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兼并重組的主旋律下,2017年上半年航運市場潮起潮落。
沿海干散貨市場走出了一波淡季不淡、強勁反彈行情;曾經風光無限的油輪市場,開始遭受運力過剩的考驗,運價及收益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分析過往,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參考相關人士的分析及預測,希望您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動力。
1
沿海干散貨運輸市場:
運力供需平衡 煤價帶動運價
今年上半年,沿海運輸市場走出了一波淡季不淡,強勁反彈行情。上海航運交易所的沿海煤炭運價指數上半年均值779,較去年回升了77%,并創出了自2011年以來該時段的新高。其中主流航線——秦滬線均價31元/噸,最高沖刺到53元,也是近幾年來最高水平。同時今年燃油價格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成本大幅下降,行情的反彈力度超出了市場預期,很多船東表示,幸福來得太突然。
上半年市場行情向好,主要是受需求側超預期增長、運力供應側拐頭向下、運價大幅波動三大利好疊加影響。今年上半年,幾波行情無一不是由煤價引發的,也就是說煤價帶動了運價,從去年7月開始煤價走勢與運價走勢完全吻合。所以,運力供需平衡是基礎,煤價是催化劑,是當今市場運行的基本特點。
沿海干散貨運輸市場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預計下半年,煤炭需求還會為沿海干散貨運價提供剛性支撐。同時,運力擴張將受到限制,因為央企改革開始從“管資產”轉化為“管資本”,同時行業“老大”對運力擴張有所顧忌。今年是老舊船拆解補貼政策的最后一年,相信一些船東會搭乘末班車,加緊拆解老舊船,但最主要還是前期航運危機的慘痛教訓,船東們對擴張運力持更加謹慎態度。
國資委正在進一步加快央企深度調整重組步伐, 穩妥推進煤電等三大領域重組。神華與國電重組而成的“中國神電”浮出水面,如這一模式得以推廣,將對今后沿海航運產生深遠影響。由于煤炭、電力、運輸歸于“一體化”,形成利益共同體,自買、自拉、自用,體內運行,而且重組后企業體量大,起到穩定器作用,沿海干散貨運輸市場的大起大落現象將大幅減少,更趨于穩定、健康。
煤炭需求的兩個旺季均出現在下半年,以及近期國家出臺有條件限制進口煤,市場穩中向好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沿海市場近期無憂。從長遠來看,一些影響市場發展的因素漸行漸近,國家加快布局“西電東送”;設計運能2億噸煤的蒙華鐵路將在2019年年底建成;老舊船淘汰的補貼政策明年終止,船舶拆解速度將可能步入冰點。所以對今后市場,既不要過分樂觀,也不要過分悲觀。
陳弋
2 國際油輪運輸市場:
VLCC已低于運營保本點
2017年上半年,外貿油運市場各船型運價及收益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油輪運輸市場整體表現疲軟。1至6月市場風向標VLCC船型中東—日本航線平均點數為63點,較2016年同期下降25%,理論日收益為每天26800美元,已經低于運營保本點。其他小型油輪運價走勢也在下行,成品油部分船型運價較去年同期下跌了20%左右。
根據克拉克森統計數據,前六個月,VLCC運力凈增長23艘,船隊運力達到721艘,而手持訂單達到98艘。雖然運輸需求穩中有升,但運力增長速度過快,若未來兩年這些訂單全部轉化為運力投放市場,則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消化。
上半年,全球各大油輪公司頻頻展開聯盟或者重組,意味著,各大油輪船東都為度過低迷時期作積極準備。有專家認為,這可能導致中小油輪船東的日子更加艱難。
專業人士認為,今年6月份,中東地區出現近年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或致VLCC船型運費下滑,對運輸需求產生影響。再加上,2017年下半年運力供給過剩態勢持續惡化難以逆轉,預期油運市場將再度下滑。
專家認為,在不考慮重大突發因素的前提下,2017年下半年全球宏觀環境總體態勢較為悲觀,全球經濟環境表現撲朔迷離,全球石油供應國也要更加謹慎、客觀地看待油運市場的周期性波動。目前市場上的手持訂單數量巨大,未來2至3年這些運力將全部投入市場,市場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消化這些剩余運力,在需求增長尚不明朗的階段,更需要謹慎造船。
中國遠洋海運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遠洋運營部認為,下半年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點:一是卡塔爾局勢對油輪市場的影響;二是美國原油鉆井平臺的持續增加產生的影響,以及對貨物流向的影響;三是西非市場特別是尼日利亞等不在減產協議內產油國所帶來的影響;四是密切留意因油價波動所帶來的貿易貨源對航運市場的影響;五是相對安靜的地煉企業后續動向;六是9月份即將執行的《壓載水公約》對15年以上老齡船的影響。 姚亞平
3 特種船運輸市場:
熬過最艱難 未來趨向好
今年上半年,特種船市場整體形勢好于去年,雖然仍呈低位弱勢盤整走勢,復蘇進程緩慢,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特種船市場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市場形勢會逐步向好。
截至6月底,全球多用途船隊規模為3222艘,合計約2952萬載重噸。現有訂單共計96艘,約140萬載重噸,隨著訂單減少和拆船水平上升,運力增速有所放緩。
上半年,特種專用船細分市場,諸如化學品船、冷藏船、水泥船、
風電安裝船、活牲畜船等市場均呈穩定回升走勢。其中,專用汽車船市場維持弱復蘇,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同比增長26.2%,形勢逐漸向好。木材船市場運價小幅上漲并趨穩定。
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張新偉認為,雖然短期來看,特種船運輸市場仍處于困境之中,但市場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階段。長期來看,特種船運輸市場持續向好,呈樂觀態勢。張新偉認為,下半年特種船運輸市場供需緊張局面有望緩解,市場機遇多于挑戰。他說,“一帶一路”倡議將進一步帶動國產汽車、工程機械、新能源車對沿線國家的出口。中汽協預測,2017年我國汽車出口約達到75萬輛,同比增長5%。克拉克森預計,2017年全球林產品海運量為3.6億噸,同比增長約2%。汽車、木材船等特種船細分市場都將呈現穩定回升態勢。 姚亞平
4 造船市場:
船價反彈 造船量縮減
2017年以來航運市場基本面改善,船東持續大規模抄底及轉售船,導致市場低齡優質船舶供給不足,船舶資產價值穩步提升。
6月份克拉克森新船價格指數回升至123點,較年初增長1點;中國新造船價格指數回升至976點,較年初上漲34點。6月份,一艘18萬載重噸好望角型新船價格已經回升至4250萬美元,較年初上漲50萬美元;目前VLCC和MR型油船新船價格分別8200萬美元和3350萬美元;支線型集裝箱船二手船價格也顯著提升,2500TEU集裝箱船已經升至2775萬美元,較年初增長175萬美元。
與船價走高相反,2017年上半年全球共有130多家船東下單訂造新船,同比減少30家左右,同時船東訂造集中度有所下滑。上半年,我國船東的造船量也明顯收緊,下單量僅為184萬載重噸,同比大幅縮減87%。
受造船周期影響,2017年上半年全球成交新船量增長,同比增加27%,交付新船358艘、2379萬載重噸。其中油船是絕對主力,上半年全球共成交各種類型油船153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61%;上半年共成交新液化氣船24艘、246萬立方米,同比增長56%;郵輪也依然火爆,上半年成交新船19艘、205萬總噸,同比增長15%,再創歷史新高;而散貨船市場持續冷清,上半年僅成交550萬載重噸,同比縮減57%;集裝箱船市場更為慘淡,上半年僅成交17艘,3.94萬TEU,同比下滑51%。
譚乃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