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特殊時期,穩訂單、穩生產成為企業必須直面的現實大考。
經濟日報記者5月25日從中國船舶集團重慶公司了解到,疫情之下,中國船舶集團在渝企業千方百計推動復工復產,化危為機,創新突圍,多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升。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船舶集團所屬在渝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同比增長18%;承接合同總額62.3億元,同比增長119%。
目前,中國船舶集團在渝共有12家所屬企業和1家研究院,主要產品包括船舶、水中兵器、
風電成套設備、鐵路車輛、齒輪箱、增壓器等。擁有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企業均建立了重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圖為重齒公司3月實現偏航變槳產品發貨超5000臺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船舶集團在渝企業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工作,一批重點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發展步伐鏗鏘有力:
重慶齒輪箱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風電偏航變槳齒輪箱單月產出突破了5000臺,全年有望突破7萬臺,同時還完成2000萬KW的裝機容量,將實現在該領域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目標;
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國第一臺6兆瓦級大功率高效超臨界二氧化碳透平壓縮發電機組完成機械運轉試驗,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重慶紅江機械公司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全尺寸低速機軸瓦試驗裝置順利完成性能試驗,標志著低速機燃油系統國產化能力進一步提升,打破了相關研制技術一直由國外控制的被動局面;
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電磁阻尼偏航系統,在國內風電機組上首次成功應用,該成果大大提升了偏航系統的可靠性,也大幅降低了風電機組的維護成本;
重慶前衛科技集團在今年3月產銷燃氣表達到41萬只,創造了單月產銷歷史最好紀錄;長征重工在中國鐵路總公司鐵路貨車招標中一次中標合同金額6億元……
逆勢發展的背后,正是得益于中國船舶集團在渝企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重慶市和中國船舶集團黨組的各項決策部署,牢牢把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經營”的工作總要求,打好抓安全、保交付、降成本、拓市場的“組合拳”:
1、強化保軍主業主責
復工復產以來,中國船舶集團在渝企業對現有經營訂單進行拉網式梳理、列清單,實施網格化管理,調動全員的主觀能動性,并行生產、交叉推進,保軍保重保急,開足馬力搶生產。
2、內推外拉,提前儲備,努力提高配套供應能力
中國船舶集團在渝企業積極引導和幫助現有供方加快恢復正常生產秩序,適度擴大采購配套渠道,提升配套能力。同時,梳理和預測進口配套件需求,擴大渠道、提前儲備,努力降低國外疫情造成的交付影響。
3、主動出擊,搶占先機
通過增強與客戶溝通,落實意向訂單,掌握新需求,確保提前簽訂新合同;創新簽約和交檢方式,實行遠程簽約、交檢;積極調整營銷策略,加大非重點疫情區域的市場開發力度。
圖為重慶清平機械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趕訂單
“堅定信心,搶時間搶訂單,做到比過去快,比競爭對手快,用實招硬招,確保實現年度計劃目標。”中國船舶集團重慶公司相關負責人說,2020年,按照中國船舶集團黨組“計劃不變、指標不調、任務不減、力度加大”的要求,集團在渝企業將力爭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雙過半”目標。
據了解,中國船舶集團在渝企業將加強創新平臺建設。2020年計劃投資7. 8億元,用于兩江新區西南研究院、江津增壓器試驗與風源廠房、永川智能制造產業園、萬州智能裝備產業園等創新能力建設項目。
同時,在現有的4個國家級研發平臺基礎上,通過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靈活高效的創新機制建設、滿足高端研發的硬件設施建設等措施,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目前2家企業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創建工作已經展開。
此外,積極發揮西南裝備研究院示范引領和協同創新作用,整合優勢資源,統籌建立中國船舶集團所屬在渝企業以西南裝備研究院為龍頭的創新資源體系,構建“3中心+3平臺” 技術創新模式,即研發中心、先進制造及產業化中心、試驗測試中心、研發制造協同創新平臺、產業孵化平臺、工程大數據平臺,形成高效的研發、設計、制造、試驗及運維全流程研發體系,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