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聞 于 2017-8-11 17:29 編輯
為促進海洋核動力裝備產業化,中國核電、上海電氣等5家企業擬共同出資10億元,在上海成立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暫定名)。
五家公司出資10億設立中國海洋核動力公司
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核電)8月10日晚間公告,擬與浙江浙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浙能電力)、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暫定名),
新公司的設立符合國家“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有助于推動船舶核動力軍民融合發展,有利于多元產業合作,整合資源,促進公司未來經濟增長。
▼5家企業的出資額如下圖所示:
海洋核動力裝備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在民用領域,可為海上油氣田開采、海島開發等領域的供電、供熱和海水淡化提供可靠、穩定的電力,也可為破冰船提供推進動力,在軍事領域也有很多用途。
根據公司章程,
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海洋核動力裝備開發、建造、運營和管理,生產、銷售電力、熱力、淡化水及相關產品等等,經營期限為60年。
公告稱,最終持股比例以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的股東方簽訂的投資協議為準。
中國核電稱,8月9日,公司以通訊方式召開董事會議,公司全體獨立董事同意該項議案發表獨立意見: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是為了促進國家核能可持續發展,推動核動力裝置在水面艦船、海上綜合利用平臺等工程領域的應用,掌握海洋核動力自主化核心技術,共同促進我國海洋核動力裝備產業化發展,有利于公司業務發展。(澎湃新聞網)
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研發穩步推進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中國已將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列入國防科技工業“十三五”規劃和核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目前已開展相關標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他說,
該平臺建成后,預計將率先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天然氣開采等領域。
王毅韌說,中國要建設海洋強國,對海上資源的開采非常重要。但在海上作業,能源是個問題,目前的方法是帶著柴油發電機,但很費事,對海洋環境也不好。同時,西沙、南沙群島有人居住和生活,他們所需的能源也要依靠柴油發電機。此外,
未來一些大型船舶,也需要海上核動力。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應用前景廣闊。
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也稱海上核電站。
2016年年初,國新辦舉行的國內首部涉核領域的《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透露,
中國的海上浮動核電站正在規劃當中。中國致力于建設海洋強國,而海上核電站有利于中國對海洋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利用。
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的工作原理是,把核反應堆安置在船舶上,由船舶開往那些需要電源的海洋,比如,南海、渤海和東海。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在國內屬于首創,盡管中國核動力平臺的研發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已擁有多艘核動力艦船,民用核動力船舶建造尚無先例。
不管反應堆是安置在核動力艦船身上(比如潛水艇和航母),還是安置在民用的船舶身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此前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這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
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
好比是把一個在縮小版的陸地核電站移植到船舶身上。不過,由于陸地環境和海洋環境存在巨大差異,相關的技術要求自然有異。基于海洋的特殊環境,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的反應堆結構緊湊、重量集中、重心低、抗傾斜,搖擺能力和抗沖能力強。
為推動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的發展,上述核能企業正在研發一種體積和裝機規模更小的核反應堆。比如,2016年,中廣核與東方電氣簽署了《“中廣核ACPR50S實驗堆平臺項目”壓力容器采購協議》,意味著中廣核海上小型堆ACPR50S建設正式啟動。
據中廣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芮旻此前介紹,ACPR50S是中廣核開發的海上浮動核電站,是以成熟的大型陸上商用壓水堆核電站為參考,基于成熟的核電裝備技術,結合成熟的海洋設施技術,開發的滿足最高核安全要求和海洋用戶需求的分布式海洋綜合能源系統。
圖/中廣核官網
2017年8月7日,在中廣核第五屆“8.7公眾開放體驗日”暨大亞灣核電站開工30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中廣核新聞發言人黃曉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有關提問時回答說,在小型堆方面,中廣核已經獲得重大進展,今年下半年還要加大力度。
另外,國家核電旗下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在小型堆方面的研發同樣獲得重大進展。該院此前公布的資料顯示, 其研發的小型堆CAP200是基于非能動系列化研發平臺和核電重大專項研發成果的緊湊型壓水堆小堆型號。據介紹,CAP200具有較高的機組容量以滿足經濟性指標和市場應用需求;較高的固有安全性和安全裕度,具備長期非能動安全能力;技術上實現消除廠外應急、廢物最小化和靈活運行目標;技術成熟度高、建造周期短;安全性高、經濟性好、競爭力強,具備快速工程化條件。
南北船都參與其中
目前,
中國集團、中廣核、國家電投等核能企業已經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等船舶企業進行了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的
研發合作。“進展相對順利。”參與海上核動力平臺研發的一位工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記者注意到,1月20日,中核集團、上海市、中船集團在京簽訂了三方投資平臺《合作意向書》,其內容是
“出資設立海洋核動力裝備投資平臺”。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會上表示,此次合作三方強強聯合,能夠促進國家相關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圖/浮動式核電站可為離岸作業提供電力用于高耗能項目
與中船集團相比,中船重工在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方面走得似乎更快一些。“中船重工是我國拿到海上核電路條的第一家企業。”媒體此前引述中船重工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忠的話說。在產業方面,據吳忠介紹,僅就海上石油鉆采方面的需求而言,未來市場規模就逾1000億元。根據測算,渤海灣每年將形成500億元的核動力裝備制造產值,而南海的規模則會更多。
據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副總工程師朱涵超此前介紹,中船重工的海洋核動力平臺示范工程建設投資約為30億元。建成后,在全壽期40年內通過售電可實現銷售收入約226億元。為滿足渤海油田的能源需求,集團將先后批量建設近20座海洋核動力平臺。(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