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動作迅速有力,先行先試的作風秉承了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優良傳統。”廣船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韓廣德對《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五個行動計劃大為贊賞。他對記者表示,該系列文件不單是對廣東省船舶工業,更是對廣東省傳統工業具有指引作用,“調結構、轉方式、去產能”,不做好三點,企業在新常態下將會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更遑論發展了!
《總體方案》要求,嚴格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生產能力,到2018年廣東省造船總能力將控制在800萬載重噸以內。對此,韓廣德表示,這是合理可行的。廣東省造船產能過剩并不嚴重,尤其是有核心競爭力的產能并不多,因此,廣東省船舶工業“去產能”的核心應該放在“提質效”上面。“關、停、并、轉”并不是唯一手段,重要的是“去”低效、無效產能,“提”高效、優質產能。《總體方案》要求“加快調整優化船舶產品結構,挖掘行政執法、應急救援等領域船舶裝備需求潛力,發展項目總承包(EPC)模式,支持造船企業利用現有造船基礎設施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船用設備等”,其實就是要求船企在不增加新產能、不占用新資源的前提下,通過提質增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達到提升企業效益、打造高端制造產業的目的。
事實上,行業企業應該以“站在廣東,放眼世界”的長遠眼光看待“去產能”這個命題。韓廣德認為,《總體方案》對船企來說其實是一個利好。從中船集團駐穗企業的角度來看,近幾年中船集團高瞻遠矚,對駐穗船企進行了戰略布局調整,明確了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產品定位,肯定了相應配套設施設備填平補齊計劃,實施了地區企業資源整合和融合發展戰略,這些都為未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改革方案》中要求嚴格執行國家鋼鐵、船舶等行業準入標準,等于肯定了我們的產品定位和發展方向,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韓廣德說。
從地區行業的角度來說,“去產能”相關措施更是去蕪存菁的有效推手,可以有效削減落后產能、促進產能優化。一直以來,廣東船舶工業存在產業規模小、集中度低等不足,特別是地方船舶企業,與江浙優秀地方民營船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總體方案》的出臺,迫使地方船企不再回避這個短板。韓廣德認為:“民營企業應以此作為向高端發展的契機和動力,借機轉‘去’為‘增’。”事實上,《2016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指出,支持船舶等領域建設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工廠,提升傳統工業生產工藝和質量水平。這無疑為船舶行業“去產能”指明了方向。
韓廣德認為:“短期內,‘去產能’可能會對行業帶來一些陣痛,但從長遠看,有利于市場恢復自我調節的功能,對未來發展是有利的。”事實上,2013~2015年廣船國際分階段進行資源整合,收購龍穴造船,注入中船黃埔文沖、揚州科進船業等優質資產,這個融合發展的過程曾一度使該公司的管理、生產等工作出現不順暢。但廣船國際頂住了壓力,初步完成了中船集團在華南區域的整體布局。進入“十三五”,廣船國際提質增效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據介紹,到2017年年底,廣船國際荔灣廠區將整體搬遷到南沙廠區。屆時,荔灣廠區的50萬噸設計產能將隨之徹底消失。“推進集約化經營,加強資源利用,就是我們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動作。”韓廣德說。
來自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