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p id="couao">
  • <xmp id="couao"><menu id="couao"></menu>
    <xmp id="couao">
  • <dd id="couao"></dd><menu id="couao"><menu id="couao"></menu></menu><nav id="couao"></nav>
  • <nav id="couao"><code id="couao"></code></nav>

    渤鋼集團: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猝死

    導讀:

    曾在2014年及2015年連續入圍”世界500強”的渤鋼集團,因涉債高達1920億元,于今年3月進入債務重組階段。渤鋼集團于2010年7月由天津鋼管、天鐵冶金、天津鋼鐵及天津冶金4家國企組建,并直屬天津市國資委。由于4家組建國企中始終未能脫穎而出一個絕對的”主心骨”,渤鋼集團在多達66家下屬公司及工廠的復雜關系中,一直在負重前行。而當鋼鐵行業步入寒冬之際,一直缺乏產品及營銷優勢的渤鋼集團難逃厄運,終在2016年倒下。記者調查發現,一直以來,渤鋼集團深陷融資困境,多類信托項目亦危機四伏,甚至牽涉萬名職工。雖然業內認為渤鋼集團在政府支持下或可逃離破產之災,但在目前戰略投資者幾無可能出現的現實下,其重組將變得格外艱難。

    2014年、2015年連續入圍“世界500強”后,直屬天津市國資委的渤海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渤鋼集團”),如今卻深陷債務泥潭。

    今年3月16日,記者自渤鋼集團知情人士處獲悉,集團整體負債高達近2100億元,部分生產線或將強制關停。同時集團多項銀行貸款及信托債券亦出現兌付危機。

    3月18日、22日,財新網報道證實,因涉債1920億元,天津市政府已成立由105家金融機構組成的渤鋼集團債權人委員會,擬建議各金融機構對渤鋼集團相關貸款展期并下調利率10%。此外,渤鋼集團將剝離優質資產進行重組,而天津津融投資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津融集團”)則將接盤其不良資產。

    關于債務重組進展及資產處置計劃,截至發稿,渤鋼集團尚未回復記者的問詢。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林伯強分析稱,作為區域性的大型國有獨資企業,渤鋼集團勢必會在政府救助中逃離破產。對其而言,目前最為重要的是協調對4家組建公司的“取舍”。除此之外,唯有“等”——一是等金融機構的“讓步”,二是等鋼鐵行業的“回暖”。

    2009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力爭在2011年形成若干“特大型鋼鐵企業”。而推進天津鋼管等4家國企的區域內重組,更在《規劃》中被明確提及。

    或因如此,2010年7月組建之初,渤鋼集團便因其特殊地位獲得了8家銀行授信1000億元并迅猛發展。但誠如中國聯合鋼鐵網資深分析師胡艷平所言,背景雄厚的渤鋼集團一直缺乏產品及營銷優勢,在2015年以來鋼鐵市場嚴重萎縮及產能過剩的雙重打擊下,渤鋼集團早已難以為繼,終在2016年倒下。

    核心不明引發重組爭議

    渤鋼集團直屬天津市國資委,2010年7月由天津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津鋼管”)、天津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鐵冶金”)、天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津鋼鐵”)及天津冶金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冶金”)4家國企聯合組建,注冊資本為170億元。

    梳理渤鋼集團4家組建國企的官網信息可見,包括4家國企和下屬公司,以及渤鋼集團后來增設的國貿公司、商貿公司等在內,圍繞渤鋼集團的各類公司及工廠總數多達66家。

    中國聯合鋼鐵網資深分析師胡艷平對記者表示,各方難調,是渤鋼集團至今未能實現整體上市的主因。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林伯強則認為,龐雜的組織結構,更導致渤鋼集團在此前的生產經營和如今的債務重組中均“不可控”。

    記者從渤鋼集團4家組建國企相關負責人及職工處獲悉,目前渤鋼集團債務重組的方向已定:以天津鋼管及天鐵冶金為主,天津鋼鐵和天津冶金次之。而在天津鋼管及天鐵冶金之間,天津鋼管又為首要目標。

    在4家組建國企中,天津鋼管于1993年最早成立。渤鋼集團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作為渤鋼集團中最為“正牌”的國企,天津鋼管也是天津市的“門面”。

    梳理天津市國資委的信息發現,在渤鋼集團的新聞和通報中,天津鋼管出現得最為頻繁。而查閱工商信息可知,早在渤鋼集團組建時,4家國企主次亦有體現。在渤鋼集團的董事會構成中,天津鋼管占據兩席,天鐵冶金及天津鋼鐵各占一席,天津冶金則無位置。


