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剛剛過去,秋老虎依舊炎熱不減,海上悶熱潮濕。記者一早跟著一號鉆井二班班組來到海灣鉆探者一號鉆井平臺,走進這群在茫茫渤海上辛勤工作的鉆井工人們,親身去體驗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他們是這個鉆井平臺的核心部分,每一口石油井的開采、鉆井進度都與他們息息相關。班組成員更是情同手足,周期28天的海上鉆井作業他們日夜相伴。
夜色下的自升式鉆井平臺海灣鉆探者一號
井架工張陽爬到距離平臺30米高的頂部作例行檢查
工作人員操作著鉆桿進行作業
鉆井工友之間談笑風生
鉆井工人在進行作業
司鉆王騰飛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各項參數
王騰飛望著窗外,時刻關注著平臺
工作人員仔細檢查泵倉發動機組
二班班組夜間12點下班后拍下了合影
日出了,海灣鉆探者一號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鉆井班組 24小時不停歇
早上9點,記者跟隨倒班直升飛機從塘沽機場起飛,在飛行過程中,記者透過機窗,看到在一片茫茫大海中出現一個30多層樓高的鋼筋鐵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就是海灣鉆探者一號。不久,飛機緩緩降落在海灣鉆探者一號直升機起落甲板上。
隨后記者身著連體服工裝、工靴以及安全帽跟隨安全監督劉一達走進正在作業的鉆井二班班組作業現場。此時,鉆井工魏霆鈞正在進行組合鉆具對接,一根鉆桿鉆進地層,他要及時把另外一根鉆桿連接上。他和一位90后工友孫一民在不停地清理鉆桿上的泥漿和平臺上濺落的泥漿雜物,待組合鉆具工作做完,他們就開始了鉆井平臺的衛生清洗,拿水沖洗,拖把拖洗。1992年的鉆井工孫一民主要負責鉆工C區,修理管理井口的工具,鉆臺上工具;區域檢查,保養檢查。值得一提的是,魏霆鈞和孫一民都是來自濱海新區的鉆井工人。
劉一達告訴記者:“做衛生清潔保證作業平臺干凈,做衛生清除了泥漿,更重要的是清除了泥漿才能更及時地看到設備有沒有裂紋、螺絲是否松動,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魏霆鈞告訴記者,最辛苦的工作是一開二開組合鉆具,需要用手工鉆鉗子,搬好幾十斤重的大鉗子比較費力。鉆桿桿壁帶上泥漿溫度很高,如果鉆井到三四千米,泥漿的溫度能接近90度,在鉆桿周圍工作衣服一會兒就濕透了,本來戶外就熱,溫度擴散就更熱了。大型作業的時候每個員工都是大汗淋漓,兩件換洗的衣服沒半天就全都濕透了。
據平臺負責人王經理介紹,一個鉆井班組共有6-7人,包括鉆工、井架工、副司鉆、司鉆。鉆井班24小時覆蓋,鉆井平臺共有兩個班組,一個班組工作12小時,另外一個班組休息,吃飯上廁所會由鉆井隊隊長替換司鉆一會兒,工作很緊張,吃完飯就基本上往回跑。在這里有近一半的石油工人都來自濱海新區。
“司鉆是平臺第一責任人”
記者走進鉆井平臺最核心的部分司鉆房,司鉆王騰飛正坐在猶如大型客機駕駛艙一樣的座椅上,他的頭部上方、左方、右方、前方都是密密麻麻的儀表盤和各類參數。王騰飛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些數據。此外,他還不停地在接聽電話進行溝通,整個人看起來好像是在開一架飛機。
前方幾米就是正在不停轉動,向海底地層鉆進的鉆桿,而鉆井平臺的這一切操作都在司鉆王騰飛的控制中。身旁的鉆井隊隊長李偉鵬告訴記者:“司鉆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時刻觀察鉆壓、泵壓、扭矩、泥漿池體積、氣含量、大噸載荷,各種設備參數都需要觀察,所以司鉆一定要休息好。如果鉆壓突然加大,會出現溜鉆、鈍鉆等地下復雜情況,導致鉆頭損壞。要時刻保證鉆壓噸位在一定區間范圍,觀察各種泥漿池液面增減量,觀察井下天然氣含量,如果甲烷硫化氣體帶出到平臺上來是比較危險的。”記者在王騰飛頭部上方的玻璃上看到貼著紙條,寫著一句話,“司鉆是鉆井平臺第一責任人”。
對家人的思念與牽掛
談及工作和家人,王騰飛很高興地告訴記者:“可能是受我在海上工作影響,我兒子喜歡海洋生物,他喜歡美人魚,他以為美人魚是真的。我們家鄉的海洋館從兒子兩歲我就一直辦卡帶他去,一直看到現在他都快上小學了。休假時我會陪他去書店看書,去河邊網小魚、小螃蟹,每次回去我給他帶很多吃的喝的和玩具,他都老高興了,他自己會數數了,他給我算我回來的日子。最牽掛的就是孩子吧,我家有了二孩,孩子現在出生8個月了,上次出海時還不會坐,現在都會坐了。”孫一民告訴記者,自己在這個平臺干了五年多了,很多時候干的都是重體力活,雖然很累很危險,但和兄弟們一起工作,干活的時候一塊兒干,干完活大家一起吹吹牛、嘮嘮嗑,大家一塊兒有意思,大家在一起有意思。一起看電視,一起打游戲,這樣的生活很有意思。
來源:濱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