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日本船級社(中國)有限公司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市場支點,我們由衷希望廣東船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繼續發展壯大。” 日本船級社(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總經理羅煜東表示,降成本是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行動之一,廣東為此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措施,這對船企主動作為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國外競爭力很強的船企相比,廣東船企在降成本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經過多年發展,廣東船企硬件條件已經相當不錯,特別是一些新廠的場地和設備處于國內一流水平。他認為,下一步通過降低成本來提升競爭力,主要應從軟件方面著手。
首先,要從設計源頭上降低成本。羅煜東認為,國內部分船企為了吸引船東,頻繁對一些常規船型進行改動以制造“賣點”。例如,近年來國內推出的靈便型散貨船涵蓋從6萬到8萬載重噸的多種船型。實際上,從航運經濟性角度看,大部分航線上的散貨船沒有必要這樣做。對船企來說,船型更新加速也使生產過程的優化難度加大。在國內大型航運企業以及廣東骨干船企各自整合的背景下,相關造船與航運企業應把握船舶更新的機遇,通過統一優化和建造精品船型來引領市場。這本身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體現,也對船企控制成本起到積極作用。
推行模塊化設計又是一個途徑。羅煜東舉例說,散貨船的船員配備人數都很接近,不管船舶噸位大小如何,上層建筑的設計都是可以通用的,只是有時需要對駕駛室翼橋等部位作出無關全局的改動。因此,應盡量讓船東接受優秀的模塊化設計方案。在設計階段不應只從理論、計算出發,還要充分考慮如何方便、快捷地實施生產。鋼材規格的統籌、材料的選擇、分段的劃分如果比較合理,生產環節就會省很多事。
其次,在用工模式改革上要大力創新。羅煜東分析,這次《總體方案》提出,要支持工人技能培訓,說明政府已經很關注人工費用高的問題,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在于船企自身。很多船企表示,如果把外包隊轉化為職工,成本會增加很多,改革的困難很大。他認為,必要的產業工人是船企做強的基本條件。這些產業工人有別于外包隊,能夠穩定從事造船生產,是影響造船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適度發展自己的技能人員隊伍,可以帶來生產效率、一次質量成功率和按期完成生產節點等狀況的改善。這些收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工費用的增加。
最后,要在管理改進上切實取得成效。部分船企管理人才相對缺乏,難以在熟悉整個工廠運作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方法,加上人員流動性大,內部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改變這種局面,需要船企全體人員改變思想觀念,推行全員管理的模式,持之以恒地提高管理水平。他舉例說,國內一些先進船企從建廠之初就樹立了現代化的管理理念,精細化管理的行為已經成為習慣。盡管其他一些船企改變現有管理模式的難度很大,但只要在壓力下痛下決心,仍然有希望達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來自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