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船企生產一線的生力軍,勞務工能否在春節后按時返崗關系著船企生產計劃能否順利推進。前幾年,針對勞務工節后返崗“老大難”問題及“招工難”現象,許多船企采取按時返崗有禮送、返崗路費補貼、接站等一系列舉措,在多重“福利”獎勵下,許多船企勞務工的節后返崗率達到了80%以上。
然而,今年這一形勢出現了逆轉,勞務工返崗的積極性正在減退,返崗人數也在不斷減少。不過可喜的是,返崗的大多都是熟練工和技術能手。同時,許多船企不再催促外包隊早日返崗,均不同程度地推遲了節后開工時間。針對這一現象,本報記者采訪了業內多家船企,以深入了解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
返崗率下降 穩定性提升
“受船市整體形勢影響,企業今年的物量不足,勞務工返崗人數只接近五成。”江陰一家船企負責人告訴記者,受“接單難、交船難”等因素影響,今年該船企農歷初八才開始正式復工,與前幾年相比,時間已經推遲,但勞務工返崗情況仍不理想。
記者從江蘇泰州、揚州、南通等幾家船企了解到,這些船企的春節假期與以往相比多了三四天,有些船企正月初七開始復工,也有些企業到正月十二才正式開工。截至節后開工第二周,大多數船企的勞務工返崗率約在50%,相對較好的優勢骨干船企勞務工的返崗率可達70%左右。
記者調查了解到,前幾年,為鼓勵廣大勞務工在春節后規定時間內按時返崗,各船企精心策劃,還制定了穩定節后生產、獎勵正常出勤的具體措施。但今年,受2015年業內相關船企破產倒閉的影響,船企復工及勞務工節后返崗情況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企業節前就“約法三章”,提前規劃人員需求,安排好開工時間,合理有序地復工;二是返崗的勞務工大多為熟練工,不像以往開工前勞務工隨意哄抬工價,提漲工資的要求。
從以上現象不難看出,盡管勞務工返崗人數相對減少,但熟練工返崗比例卻大大增加,說明勞務工的穩定性正在提升。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船市高峰期,周邊有些船企的勞務工流失率高達55%。特別是每年春節后復工時間段,各船企勞務公司爭相高價搶挖熟練工及高技能人員,在造成船企勞務用工流動的同時還增加了企業用工成本。較高的勞務工流失率不僅難以保證企業生產節點,而且還會造成工裝、設備損壞率高,浪費嚴重。
如今,隨著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勞務工的穩定性也不斷提升,這將給企業生產建造、人員管理、產品質量的穩定以及安全管理帶來好處。目前,江蘇新世紀造船有限公司對已經返崗的勞務工按照流程進行了崗前培訓及安全教育工作。此外,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一位車間主任告訴記者,近期,他經常接到原先在其他船企工作的外包隊老板打來的電話,希望能進入口岸公司攬活干。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勞務工的務工心態也更加平實,有活干、有錢賺才是當務之急。同時,隨著船企對勞務工的用工管理更加人性化,用工制度更加規范化,有實力、有訂單的船企也將吸引一批勞務熟練工骨干。
用工需求減少 折射船市“寒意”
勞務工節后返崗人員的減少,除了受改行、“棄船”從商、返鄉置業等各種因素影響外,與持續低迷的航運及造船市場帶來的負面效應休戚相關。業內一家船企負責人表示,如果船價持續低位運行,成本壓力增大,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形勢的惡化將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旦船企接不到訂單,無船可造,對勞務工的需求量也將隨之減少。不僅編外的勞務工面臨失業危機,編內勞務工也可能存在被裁員的風險。
自去年以來,由于新造船訂單難以滿足國內眾多船企的建造需求,一些船企新開工項目寥寥無幾,去年已經完工的船舶也遲遲無法交付。啟東一家船企負責人稱,2015年,該公司有6艘新造船停靠在碼頭半年之久,船東遲遲不肯接船,只是不停地提整改意見,從而影響交付。一些勞務工見此情況,未到年末就提前返鄉。同時,工作危險程度高、技術要求高的大合攏裝焊工數量以及一些按量計價的工種受物量不足等影響也開始縮減,一些企業放緩了生產節奏,也進一步打擊了勞務工的節后返崗熱情。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勞務工人數比船市高峰期減少了至少一半。而且,隨著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一些海工建造企業已無新開工項目,企業的正式員工也開啟“輪休”模式,而編外的勞務工比例進一步縮減。船企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企業只能強管理、抓質量,確保在手訂單按期保質交付。
對此,業內相關人士分析指出,勞務工返崗率低,人數不斷減少是船市“寒冬”期用工需求量縮減的必然。船企若不能及時認清形勢、調整步伐,則很難應對如今的困境。屆時,“大魚抱團,小魚被吃”的劇情將繼續上演。
針對當前船市“寒冬”的嚴峻形勢,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董事長任元林分析指出,行業正面臨“四大困難和一大風險”——如何拿到新單、如何在企業紛紛倒閉后交付新船、如何從銀行獲得融資和如何盈利以及船東因市場形勢欠佳而放棄接收新船的風險。而這一現象已然從2015年一些船企“交船難”的困境中初步顯現。展望未來,任元林認為,今后幾年內造船業難以復蘇,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增速持續回落;另一方面,市場對傳統資源的需求已相應減少。他指出,化解過剩產能將會是“十三五”時期的一場持久戰,船企將面臨“你死我活”的市場洗牌。如何在洗牌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將是廣大企業問路“十三五”的主題。對此,他建議船企做強主業,將資源投放到主業的技術研發、技術改造、產品發展上,通過擁抱資本助力船企挺過產能“洗牌”的“寒冬”期。
中國船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