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在江陰籌建國家壓載水檢測重點實驗室,這是全國檢驗檢疫系統首家壓載水檢測專業實驗室,也是全國首家國家級壓載水檢測重點實驗室。日前,記者走訪了這個傳說中“高精尖”的實驗室。
作為江蘇江陰檢驗檢疫局港辦檢疫科科長,徐金祥也是壓載水研究團隊的帶頭人。他告訴記者,壓載水是輪船在港口或航行的水域被抽取上船,到達目的地裝貨過程中再排出船外的水,主要用于調節深度和船體平衡。為什么要對其進行檢測呢?“1990年,中華絨螯蟹傳入德國,占據了土著種白螯小龍蝦的生態位;1991年,秘魯3個港口城市暴發造成了8000人死亡的霍亂疫情;現在很多地方出現赤潮,也與船舶壓載水有關系。”徐金祥說。
據統計,全球80%以上國際貿易量的轉運依靠航運,從事國際貿易運輸的商船超過5萬艘,每年排放的壓載水達到120億噸。這些壓載水所攜帶的生物有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浮游植物、卵以及幼體等各類水生生物,其中一些種類為致病菌和赤潮生物,如霍亂弧菌和赤潮藻類,每天通過船舶壓載水轉移到新地區的物種超過7000個。因此,船舶壓載水作為外來物種遷移載體,已被全球環保基金組織GEF列為當今海洋的“四大危害”之首。
那么,如何檢測?徐金祥打開手提箱一般的取樣設備,只見里面圓柱形的設備擺放整齊,使用說明簡單明了。“這是我們研制的壓載水超微反沖洗過濾裝置。傳統設備濾芯的過濾精度為50微米,而這臺設備達到了10納米,為國內最高精度,能夠截獲直徑更小、更微觀的有害生物,目前已獲國家專利。”徐金祥說著,小心翼翼地用兩根鋼絲吊著將前端接有水管的水泵從“人孔”放入,大約放到水下5米,水泵后端有兩根水管分別連接超微反沖洗過濾取樣裝置和10微米浮游生物網。在確認各設備連接正常后,徐金祥打開電源,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設備開始取樣。
趁著取樣的工夫,徐金祥環顧四周,打開了話匣子:“江陰的優勢在沿江,沿江的優勢在港口。江陰港每年進出國際航行船舶3000多艘次,有全國領先的從事造船及拆船業務的特色碼頭,有品種齊全的進境糧食指定口岸。隨著運輸船舶船型的增大、船速的提高、船舶航次密度的增加,也加速了壓載水的交換量及頻次。”
取樣結束后,徐金祥把通過10微米浮游生物網過濾的壓載水倒入樣品瓶,并放入樣品箱保存。同時,將超微過濾樣品帶回實驗室處理。實驗室內,畢業于廈門大學水生生物學專業的李靜博士早已準備就緒。她端坐在顯微鏡前,使用移液槍取樣品,滴在一塊長方形玻璃片中。這塊玻璃片中間有一塊正方形,這個正方形又劃成了100個小方格。“這個玻璃片叫浮游生物計數框,我們正在對樣品中的浮游生物進行檢測。”李靜說著,蓋上蓋玻片,小心地放在熒光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她輕點鼠標,顯微鏡前的電腦屏幕上立即呈現出一種形態獨特的生物。“這是一種外來藻類。”李靜指著屏幕說,“我們使用專門軟件對觀察到的物種進行拍照,方便給它們‘驗明正身’。而對于樣品中的微生物,我們主要利用高通量分子測序方法,對微生物種類構成進行分析。”
記者了解到,自2015年江蘇檢驗檢疫局在江陰建成以壓載水檢測為特色的重點實驗室以來,已從壓載水中發現了168種浮游生物、80種硅藻、30種甲藻、23種浮游動物和35種其他浮游植物。檢出有毒有害赤潮藻類擬菱形藻、甲藻米氏凱倫藻以及赤潮生物紅色中縊蟲,其中,紅色中縊蟲為我國在壓載水中首次檢出。同時,還從船舶沉積物中檢出幽靈藻等浮游植物67種,包括赤潮或潛在赤潮種24種、產毒或潛在產毒種12種,并從中發現我國新紀錄種13個,有效阻斷了這些有毒有害生物通過壓載水進入我國水域的風險,也為進一步加強對壓載水的監管奠定了數據和技術基礎。
來源:江蘇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