收貢獻最大的船廠。
在揚子江船業董事長任元林看來,企業得以實現如今的成就,究其根源,在于一直矢志不渝走實業資本化的道路,而在新加坡和臺灣的兩次上市,則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海外上市 “傍”上資本市場“大老板”
對于揚子江船業來說,在新加坡和臺灣的先后上市成功,首先改善了企業在央企和國有船廠占主導優勢地位船舶行業的生存環境和條件。任元林告訴記者,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資本實力的競爭,央企和國有船廠的老板是國家和政府,資本來源充足,而作為民營企業的揚子江,若想做大做強就只能靠自己。而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企業經營業績好,同樣可以獲得充足的資本來源支撐企業的發展。因此,揚子江通過上市,找到了國際資本市場這個“大老板”,通過資本運作為企業的做大做強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
而除了資金方面的支持之外,上市對于企業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企業上市后管理更加科學規范,企業運作更加透明可信,社會地位和形象迅速提升,使國內外的巨頭航運公司敢于和愿意與企業打交道做生意。同時,企業通過上市也向國內外各大金融機構釋放出積極健康的信號,使他們樂于相信和支持企業發展。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就是當前揚子江船業的授信總額達到500多億元,而且是國內唯一免抵押擔保能夠融資的地方船廠。
此外,揚子江船業還積極利用上市平臺,大幅度引進國有特大型造船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團隊,加快人才隊伍培養,較好地解決了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人才需求和技術管理力量嚴重不足的“短腿”。近年來,揚子江船業已經利用上市公司機制在上海收購二家船舶專業設計公司,把企業的技術中心設在中國的造船中心上海,迅速提升了企業的自主設計開發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好解決了民營企業在迅速擴張過程中技術設計研發力量不足的突出問題。
精準投入 打造二次創業“核動力”
上市服務于主業,而主業的做強才能支撐起上市企業的漂亮業績。上市之后的揚子江船業并沒有裹足不前,相反,企業將募集的資金針對性地投入到人才引育、研發創新等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關鍵點上,以此實現主業的做大做強。
近年來,揚子江船業先后從國內外引進中高級技術管理人才100多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3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0人,高級工程師38人,同時從新加坡引進海工技術管理團隊30多人,使企業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設計人員從原來不足200人,迅速增加到500多人。在位于上海的企業技術研發中心,300多人的研發和設計隊伍,已形成較強的研發設計能力。與此同時,企業每年光投入項目研發和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的費用就超過3億元。
截至目前,揚子江船業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5項,先后有25個新產品被評為省高新技術產品。企業在國內率先成功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一代10000標箱集裝箱船,且一次性批量承接25艘10000標箱集裝箱船大單,打破韓國長期以來在超大型集裝箱船領域的壟斷格局,被列為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項目,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工信部和行業協會領導的高度肯定和各界好評。2016年,揚子江又成功一次批量承接6艘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船舶40萬噸礦砂船,同時在天然液化氣船、超大型集裝箱船、超大型散貨船和特種用途船舶設計建造方面取得突破,企業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占比達到70%以上,船舶檔次不斷提升,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國際船舶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多元發展 構建未來增量“新源泉”
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同時,揚子江開啟了多元化發展的新時代,這種“不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戰略思維,為化解船市長期低迷困局,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揚子江船業向下延伸船舶產業鏈,引進專業人才,建立管理團隊,投資發展船舶航運和租賃業務。同時積極開展BBHP船舶租賃業務,為企業增加造船訂單。目前企業已擁有13艘航運船舶,110多萬載重噸的遠洋運輸能力,航運船舶總資產超過12億元,不僅成為企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企業均衡造船生產任務起到很好的蓄水池作用。
而向上,揚子江則選擇了延伸造船供應鏈,發揮企業信用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借助集團大宗物資采購平臺,面向社會多元經營,大力發展金屬貿易物流業務。目前企業的物流貿易業務收入已占到集團總營業收入的20%左右,經營利潤也成為集團經濟效益的重要補充。
此外,揚子江還充分利用企業自有資金,積極涉足金融投資領域,成立金融投資公司,投資兩家小額貸款公司,參股三家銀行,以“風險可控為前提,提高收益為優先”,積極開展金融理財、股權投資、PE投資和參與資產重整重組等業務,成為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來源。
來源:江陰日報 記者 朱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