    天津鋼管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渤鋼集團債務重組,對天津鋼管的特殊“保護”,還在于其突出的外貿效益。就在渤鋼集團債務漸危時,天津鋼管于今年1月一舉拿下中東客戶9.4萬噸的套管合同,為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出口單筆訂單。

    不過,在4家組建國企中,天津鋼管的鋼產品年產能最低,僅有350萬噸。而天鐵冶金、天津鋼鐵和天津冶金則分別達到500萬噸、600萬噸、和750萬噸。因而對于天津鋼管因效益而被優先考慮的說法,天鐵冶金等3家企業的職工均表示質疑。

    對此,胡艷平分析道,區別于寶鋼對韶鋼或武鋼對鄂鋼等的重組,由政府主導、強力整合而成的渤鋼集團,并無絕對的“主心骨”。核心不明中的輕重劃分,使得4家組建國企的關系極為復雜。而在目前的鋼鐵市場環境下,戰略投資者幾無可能出現,渤鋼集團債務重組的實質推進,也將格外艱難。

    據財新網報道,渤鋼集團此次債務重組,不良資產將由津融集團接盤。工商信息顯示,津融集團的機關法人及企業法人,分別為天津市國資委及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泰達控股”)。而泰達控股,同時又是天津鋼管的企業法人之一。

    此外,據天津市金融工作局信息,成立于2013年的津融集團,在2014年7月被天津市政府批準開展不良資產批量收購處置業務,成為天津首家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多名自2015年底便被“放假”的天津鋼鐵職工對記者表示,政府已為渤鋼集團“準備好一切”,只等該集團研究確定具體的“去產能”計劃,以決定“誰死誰生”。

    國家冶金局原局長、全國工商聯冶金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2009年《規劃》發布之后,鋼鐵產業的突進,導致經濟指標及職工安置等不穩定因素逐年增加。所以當鋼企必須“去產能”時,“第一大阻力就是地方政府”。

    不過此次渤鋼集團債務重組,或能成為趙喜子所述現象的轉變與突破。正如將渤鋼集團債務重組定義為“中國供給側改革第一個重大實驗”的標準普爾分析:在渤鋼集團的債務重組上,政府對于鋼企紓困的態度正發生轉變。

    融資遇挫深陷惡性循環

    作為曾經的鋼鐵“巨無霸”、世界500強企業,渤鋼集團緣何突然倒下?渤鋼集團組建企業之一天津鋼管的經歷與境遇,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鋼鐵巨頭的起落興衰。

    根據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對天津鋼管“2015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資券”的信用評級報告,天津鋼管負債規模自2012年起逐年增長,“債務負擔較重且短期償債壓力較大”。

    2012至2014年,天津鋼管的負債總額分別為380.53億元、395.02億元及448.99億元。截至2015年6月,天津鋼管負債總額近461億元,其中有息債務總額達367.26億元,包括短期有息債務265.72億元和長期有息債務101.54元。與此相對應的是,2015年上半年,天津鋼管的凈利潤僅為1.17億元。

    此外,截至2015年6月末,天津鋼管對其所屬4家公司提供的擔保總額為20.52億元,其中子公司天津天管太鋼焊管有限公司2015年上半年凈利潤為-2328.97萬元,未分配利潤為-9188.20萬元。

    天津鋼管的負債規模遞增,除了近兩年鋼鐵業步入寒冬后市場嚴重萎縮、企業營收銳減,或還與天津鋼管的海外巨額投資有關。2010年4月,美國商務部裁定對天津鋼管開征最高達99.14%的反傾銷進口稅。為化解在美市場阻礙,天津鋼管決定投資10億美元,自2011年8月始在得克薩斯州建設生產線。

    更讓天津鋼管雪上加霜的是在其產品銷售中長期面臨的賒銷影響。記者獨家獲得的一份天津鋼管財務數據顯示,2011至2014年,天津鋼管應收而未到的賬款總額,分別為31.08億元、53.92億元、38.67億元及44.07億元。這部分的“主要欠款”客戶,集中于“中石化、中石油下屬公司”。


    在此背景下,天津鋼管《2015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資券發行公告》則顯示,此次兌付日為2016年10月14日的短期融資券,須償還金融為46.4億元。而在此之前,天津鋼管已發行5億元2015年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資券,兌付日期為今年6月2日。

    前述渤鋼集團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作為4家組建國企中資歷最老的企業,天津鋼管因多重因素而在融資過程中陷入“惡性循環”,同時亦代表著渤鋼集團的整體衰落。為此,渤鋼集團開始自我解圍。2013年11月,渤鋼集團成立資本運營公司,以開展境內外融資業務。

