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若潮號”(Wakashio)觸礁漏油事故引起業內廣泛關注。眾所周知,大型船舶污染事故不僅會給船東帶來額外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危害。
“若潮號”漏油事件簡述
2020年7月25日,“若潮號”(2007年建造的巴拿馬籍20萬噸散貨船)在毛里求斯東南部海域觸礁擱淺。事件發生前“若潮號”裝載了約200噸柴油和3800噸燃油,以空載狀態由中國前往巴西。擱淺后,受惡劣天氣影響8月6日該船燃油艙出現裂縫,造成至少1000噸燃油泄漏。8月15日船體發生斷裂,相關處理事宜正在進行中。“若潮號”由日本商船三井運營、長鋪汽船公司所有。目前長鋪汽船正在與日本和毛里求斯有關部門合作,進行抽油作業并且回收已經泄漏的廢油。
船舶污染事故:體量小 影響大
該事故是2020年以來發生的第23起海上船舶污染事故,年初至今累計共27起,僅占今年海上船舶事故*總量的1%。據Clarksons Research統計,過去五年時間,全球共計發生約473起船舶海上污染事故(平均80多起/年),占海上船舶事故總量約1.5%。雖然以數量來看占比不高,但事實上海上污染事故(如燃油或化學品泄漏等)的影響程度卻是十分嚴重的:例如2018年發生的“桑吉”輪漏油事故,最終共造成11.3萬噸凝析油及燃油泄漏,溢油面積總共約332平方公里,索賠金額更是高達10億元。
*
注:海上船舶事故包括全損、沉沒、進水、擱淺、碰撞、火災、PSC滯留、法院扣押、貨損、貨移、人員傷亡等等。
據Clarksons Research統計,從事故發生原因來看44%的海上船舶污染事故是由人員操作失誤或故意傾倒油污水造成(如裝卸貨或者加油過程中的操作失誤等),其余56%則是由其他事故引發的連帶事故,其中占比最高的兩大原因是船舶碰撞和擱淺,分別占到16%和15%。
從船型來看,漏油事故發生較多的船型是油輪和散貨船,在2015年以來事故船舶中占比分別為21%和12%。事發時的平均船齡約為16歲;船齡老舊以及船舶缺乏維修保養等原因可能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事故發生的概率。
大型污染事故減少,疫情帶來挑戰
近年來,得益于法規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技術上的突破,大型溢油事故數量逐步減少。據Clarksons Research統計近五年來海上船舶污染事故中,僅有4條船的溢油量大于1000噸。人為因素導致的船舶污染事故數量得到控制,但是由于海上環境和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自然因素導致的海上污染事故仍然難以完全避免。此外,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船員“換班難”引發操作失誤增加或者救助活動延遲等情況使得船舶污染事故發生風險提高。
來源:克拉克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