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全球航運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卻是郵輪產業在國內迅猛發展。上海市人大代表張輝透露,郵輪旅游產業發展速度之快,超過想象,今年上海郵輪規模搞不好會進入世界前三,但郵輪業如何給本地經濟帶來確實好處,還需要在軟件上下功夫。
過去5年,上海年接待郵輪量從208艘次漲至410艘次,出入境游客數從約36萬人次到174萬人次,去年上海已躍居全球第八大郵輪母港。“今年,數字可能會達到600艘次,300萬人次游客,上海搞不好能達到前三的水平。”
數量、規模上去了,但要說郵輪經濟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上海還有好多路要走。“郵輪上的牛排,都是直接從韓國、澳大利亞進的,便宜且質量好,但如果從中國中轉,費用肯定會上去。”一艘郵輪,船員就有兩千,可以解決大量就業,但目前人才基地也在韓國、澳大利亞,甚至還有菲律賓。到最后,都是外國郵輪在大把賺錢。
2012年9月,吳淞口和北外灘2個“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成立,但制度的創新,顯現出與現有海關、稅務、交通等部門的規定相沖突的一面,成為制約郵輪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張輝說,如果能把吳淞口碼頭也納入自貿區,直接享受自貿區的政策,可能是最方便的辦法,“但估計也不容易。希望人大可以介入再深一點,利用整體協調機制,把邊檢、海關、檢驗檢疫都拉到一起推進上海港口軟實力。”
方世忠代表今年提交了類似議案,他的想法是修訂《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為自貿試驗區內增擴郵輪專區提供法律保障。
張輝表示,上海的郵輪港要成為好的母港,多造幾個碼頭不難,但更多的郵輪公司總部、人才基地、后勤保障等軟實力才是關鍵。“這也是我最著急的地方。否則郵輪熱鬧一陣,嘩一聲就過去了。”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