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深中跨江通道西人工島首個鋼圓筒順利振沉到位

    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7-5-3 09:45 編輯

    https://v.qq.com/x/page/x0398n0ot3l.html

    昨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西人工島首個鋼圓筒順利振沉到位,這標志著深中通道建設進入實質性的實體工程施工階段。


    此次振沉施工的是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首個鋼圓筒,一大早,一艘龐大的4000噸起重船將寫著“深中通道”的巨大鋼圓筒,穩穩吊至定位駁船側方預設位置,緊緊夾持筒身的十二錘聯動錘組系統準備就緒。隨著起重船與定位駁船施工人員的緊密配合、不斷糾偏校準,上午10時左右,錘組持續穩定地將鋼圓筒振沉到位。從正式振沉前的各項調整準備至完成施工,歷時約3小時。此次振沉施工的首個鋼圓筒高38.5米,相當于13層樓高;直徑28米,相當于1個國際標準籃球場的長度;重量637.43噸,相當于20架空載的波音737客機重量。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處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礬石水道和伶仃水道之間,水深13到15米,外海深水海況復雜,要將體量龐大的鋼圓筒精確振沉至預設位置,難度極大。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海濤認為,深中通道西人工島的地質水文條件比港珠澳大橋更復雜,給振沉、清淤、填砂等關鍵施工環節,帶來不少技術挑戰。

    據施工單位現場技術負責人徐波介紹,為保證鋼圓筒打設順利,在原有的“八錘聯動錘組”技術基礎上,選用12臺進口APE600型液壓振動錘聯動方案振沉鋼圓筒。

    同時項目采用“砂樁6號”DCM船——國內首艘自主研發的海上深層環保軟基處理船,對復雜地質進行預處理,使得振沉時水下地勢相對平穩,便于鋼圓筒平整精確地振沉至相應位置。

    作為深中通道主跨1666米的海上大橋和雙向八車道海下超寬沉管隧道之間的過渡轉換,西人工島島長625米,最寬處456米,呈菱形,就像海上的風箏,海域使用面積為25.3萬平方米,其中海面以上島體面積達13.7萬平方米,相當于19個國際標準足球場。如何在地質復雜的浩瀚海域中“創造”出如此大體量的陸域,答案是,大體量鋼圓筒“快速成島”。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放解釋,“其實就是用鋼圓筒圍閉成島所需的海域范圍,多個鋼圓筒通過副格緊密相連構成西人工島堅實的島壁,就像用工筆描出西人工島的輪廓,然后再進行抽水、填砂等陸域成形工序。”為勾勒出“海上風箏”,西人工島項目需制作、運輸、振沉57個直徑28米、筒高在35.5米至39.5米之間、最大重量近700噸的超級鋼圓筒。與傳統成島工藝不同,以鋼圓筒的方式在深海形成人工島,是一種全新的工藝,此前國內在港珠澳大橋首次使用。

    大體量鋼圓筒“快速成島”工藝對海洋生態影響較小、成島速度快、更適合外海深水條件。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宋神友表示,“西人工島位于外海深水區域,鋼圓筒結構能滿足復雜施工環境的要求,最重要是相比傳統工藝成島時間,要快半年左右。”

    據悉,今年底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工程和主體隧道工程將陸續開工,計劃2018年3月橋梁工程開工,預計2024年全線建成通車。


    來源: 深圳特區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