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是國家戰略意圖的反映。
用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的話來說,“十三五”是我國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一個五年,大家非常期待,希望能夠吃到“定心丸”。
記者從5日提交全國人大審查的綱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
這100個項目中哪些和造船與航運業相關呢?
1、大力推進上海、天津、大連、廈門等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根據指數報告綜合對比2014年情況。其中,雅典入圍前10,東京被擠出前10梯隊。新加坡、倫敦、香港依舊處于前三甲,居領先地位。上海憑借配套優化與服務升級反超迪拜,躍居第六。此外,青島、寧波-舟山、天津、廣州、大連、深圳、廈門也躋身國際航運中心行列。
智能化系統的運用,可以幫助港口實現散貨生產作業的標準化、信息化、無人化,大大提高港口運營效率、效益,除了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之外,更能給港口相關方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2、發展深海探測、大洋鉆探、海底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等裝備和系統。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開發和工程化。
在深海探測領域,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后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大洋鉆探船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是我國實現“深地”與“深海”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支撐平臺。同時,大洋鉆探船是國家海洋科學水平標志性的象征,該工程的實施將極大提升我國深海研究能力和國際地位,對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以下簡稱《深海法》)已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于2月26日通過,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據介紹,《深海法》是第一部規范我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海域從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活動的法律。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建立了“各級有責任、人人有承諾”的全員安全工作責任制,以開展“船舶安全月”和“全國安全月”為契機,有針對性地開展“封堵漏洞、規范管理、消除隱患”等活動,對安全隱患限期整改,并為出海作業人員配備防護用品、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同時還組織專項安全檢查,最大限度的保障海上作業人員安全。
3、加快構建車聯網、船聯網。車聯網是指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等交互,實現車輛與公眾網絡通信的動態移動通信系統,它是物聯網在交通領域重要的應用,也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向交通領域發展的必然結果。
通過網絡把船舶都聯起來,是一種,基于實現航運管理精細化、行業服務全面化、出行體驗人性化的目標,融合了物聯網技術的智能航運信息服務的網絡。
2014年5月12日,航天科技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成功研發出北斗車聯網、船聯網系統,并已投入商業運行。
4、深海空間站
七〇二所所長翁震平介紹,所謂“深海空間站”,是在載人潛水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居住型深海作業平臺。它是國際深海裝備技術發展的前沿,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船舶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需要加以高度重視。與載人潛水器相比,“深海空間站”的作業體系將更為復雜,作業功能也更為豐富,可執行水下觀察與探測、深海搜索與打撈、水下指控與供能、海底取樣與研究、水下施工與維修、水下監視與偵察等多種任務,具有長時間、全天候、大范圍、大功率、載員多、不受洋面風浪條件影響等優勢。
翁震平總結指出,掌握強大的深海作業能力已成為新世紀海洋強國的戰略取向,各海洋強國都把掌握深海裝備技術,具備人員進入深海、實施工程施工的能力作為取得海洋科學、經濟、軍事競爭戰略主動權的重要舉措。
5、在北極合作新建岸基觀測站,在南極新建科考站,新建先進破冰船,提升南極航空能力。
自建岸基觀測站不僅有利于對全國海洋觀測站網建設的完善和補充,更有利于促進地方海洋防災減災事業的健康發展。
中國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的選址考察工作,日前已經收官。即將新建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計劃建成常年站,選址區域位于羅斯海特拉諾灣的難言島。
2015年8月,國家海洋局透露,我國新建南極破冰船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剛剛獲得國家批準。這艘船設計1.2萬噸級,投資大約12.5億元。此外,“大洋二號”船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也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只有通過海洋調查,我們才能較全面地了解海洋,提升我們對海洋的認知度,進而更利于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在國際海洋舞臺上,中國也才能有話語權和影響力。
6、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
海洋立體觀測監視系統是利用多種技術手段,進行海洋綜合、立體觀測監視的組合系統。它以調查船觀測、浮標監測和衛星遙感為三大支柱,并具有觀測系統立體化、測量方法多樣化、海上測量和資料傳遞處理一體化等特點,為現代化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開發利用的發展提供全面的海洋現象和時空變化規律資料。
7、突破“龍宮一號”深海實驗平臺建造關鍵技術。
“龍宮一號”于2013年11月進行下水實驗,相對于科考船,深海空間平臺更有利于觀察海洋環境,只有呆在海底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真正做到即時觀察、研究。“十三五”計劃中有突破“龍宮一號”的建造關鍵技術,建造深海移動式和坐底式實驗平臺等,這也是國家對于深海技術重視的體現。
附“十三五”計劃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