    據天津市國資委公開信息,2014至2015年,渤鋼集團資本運營公司在發行15億元人民幣債券及20億元港幣債券后,通過與中信集團合作獲得境外銀行貸款1億美元。而伴隨著渤鋼集團債務危機的不斷加重,渤鋼集團資本運營公司尋求合作變得愈發艱難。

    路透中文網此前援引香港相關券商債券融資部人士消息稱,2015年底,渤鋼集團曾急于聯系該融資部,表達通過香港市場續發境外債的意愿,但被拒絕。

    為此,渤鋼集團再次將目光轉向國內。記者梳理渤鋼集團的官網信息發現,自2015年年底開始,渤鋼集團開始密集拜訪及接待中國進出口銀行、香港恒生銀行、興業銀行、渤海銀行、天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高層。

    此外,記者還獨家獲悉,通過與天津市金融工作局及天津市國資委的溝通,渤鋼集團在債務重組前已獲得數額不小的支持資金。雖然具體細節難以知曉,但天津市國資委于今年3月4日發布的第24期《國資委信息》顯示,實際控制人為天津市國資委的天津渤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已向渤鋼集團及其所屬企業提供43.5億元的“解困”資金。

    相比渤鋼集團1920億元的涉債金額,天津鋼管的情況不過“冰山一角”,上述43.5億元“解困”資金也僅是杯水車薪。而在債務重組中焦急等待的渤鋼集團職工,更面臨著專項資金信托債券不得不延期兌付的憂慮。

    兌付危機牽涉萬名職工

    在進行銀行貸款及短期融資的同時,為化解資金鏈斷裂危機及維持生產規模,渤鋼集團還與信托公司合作,通過針對職工的專項信托產品募集資金。

    今年2月23日,天津鋼鐵內部下發“致投資公司資金信托債券職工的公開信”。公開信顯示,北方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方信托”)專項為天津鋼鐵募集的資金信托債券,分為2015年2月、9月、10月及11月共4期。在天津鋼鐵總計1.34萬名職工中,投資該4期資金信托債券的職工達1.02萬人,募集資金總額為26.84億元。

    對此,天津鋼鐵表示,因“飽受市場、價格、環保等重重壓力”,企業“面臨嚴峻考驗”,所以將對4期資金信托債券和在今年2月到期時個人計劃提前支取的資金信托債券實行全額續作,以“待資金到位后連本帶息全額兌付”的方式,代替協議簽訂的提前兌付。

    不過,天津鋼鐵并未表態“資金到位”的確切時間。只是在公開信中承諾“堅決維護投資資金信托債券職工的利益”,自今年1月起,將4期資金信托債券的年化收益率提高至10%。而日后用于全額兌付的資金來源,則是在天津市政府領導下,通過公司土地轉讓和原已收購的土地補償款,建立“兌付職工資金信托債券資金池”。

    雖然天津鋼鐵做出上述承諾后,號召職工“發揚主人翁精神”以“堅持續作公司資金信托債券”,但多名天津鋼鐵職工對記者無奈地表示,因渤鋼集團債務重組前景不明,且高層要求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相關信息,所以預感公司“不保”。而當職工提出提前支取資金信托債券的意向時,均遭天津鋼鐵方面拒絕。


    不僅如此,據《證券時報》報道,除職工專項資金信托債券外,天津鋼鐵與國民信托有限公司(下稱“國民信托”)合作的“國民信托天津鋼鐵集團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A類第二期、第三期產品,原本應于今年1月29日及2月10日到期清算,但天津鋼鐵因“資金統一調度”原因,申請延長清算期至“不超過3個月”。

    記者查閱國民信托官網后了解到,上述信托計劃分A、B兩類,成立日期為2014年12月,信托規模為3.5億元。

    目前因專項資金信托債券問題,天津鋼鐵職工與公司的關系漸趨緊張。而據天津鋼鐵職工透露,涉及天鐵冶金的相關信托產品,同樣暗藏風險。而不同的是,因渤鋼集團債務重組以天津鋼管及天鐵冶金為主,故而渤鋼集團正在為天鐵冶金“硬撐”。

    記者檢索天津市國資委官網發現,2015年,企業法人之一為泰達控股的天津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天津信托”),通過發行“2015天鐵熱軋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及“2015天津鐵廠流動資金貸款單一資金信托計劃”等,為天鐵冶金提供資金支持共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信托為天鐵冶金所募集的7億元資金用途,是為其子公司及工廠“購買生產原料”。有天鐵冶金職工對記者直言,當公司原料采購資金都得依靠募集時,實際效益的低下,已難以“掩蓋”。

    在逐漸擴大的關注和爭議中,面對巨額債務重組及組建企業困境,渤鋼集團該去往何處?

    來自網易財經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韩国视频